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合作項目853個 投資總額2.5萬億元
廣闊機遇,匯聚灣區;粵攬全球,共話商機!12月21日,2022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拉開帷幕,來自全球各地的投資者,齊聚一堂共享投資機遇和發展紅利。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召開的全球性招商大會,這場大會以“投資大灣區,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方式舉辦,迎來了十幾個國家及地區的數百家世界知名企業代表以及境內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會上宣布此次招商大會達成合作項目853個、投資總額達2.5萬億元,12月21日當天下午,大會遴選出48個重大項目進行現場簽約,項目總投資金額合計1801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舉行政策宣講會
南沙區蕉門河一帶風光秀麗
以“2+1”招商引資,外資獎補最高1億元
2021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4萬億元,連續33年居全國第一位,外貿進出口超過8萬億元,連續36年居全國第一位,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800億元。廣東正以積極的招商政策、優質的招商環境向全球敞開懷抱,以最為開放的姿態迎接來自全球各地的投資者。
據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趙青介紹,當前廣東招商引資的主要政策凝練起來是“2+1”,其中,“2”是指兩個招商重點方向。其一是指制造業招商。廣東要突出制造業當家,要把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強做優。據介紹,目前,廣東重點發展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其中10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分別是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產業、先進材料、現代輕工紡織、軟件與信息服務、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分別是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與增材制造、數字創意、安全應急與環保、精密儀器設備。“這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中,8個已達到萬億級規模。”趙青表示。廣東特別編制了《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招商地圖》,歡迎有關方面對這20個產業集群對照了解、重點投資。另一個是總部企業招商。據介紹,目前廣東正在大力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希望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到廣東設立區域總部、功能性總部和研發總部。
“1”是指一套組合政策,其中囊括了財政獎勵、稅收、科技創新、金融、用地、用能、用工、環保等方面支持政策。例如財政獎勵方面,廣東出臺了“外資十條”“制造業十條”等為代表的投資獎勵政策;稅收方面,廣東有橫琴、前海、南沙三個區域“雙15%”稅收優惠政策,覆蓋灣區內地9市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具體到商務領域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外資獎補政策、跨國公司總部政策、外資研發中心支持政策、自貿試驗區專項支持政策。其中,備受關注的外資獎補政策,在財政獎勵方面,對實際外資超5000萬美元的新設項目、超3000萬美元的增資項目(房地產業、金融和類金融業除外)和超1000萬美元的外資跨國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由省財政按其當年實際外資2%的比例給予獎勵,最高獎勵1億元。據介紹,截至目前,廣東累計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項目(企業)超過200個,兌現獎勵資金超35億元人民幣,撬動實際外資超過100億美元。
在跨國公司總部政策方面,對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享受外資獎補政策基礎上,如對省級財政年度貢獻首次超過1億元的,疊加享受省財政按其當年對省級財政貢獻量30%給予一次性獎勵。今年已認定首批18家總部。
粵港澳促進互聯互通,打通資源對接
香港特別行政區投資推廣署署理署長蔣學禮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香港有著長遠和重大的意義,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讓香港更積極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另一方面,也加強了香港“超級聯系人”的角色。
近年,一系列的新措施支持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和促進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比如說在金融方面,跨境理財通大大促進了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在專業服務方面,在香港從事法律、會計和建筑行業的企業、人才,現在可以更方便地在大灣區開展業務和工作。在創新科技方面,與落馬洲河套區建設中的港深科技園將會成為大灣區發展創新科技的主要新動力。
“香港已經申請加入RCEP,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我們希望明年香港能夠成為RCEP的成員,RCEP將會大大增加亞太地區成員之間的貿易,自然貿易增加了也會導致投資增加。”蔣學禮表示,根據統計,在香港設有辦事處的內地和海外企業總數大約有9000家,其中超過1400家企業利用香港作為他們的地區總部。
澳門特別行政區貿易投資促進局代主席余雨生宣講時表示,對于澳門招商來說,有兩個特別的地方,一是國家給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這一特別定位;二是澳門跟廣東省在橫琴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建立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后,我們在一些招商引資工作中收到的投資者反饋稱,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片區每個城市都有其特點,有著不同的空間和其他方面產業資源優勢”,很多企業都希望將自身業務的不同板塊對接到“9+2”城市不同板塊的優勢中去,談及明年計劃,余雨生表示:“我們會進一步加大對外招商力度,明年主要會在葡語國家、東盟方面兩個板塊發力。”
政策力度空前,大灣區發展機遇前所未有
