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南沙鮮鯇成“網紅魚”年產值2億元 背后是科技創新助力鯇魚產業華麗轉身

  • 聽全文
  • 2023-10-13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博士南沙養魚 產業“年年有魚”

  鯇魚,又名草魚,是我國“四大家魚”之首,也是消費量最大的“國民魚”。來自南沙的鮮鯇更是國內鯇魚領“鮮”者,每天有10萬斤供應至粵港澳大灣區各地,還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記者走進位于南沙的華南地區最大鯇魚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發現,科技創新讓小鯇魚游出了大產業,在一批批院士博士等技術人員加持下,這里建起了“智慧魚塘”,開設了育種中心,持續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南沙鮮鯇成為當地推動鄉村振興的“網紅魚”,講述著廣州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

  一部手機就能喂好6800畝鯇魚 每天10萬斤送上大灣區餐桌

  南沙濱海濕地旁的天然咸淡水常年保持著2‰-5‰的咸度,這樣優質的自然環境孕育出鮮美嫩滑的鯇魚。這種鯇魚不僅沒有泥腥味,還具有低脂、蛋白質含量高的優勢。

南沙濱海濕地旁有一片天然咸淡水面,這里孕育出鮮美鯇魚。

  作為南沙最大的鮮鯇養殖企業,誠一集團將水產養殖基地扎根于此。在基地里,波光粼粼的魚塘旁屹立著高大的智能投飼機,通過智慧漁業管理系統,6800畝鯇魚養殖基地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和信息化養殖生產管理。養殖員輕松點一點手機,就可以精準控制投飼機的投喂時間和份量,大大減少人力,一鍵實現“智慧養魚”。

  “我們希望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年魚’品牌,為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奉獻力量。”誠一集團董事長陽會軍是中山大學博士,廣東省農科院研究員出身的他曾主持過多項國家、省、市級的科技攻關項目。據他回憶,13年前,其公司所在的地方還是“六月吹北風,十個魚塘九個空”的濱海咸淡水土質坑塘;如今,土塘搖身一變,成為年產鯇魚2萬噸、年產值超2億元的連片標準化魚塘,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鯇魚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在這里,每天有10萬斤鮮鯇“游”上大灣區餐桌。消費者不僅能在水產批發市場、專賣店里買到正品南沙鮮鯇,還可以在珠三角的餐飲店品嘗到這份南沙鮮味。

南沙鯇魚養殖基地

  南沙鮮鯇能成為南沙區推動鄉村振興中極具代表性的“網紅魚”,陽會軍認為這與當地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從2010年企業落戶開始,政府累計撥付超80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用于支持該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工作。

  引入院士落戶工作站 攻關“卡脖子”育種技術

  在政府大力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之下,南沙鮮鯇經歷五次華麗轉身。

  “從博士到漁農,是我們第一次轉身。”企業落戶后,陽會軍開始使用博士思維養魚。與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引入專業技術隊伍,改變傳統水產養殖低效落后等狀況,如:養殖基地實現數字化漁業華麗轉身;企業自主研發智能化養殖裝備、軟件,養殖員可通過手機設定自動投喂模式;企業首創的“345”健康養殖體系開始在廣東進行推廣。

  “從土塘到標塘,是我們第二次轉身。”初來南沙時,該企業租用了種植蓮藕的土塘。然而,如何在土塘上實現智慧漁業養殖,并復制出去,讓漁農受益?這是陽會軍需要思考的:“我們將土塘作為科技創新試驗場,在南沙區標準化池塘改造的專項資金扶持下,花了一年時間將土塘改造成標準化魚塘。”

  “從養肥魚到養‘瘦身魚’,是我們第三次轉身。”傳統的水產養殖理念是將魚養肥,最大限度提升產量。但博士們卻提倡養“瘦身魚”,注重產量同時,更注重魚的品質。

  “從鯇魚養殖到攻關漁業育種,是我們第四次轉身。”2020年,在南沙區人才引進政策下,湖南師范大學劉少軍院士將他唯一的工作站落戶在南沙區,南沙區農業農村局、科技局、人才局等職能部門大力扶持并安排財政資金支持誠一合作籌建起全國首個淡水魚類南繁育種中心,用于開展水產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共建“良種、良養、良銷”三位一體的漁業科技創新產業鏈。

