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攜手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

粵港澳大灣區水務企業 攜手打造世界一流產業集群

  • 聽全文
  • 2020-11-19 09:42:02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迎來了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11月18日,在廣州召開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水務論壇上,來自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水務單位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意向書,攜手打造世界一流的水務環保產業集群,為生態而戰、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共繪“十四五”宜居宜業宜游大灣區宏偉藍圖!

  本屆論壇由廣州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軍,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唐建國等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大灣區的水務單位代表、業內人士出席會議。

  新機遇:加速推進水生態安全、智慧水務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濱江臨海,灣區內11座城市同飲一江水,本屆論壇以“創新·發展·共贏”為主題,聚焦新時期灣區水務行業的共同責任和使命。廣州水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范瑞威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場與疫情抗爭的戰斗中,水務行業堅守在前線,肩負保障污水收集、處理和供水安全的重要任務。同時,這場疫情也促使水務企業加速推進水生態安全、智慧水務的建設與應用、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以及污泥無害化處置等一系列工作。

粵港澳大灣區水務論壇在廣州開幕

  近年來,廣州市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深挖綠水青山活力,凝心聚力、精準施策,探索出了一套超大城市治水之道。廣州市水務局副局長李明在論壇上表示,廣州治水成績來之不易,仍然面臨著防洪排澇的壓力、用水效率問題等,還需要不斷鞏固提升治理成效,最終實現“長制久清”的治理目標。

  “十三五”以來,大灣區各城市水資源管理、水生態治理、水環境建設、水安全保障取得長足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十三五”期末,大灣區城鎮供水能力超4300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能力超3100萬噸/日。

  為了進一步推動區域內水務產業創新要素聚集,發揮集群優勢和國際化的優勢,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水務單位負責人共聚一起,以“共建共享,構建灣區發展新格局”為主題召開了高峰論壇會議,并簽訂“粵港澳大灣區十一地水務單位戰略合作框架意向書”。大灣區水務單位將對接國際標準,以水生態建設、水環境治理的運營管理、技術創新、人才交流培訓、物資采購信息、水務創新科技共研共享等領域,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推動資本運作、項目實施、技術成果轉化、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助力水務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實現共享互助、互利共贏。

  新作為:黑臭水體攻堅戰的主力軍

  本屆論壇的東道主廣州水投集團是一家集水務產業的策劃、設計、研發、投資、運營及服務的國有企業。

  集團在“十三五”期間先后新擴建污水處理廠15座、新建大型自來水廠1座,供排水總服務能力從“十二五”期末的778萬立方米/日增長至現在的1078萬立方米/日;在運營排水管網由1489公里增至12552公里,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的供排水綜合能力超1000萬噸/日的發展目標,在單體城市中僅次于上海,全國第二。

  廣州水投集團全力投入全市水污染治理戰役,在廣州100%消滅黑臭水體攻堅戰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集團用15個月極限安全工期,新擴建8座地埋式生態化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81萬噸/日,補齊廣州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產能短板。集團組織實施的中心城區排水一體化管理改革成果顯著,接管整合廣州中心城區排水管網超13000千米,定制提質增效“一廠一策”工作專案,污水處理系統運行效率、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逐步提升。其中,獵德污水處理系統提質增效工作經驗入選國家示范案例。

  廣州水投集團強化科技創新。超濾深度水處理、污泥廠內干化、城市排水深層隧道建設、特大橋勘察設計等技術在業內具有領先優勢。集團建成國內最大的超濾水廠——北部水廠,水質對接國際標準。

北部水廠

  廣州水投集團抓實安全和應急能力建設。建立排水應急養護基地13座,華南地區國家級供水應急基地1座,綜合排水抽排能力超10萬立方米/小時;同時,實施65條城中村改水及2萬戶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民生水務、安全水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獲得用水”“獲得排水”服務評價位居全國前列。

大型排水設施“龍吸水”

  新典范:大灣區水務企業踐行高質量發展之路

  “十三五”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水務企業不斷創新,踐行高質量發展之路,在行業多個領域具有領先優勢,包括:地埋式生態化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海水淡化、再造水、中水重用及雨水回收等全面水資源循環利用管理;污泥減量化及能源轉化;水質對標歐盟,飲用水深度處理;智慧水務一體化解決方案以及NB-loT智慧水表、5G智慧水廠等。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大灣區經驗,建立起一個個水務行業的大灣區樣板。

  廣州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全國第一,貫徹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提高環保標準、生態標準、景觀化標準等綠色理念和綠色措施,創造了新型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廣州速度”“廣州樣板”。