會上,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介紹,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等一系列力度空前政策的出臺,帶給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多項財稅優惠政策,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稅負環境。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對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按照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的稅負差額給予補貼,2021年度有2萬多港澳居民向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申請了所得稅的優惠補貼,補貼金額超過50億元。此外,中央還對橫琴、前海、南沙三個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額外賦予了稅收優惠政策。
其次,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和產業高地打造更為完善的創新發展環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同時,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打造更加便利的投融資環境。注重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最后,在支持深化與港澳規則銜接方面,圍繞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動,中央支持粵港澳三地開展各個領域的對接合作。特別是在就業創業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的政策落地落實,全省建成了“1+12+N”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在教育、醫療、法律等八個領域,與港澳開展職業資格互認,未來還將進一步拓展資格互認的領域。
廣東正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
“廣東正處于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轉變,也站在‘制造業立省’到‘制造業當家’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涂高坤用“好配套、好平臺、好環境”三個關鍵詞概括廣東制造業。
“好配套”是指廣東具備了世界一流的生產配套能力。2021年規上工業制造業增加值已經達到4.15萬億元。廣東31個制造業的門類全部有,其中15個是全國第一。納入統計的工業用品總共有600個,廣東可以生產510個,特別是廣東的5G、空調、冰箱、電飯鍋、微波爐等是在全球排在第一,尤其廣東空調,占全球的40%。廣東的工業機器人也占了全國的40%,全世界每3臺手機,就有一臺是廣東制造。
“好平臺”,是指廣東準備了一批高標準產業發展園區。目前全省有163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廣東有“大而強”的政策性開發區,包括有61個經濟開發區,46個高新區和95個省產業園。
“好環境”,是指廣東出臺了支持制造業發展非常優越的政策,被世界銀行評為“投資環境最佳地域”之一。在中國工商聯發布的“2022年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結果中,廣東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這幾年廣東出臺了多個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重磅政策,包括“制造業投資十條”“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等。
廣東金融業發達,可提供全球一流金融服務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也是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廣東金融業發達,能為各類經濟主體提供優質高效、全球一流的金融服務。廣東各類法人金融機構數量317家,分支機構數量達1.7萬家,位居全國第一。遍布全省的營業網點和發達的線上金融服務能很好滿足各類金融需求。
據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于海平介紹,廣東金融實力雄厚,金融資源集聚,金融業高度發達,金融業增加值、存貸款余額、保費收入等均居全國首位。2021年,廣東金融業增加值達1.1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金融業增加值破萬億的省份,占GDP比重達9%。2022年前三季度,廣東金融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4.1%,拉動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
坐擁深交所、廣期所兩大重要金融基礎設施。2022年深交所融資規模預計接近2100億元,位居全球第二。廣州期貨交易所成為我國第五家期貨交易所。廣東存、貸款余額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首位,預計今年底將分別達到32萬億元和25萬億元,保費收入達5900億元,資金充沛,金融供給充足。
未來5年南沙將投超200億支持企業和人才發展
今年6月,國家從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全局高度,出臺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簡稱《南沙方案》),明確將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全球性招商大會舉辦地設在南沙,是對南沙發展活力的充分肯定。”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投促局局長王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本次大會,吸引更多企業和人才在南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
據王劍介紹,《南沙方案》出臺半年來,個人所得稅優惠、15%企業所得稅優惠、海關總署16項措施等重大政策相繼落地。當前,南沙正搶抓《南沙方案》實施發展機遇,發布了國家新區首個“四鏈融合”政策體系,一方面,提出含金量高的共性核心政策,全生命周期支持企業經營發展;另一方面,精準推出一系列特色專項政策,如:“強芯九條”“元宇宙九條”“探天九條”等,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人才政策方面,南沙正全力建設全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青年創新創業政策方面,發布了支持港澳青年創業就業“新十條”等。南沙正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讓南沙成為全球企業投資興業首選地。
“2018年以來,我們在支持企業和人才發展方面,已經投入了將近150億元,支持企業和人才的發展。”王劍分享說,未來5年,南沙計劃會投入超過200億元,更大力度支持企業和人才在南沙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