
生態堤壩、山體廊道、蔭涼街區……2023年底前,南沙明珠灣起步區將形成基本市政路網形象,一個綠色生態、呼應山水、富有嶺南特色的中心區正在形成。明珠灣起步區城市設計深刻響應《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提出的“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通過生態規劃,為《南沙方案》“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打造第一個典型案例。
明珠灣起步區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實施階段
明珠灣起步區作為南沙金融商務發展試驗區,是廣州市重點功能平臺,也是南沙未來發展的重要地區。2017年,為抓住明珠灣開發建設的機遇,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沙分局引入國際高水平設計機構SOM建筑事務所與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聯合體參與明珠灣起步區規劃編制工作,提出以綠色生態理念、世界眼光謀劃明珠灣起步區的長遠發展。
明珠灣起步區規劃效果圖
規劃編制工作從2018年初啟動,相繼開展了愿景規劃、城市設計、控規、城市設計導則及圖則、綠色發展合作區專題。目前,依照規劃,明珠灣起步區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實施階段,2018年初還是以農田魚塘為主的橫瀝島,外江堤岸、內河涌、市政道路等21項基礎設施建設已開工建設,2023年底前將形成基本市政路網形象,一個綠色生態、呼應山水、富有嶺南特色的中心區正在形成。
創新性提出生態堤壩理念
明珠灣起步區規劃面向未來,在生態框架、生態堤壩、氣候響應設計等規劃創新措施方面做了大量細致研究工作,并最終完成了實施建設。
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之下,城市格局將現有河流、山體、堤岸等自然基底進行整合拓展,保持足夠的土地面積作為公共開放空間和生態韌性空間,圍繞公交樞紐中心高密度開發,形成呼山應水、大密大疏的城市形態。以此為基礎,規劃構建了生態堤、山體廊道、天然河道系統、綠色街道網絡等一系列藍綠廊道,形成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的生態框架,界定出開發組團邊界,為提升城市韌性和構建綠色社區提供了優良的基礎。
搭建生態框架后,規劃提出生態堤壩理念。不同于傳統硬質化堤壩,生態堤重建漸進式的自然過渡——從開放水域到鹽沼、紅樹林、防浪墻坡地、堤壩公園、內陸濕地,利用本地沿海植物(現有灘涂和紅樹林)保護沿海環境的自然特征,在消浪50%-80%的同時,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生態堤提出岸線生態化長度不低于70%、堤身生態化表面不低于50%,打造集濕地森林、堤頂漫步道、濱水活動廣場、都市花園為一體的生態堤公園。
提出健康城市氣候策略
考慮濱海地區夏季炎熱的氣候,規劃提出健康城市氣候策略,從地區及建筑形態尺度提出針對性的規劃設計要點。
地區層面,大面積提高生態用地和城市綠地占比,通過開放空間廊道改善通風和消熱,規劃主要廊道寬度不小于100米、次級廊道寬度不小于50米,使夏季體感溫度下降8℃左右。
街區層面,小尺度街區營造更蔭涼更舒適的步行體驗,社區公園等小型開放空間使得休閑娛樂更為便捷可達。通過網狀街道和高低錯落的建筑體量,設計合理的建筑造型和城市布局有效改善了該地區的遮陽、熱舒適度和風通道。
南沙明珠灣起步區生態規劃亮點
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之下,城市格局將現有河流、山體、堤岸等自然基底進行整合拓展,保持足夠的土地面積作為公共開放空間和生態韌性空間,圍繞公交樞紐中心高密度開發,形成呼山應水、大密大疏的城市形態。
生態堤重建漸進式的自然過渡——從開放水域到鹽沼、紅樹林、防浪墻坡地、堤壩公園、內陸濕地,利用本地沿海植物(現有灘涂和紅樹林)保護沿海環境的自然特征,在消浪50%-80%的同時,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