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臉琵鷺現身廣州,近年來觀測數量不斷增高
天氣漸冷,廣州迎來了候鳥遷徙的季節。11月24日上午,“鳥中大熊貓”黑臉琵鷺再現廣州,拍攝到20多只黑臉琵鷺成群結隊飛翔及覓食的珍貴畫面。
黑臉琵鷺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其全球總數量不足300只,是已知的僅次于朱鹮的第二種瀕危水禽。隨著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種群數量已突破6000只。
從2014年廣州首次發現黑臉琵鷺到訪,后來逐年均有發現。今年這群珍貴的“訪客”再度光臨,棲息覓食,追逐嬉戲,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飛翔中的黑臉琵鷺和白琵鷺。
黑臉琵鷺與白琵鷺同框出現
近段時間,南沙濕地又有大批“老朋友”如約而至。在被俗稱為“自助餐廳”的大片淺灘里,成百上千的候鳥降落在此,由于水位較淺、魚蝦肥美,各種各樣的鳥類在此自尋“靚座”覓食。
11月24日上午10時,20多只黑臉琵鷺出現在這片淺灘里。它們的身形分外不同,別的鳥“走”得甚快,而它們一邊慢慢行走,一邊用湯匙狀的長嘴在水中甩動,像探頭一樣開展食物搜尋,憑借嘴尖敏銳的觸覺捉住魚蝦。
將鏡頭拉近,這群黑臉琵鷺全身羽毛大體為白色,但是有黑色的嘴巴、腿、腳,前額、眼線、眼周至嘴基為裸皮黑色。“一方面因為它太珍貴了,另一方面因為獨特的長相,眼周黑黑的一圈跟大熊貓一樣,所以被叫做‘鳥中大熊貓’”。南沙濕地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后經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胡慧建再次確認,這群“訪客”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瀕危的鳥類之一黑臉琵鷺。與它們同行的,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黑臉琵鷺在咸水區域生活,常見在沿海地區;而白琵鷺在淡水區域生活,常見于淡水湖泊,此前兩者同時出現的情況不多見。但近年受到氣候和環境的影響,也有兩者同時出現的情況。
據胡慧建介紹,黑臉琵鷺是候鳥,主要從我國東北部、韓國以及日本沿海一帶起飛,一直飛到中國上海、臺灣、海南的沿海地區。它們喜愛生活在水深低于30厘米左右的地方,食物以魚蝦為主。每年夏季,南沙濕地都會在灘涂投放魚蝦苗,因而也有了“自助餐廳”的豐盛光景。“黑臉琵鷺成群出現,說明濕地里食物較為豐富,也說明灘涂的生態環境比較好。”他說。
越來越多黑臉琵鷺逐年訪穗
黑臉琵鷺僅分布于東亞及東南亞,在全球總數量不到300只之時,保護工作者開始針對黑臉琵鷺開展了一系列積極的保育行動。根據2022年全球黑臉琵鷺同步普查結果顯示,黑臉琵鷺種群數量已達到6162只。
作為全球重要的候鳥遷徙中轉站和越冬歇息地,南沙濕地已經成為黑臉琵鷺喜歡到訪之地。從2014年這里發現它們來穗的身影,每年都有一大群飛抵。2020年發現了52只、2022年發現了62只,連連創下南沙濕地觀測到黑臉琵鷺的歷史新高。
胡慧建表示,一般情況下,黑臉琵鷺從10月開始遷徙,將在南方待到次年3月。換言之,目前還沒有到觀察黑臉琵鷺的高峰期。每年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調查活動設置于1月份,今年的觀察數量還有待確認。
萬珺在南沙濕地工作10多年,見證著南沙濕地候鳥遷徙的變化。“南沙濕地吸引越來越多的‘新客人’前來過冬,這是生態環境年年改善的結果。鳥類遷徙就是為了尋找適合繁衍生息的地方,這里的很多候鳥覺得這個地方很舒適,就干脆‘賴’著不走了,成了留鳥,比如蒼鷺。”
據悉,南沙濕地有大量的沿海灘涂、圍墾魚塘以及紅樹林,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和豐富的食物來源。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高峰期吸引了數以十萬計的候鳥來濕地棲息過冬。
根據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統計,南沙濕地監測發現鳥類185種,綜合歷年調查數據以及文獻記載,南沙濕地總共記錄到鳥類200余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白尾海雕、黑臉琵鷺、東方白鸛、黑鸛,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琵鷺、褐翅鴉鵑、燕隼等。這里野鴨成群、蒼鷺佇立,共同構成廣州南沙、香港米埔、珠海淇澳島的珠江口濕地水鳥遷徙棲息區域,被譽為珠江三角洲的“候鳥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