  “從先富到共富,是我們的第五次轉身。”據介紹,一批批養殖戶來到鯇魚養殖基地參觀學習,增氧機、投料機等智能化養殖技術推廣開來。目前企業已累計為廣州、中山、佛山等地約4000戶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戶均增收5萬元/年。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陽會軍告訴記者,他們的企業正向“研發、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品牌”全產業鏈模式融合發展,繼續促進農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努力打造“核心示范、周邊帶動、廣泛輻射”的科技示范推廣新格局。

  博士放棄教書來到塘頭養魚 從有所顧慮到熟知“養魚經”

  早上8時,研發專員高鑫正在魚塘邊觀察鯇魚長勢,向養殖員詢問鯇魚進食情況。

  “投飼機一開,魚就浮出水面。如果投喂完整個魚塘,只有極少數魚浮在水面,那就是剛剛好……”一年多前剛入職時,高鑫還不知道鯇魚在各個生長階段要吃多少飼料,如今他對此已經可以侃侃而談。

研發專員高鑫在魚塘邊設置自動投飼系統。

  作為湖南師范大學的博士畢業生,高鑫師從劉少軍院士,學業優異的他畢業時有過不少“好出路”,“可以選擇在母校做博士后,也可以去高校教書。”但當時高鑫腦海里只有一個念頭:要想養好魚,就要到塘頭一線去。

  然而高鑫預想不到的是,當“塘頭養魚”的夢想照進現實,會與想象中完全不同,“每天起早貪黑、風吹日曬,在魚塘邊養了整整兩個月的魚。”高鑫負責近20畝的魚苗魚塘,因為喂養魚苗用的破碎飼料容易隨風飄走,只能用小小的半自動投飼機喂魚。高鑫每天要將12袋魚飼料扛到投飼機旁,再逐一將飼料投進去,“手磨破皮,曬黑了不少,我媽都于心不忍,問我要不要換個地方。”

  高鑫一度產生懷疑:“讀博期間,學的就是淡水魚類雜交育種、種質創新,每年3-6月魚類繁殖期,我們都會到塘頭采樣做研究,覺得很親切、很踏實。但一定要親手養魚嗎?親手養魚真的對研究有幫助嗎?”

  直到與陽會軍的一次深談,高鑫終于打消了顧慮:“陽博士也親手養魚,他認為這是養好魚的‘必修課’。也只有親身經歷過養魚的每個環節,觀察細節,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技術指導,尋找出技術突破點。”事實證明,經過一次次“實戰”,高鑫對養魚越來越有心得,更將“345”健康養殖體系“養魚經”熟記于心。他每天騎著“小電驢”穿梭于塘頭、車間,皮膚變黝黑的同時,技術也嫻熟起來,讓人難以把他與基地養殖員區分開,“不到塘邊看看,就不踏實。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魚塘邊、養殖間,解決鯇魚的疑難雜病,養好這條魚。”

  慢慢地,從不吃魚生的高鑫也習慣了鯇魚的粵式吃法:“南沙鮮鯇的最佳吃法就是做魚生,特別鮮甜!”他介紹,鮮鯇能生吃的秘訣在于水足夠干凈,并且每周都進行寄生蟲等檢測,“在吊水瘦身期,一般都要進行4-5次檢測。出廠的魚最快2小時就可以直達市民餐桌,確保大家吃得新鮮、味美、安全。”

  “魚生級”鯇魚這樣吃

  精選4斤至5斤半的南沙瘦身鮮鯇,將魚放血。“薄則魚骨隱,厚則魚骨現”,與日式刺身厚切不同,制作鯇魚生強調的是“薄”。技術好的師傅,能把魚片切成僅約0.5毫米的厚度,薄如蟬翼、晶瑩剔透。

  魚生光配料就有十幾種——蒜片、姜絲、蔥絲、洋蔥絲、椒絲、豉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香芋絲、炸粉絲……

  吃魚生前,先根據個人喜好挑好配料,加以油、鹽、糖,和新鮮的生魚片一起在碗里拌一拌,然后立馬將魚生及佐料一口吃進嘴里——魚生冰涼爽滑的口感瞬間令人暢快非常,再仔細咀嚼,各種香、辛、酸、甜的佐料更是將魚生之鮮美盡情帶出,使得滿口溢香,叫人回味無窮、欲罷不能。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