廣州環境優美的地埋式凈水廠

  香港通過海水淡化、再造水、中水重用及雨水回收等,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T-Park”污泥焚燒廠實現“廢棄物-能源”轉化的示范,實現污泥處理、發電、海水淡化、污水處理等功能完美結合。

  澳門自來水公司以“多用者多付”經濟手段推動節約用水;引入蘇伊士的智慧水務,通過系統化和數碼化,整合具備不同功能的多個獨立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提升對水資源、能源消耗、水處理、產銷差以及客戶服務的管理,實現對水質安全的實時監控,全面優化整個供水運作,促使澳門水質優于歐洲飲用水標準。

  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在鹽田區建成全國首個自來水直飲示范區,開創了自來水直飲的先河。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云平臺數據中心將生產、管網、客服、綜合管理等各系統有機連接,構建了智慧水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并且推出了全球第一個NB-loT智慧水表和深圳首個5G智慧水質凈化廠,通過使用5G網絡,可以滿足智慧水廠管理和生產各個環節中對安全性、可靠性和靈活性的需求,實現配網線路區段或設備的精準監控及遠程管理。

深圳鹽田直飲水

  新方向: 打造廣州首個5G智慧水廠

  在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背景下,廣州水投集團提出“致力于對標世界一流,爭取做到‘三個領先’——效率領先、效益領先、品質領先,努力踐行‘三個典范’——成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典范、成為履行社會責任的典范、成為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明確‘五個發展基調’——高質量發展內核與堅持平穩中求發展、借勢區域戰略機遇、立足水務主業根本、加強資源集約挖掘、深化激發發展活力”的發展方向。

  廣州水投集團負責人在論壇上透露,集團將提高環保板塊的重視程度與資源投入,以污泥處置和再生水回用為切入點,向黑臭水體治理、環境咨詢等涉水環保產業發展,伺機聯合戰略合作者整合相關的細分固廢領域的處理資源,向大環保領域延伸,結合城市更新和智慧水務建設,打造“水環保設施+土地+創新開發”環境綜合體,創造水環保產業的“廣州水投模式”和“廣州水投標準”,整體為品質城市、智慧城市賦能。據悉,集團正在謀劃水務環保科技產業園項目,“政產學研”結合,引入國內外品牌企業開展高端合作,打造權威性技術認證平臺和世界環保技術輸出基地,建設“立足灣區、輻射全國、影響世界”水務環保技術孵化基地和產業集群。

  智慧水務方面,廣州水投集團將以“一圖三維一云一網一盾”為藍圖,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國內先進、國際一流的“智慧水務”綜合管理系統。目前,集團以廣州自來水公司北部水廠為試點,以智能安防和智能巡檢為重要突破口,加快推進廣州首個5G智慧水廠建設,下一步,將實現自來水生產、污水處理處置的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

  專家視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軍

  超大型城市群飲用水面臨:城市群水系統規劃與設計問題、水循環過程中水質變化帶來水安全隱患水源生物安全風險問題、管網水質變化等因素影響飲用水安全等多方面挑戰。提高城鎮供水安全可靠度、降低飲用水安全風險是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任務。一方面要從流域或城市群尺度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嚴格控制高風險污染物排放,加強飲用水源綜合保護體系建設;另一方面,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加強水質監測和預警,發展多功能綠色水處理新技術,同時強化管網區塊化改造與水質水壓、二次供水安全保障,提升終端水質保障。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唐建國

  有洪必有澇!——城市看海不要大驚小怪!要想城市下雨不“看海”,要做好城市雨水排水系統提標,就是做好管理措施、“紅色”措施、“藍色”措施、“灰色”措施,以及做好道路泄洪通道。

  廣州排水單元達標建設,不再是簡單的“源頭混接改造”!這項工作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施雨污分流等措施,實現雨水徑流、面源污染的源頭減量目標,同時還美化了環境。

  廣州水投集團總經理吳學偉

  水務企業經營管理存在公益性與經營性領域界定不清、合理水價機制未建立難以支撐水務市場化的快速發展、缺乏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宏觀規劃和配套政策等共性問題。為此,水務企業要謀劃好五個戰略發展方向:1.建立有利于水務市場健康發展的公共管理體制和市場運行機制;2.完善產業政策,深化城市水務投融資機制改革;3.改革水價形成機制,推進水務產業化、市場化進程;4.整合水務產業結構,培育跨區域的大型水務集團;5.盤活土地資源,釋放土地價值,拓展資金渠道。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