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攜手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

大灣區科學論壇11日開幕

  • 聽全文
  • 2021-12-12 09:47:14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國際合作開新路 灣區協作添動力

  12月11日,以“探索未來 共享科學”為主題的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開幕,來自全球的近百名與會院士專家在這場科學家盛會上,共同探討世界科學發展趨勢及其對未來的影響等重要話題。

  當此之時,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全球經濟結構產生了深刻影響。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應運而生的大灣區科學論壇,承載著什么使命?它的舉辦,釋放了什么信號?

大灣區科學論壇12月11日開幕

  呼吁全球合作:為世界打造“科技達沃斯”

  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致賀信時指出,中國愿同世界各國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一道,密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促進共性科學技術破解,深化重點科學項目協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發展,更好造福人類。

  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以“探索科學 共享科學”為主題大灣區科學論壇的召開恰逢其時。“去年在疫情暴發的早期,來自中國科研團隊就破譯了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他們將研究成果分享給世界,讓我們找到了更便捷檢測病毒的方法,為全球抗疫做出了突出貢獻。”在論壇上,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主席理查德·約翰·羅伯茨以全息屏幕的方式亮相,他充分肯定中國科學家為促進全球抗疫成功所做出的努力。

  意大利國家環境衛生學會副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講席教授普瑞斯科·皮茨特里是一名在歐洲工作的流行病學專家。“中國科學體系極大地促進了將醫學證據發表在國際期刊。我的研究重點是健康問題的早期預防,這可以與中國的預防方法產生很多互動,我很樂意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人員與機構開展合作。”普瑞斯科·皮茨特里表示。

  全球更密切的科技合作不僅能夠幫助應對疫情的挑戰,還能解決其他領域的諸多難題。在2021年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獎獲得者、美國發明家學會會士安德里亞·阿魯看來,科學研究是彌合文化差異和地緣政治挑戰、消除沖突分歧的理想工具。“我想借此機會再次強調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加強聯系的強烈興趣,熱烈歡迎今后開展更多的合作與互動。”他表示。

  大灣區科學論壇無疑成為大灣區鏈接全球科學家的紐帶,不僅匯聚了全球科學智慧,更廣泛地凝聚了合作共識。“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是該論壇的發起者。中國科學院院士、ANSO主席白春禮則對論壇充滿期待。他表示,希望將該論壇打造成“科技達沃斯”,并希望用好廣東改革開放40多年積累的發展經驗,充分發揮國際科技組織廣泛凝聚海內外科學家和創新資源的紐帶作用,助力大灣區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探索科學未來:鼓勵自由探索推動原始創新

  在創新鏈條中,科學是最初的源頭。前沿科技的發展方向都有賴于基礎研究的重大理論突破。大灣區科學論壇將“科學”作為關鍵詞,可見論壇對于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的重視。

  “諾貝爾獎頒給了很多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因為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觀點是開辟新領域的發現比依賴于先前領域的發現更加重要。基礎研究領域的真正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為這些真正創新的人頒獎。”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邁克爾· 萊維特在論壇主旨演講中如此強調。

  正因為對原始創新的重視,大灣區科學論壇也釋放出鼓勵自由探索的氛圍。“我想分享的題目是‘人類社會可能的終極性顛覆技術是什么?’。這個題目雖然有點嚇人也很難回答,但今天我就想針對這個未來讓人感到燒腦的問題,與年輕人們分享一下 。”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在主旨演講的開頭就“一鳴驚人”。

  薛其坤預想了人類面臨能源危機的時刻,并提出面向太陽開發高效太陽能電池等新的科學暢想。“這個技術要實現,還面臨很多瓶頸,非常挑戰人類的智慧,我們都需要靜下心來好好面對這個科學問題。” 他表示。

  正因為這種“鼓勵探索”的氛圍,廣大科學家都堅信自己能從論壇中尋找到科學的靈感。斯克利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物理海洋學家莎拉·吉爾表示,希望通過論壇能夠思考研究中要解決的科學前沿問題,也探索培養年輕科學家的路徑。

  深讀灣區協作:廣州超算助力香港選手奪奧運獎牌

  科研設施開放共享、科研資金跨境使用、三地人才加速流動……作為新近崛起的全球創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范式越來越呈現出強烈的協同創新特征。其本質在于,讓創新要素實現高效流轉,在全球科創競賽中取得先機。

  “廣州超算助力香港選手奪得奧運獎牌。”在專訪中,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分享了一個體現穗港澳三地合作的絕佳案例。得益于光纖專線連接,港科大任何一名老師使用廣州超算跟使用局域網差不多一樣方便。

  香港科技大學張欣教授團隊就利用廣州的超算資源為香港自行車隊進行單車測試、單車運動員阻力測試,以及低阻力單車服研制等項目,最終幫助中國香港運動員李慧詩在東京奧運會場地自行車女子爭先賽中奪得一枚銅牌。至今,已有超過200個港澳及海外科研團隊使用“天河二號”的超算服務開展科研工作。

  大灣區創新要素實現便捷流通,還體現在科研資金上。最新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內地向香港的大學及科研機構撥付了超過4.4億元人民幣,其中接近一半來自廣東。

  飲下市級財政科研經費跨境“頭啖湯”的是廣州。2019年8月,廣州向香港科技大學撥付3800萬元科研經費。從2019年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專項到2020年全面開放所有重點專項供港澳申報,廣州也允許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牽頭或獨立申報市科技計劃,近2年專項技術攻關財政資金達到3000萬元。

  數據顯示,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研發投入達到近3600億元,“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第2位,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4年位居全國首位。

  以越來越緊密的科技合作為基礎,一條世界一流的科創產業鏈正在粵港澳形成。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校長劉良在主旨演講中分享他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醫藥新高地的暢想。

  “在生物醫藥領域,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三極四地’的聯動發展。尤其是廣州南沙,這個地理位置無論是到廣州市區還是到珠海、深圳、澳門都是非常便捷的。而且南沙戰略定位突出,生物醫藥企業和資本市場活躍,產業人才聚集,可以與多地實現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和全球經濟動力最強勁、創新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正如白春禮所說,期待大灣區科學論壇發揮平臺樞紐作用,為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提供“灣區方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