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事業,是一個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底色和韌勁所在。過去一年的這片土地上,人們遇到過挑戰,也遇到過難關,但總有人千里馳援,救急賑災;也有人不遺余力,振興鄉村;還有人守望相助,共克疫情……在每一天,每一秒,慈善事業都在這片土地上匯集起一份份善意,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掀起一次又一次向上向善的浪潮,見證一次又一次的奇跡和改變。
站在春天的起跑線上,2023年2月17日,由中國新聞社、中國市長協會指導,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廣州市民政局、中國市長協會女市長分會、南沙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讀懂中國.慈善視角”--“善城 100”第四屆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慈善盛典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辦,以“共創 共享 共富:中國式現代化慈善發展之路”為主題,圍繞灣區慈善城市建設、大灣區慈善協同發展等熱點,一同探索中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灣區城市代表、公益慈善大咖匯聚一堂,碰撞慈善事業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火花,從理論研究、前沿觀察,再到榜單發布、協同倡議,以及灣區慈善事業協同發展創新行動……在這場慈善盛宴上,慈善事業成為讀懂一座城市的窗口,同時,人們也看到慈善事業的探索新方向——作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途徑,它將繼續跨地區協同發展,營造人人慈善的新時代,并通過壯大慈善主體,下沉社區村居,在鄉村振興、社會救助、和諧生態、殘健共融等話題上,繪就美好未來。
從一座城市的慈善事業,看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從一個地方的慈善事業發展狀況,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文明發展程度。早在2016年9月5日,廣州正式發布了這座城市的第一份慈善榜——2016年度廣州慈善榜,通過匯集過去一整個年度的慈善數據,將這座城市的每一個慈善足跡收錄在內,讓慈善成為一座城市的價值共識。此后,這份榜單已連續六屆發布,收錄超過2300家(次)單位、7900人(次)登榜,記錄捐贈總金額超56億元。而“捐贈一萬元即可上榜”被視為這座城市“人人慈善為人人”的具象表現,這片土地上,慈善無分大小,人人可為。
在本次慈善盛典上,廣州發布了2022年度廣州慈善榜以及“2022年尋找廣州慈善榜樣”成果。2022年度廣州慈善榜顯示,2022年廣州捐贈總額達到16.3億元,機構慈善捐贈總額13.79億元,占比84.6%,是廣州慈善捐贈的主要來源,個人捐贈總額2.5億元,占比15.4%,人均捐贈額為5.7萬元,其中,榜單延續了去年單設“愛心人士”一項的傳統,用于統計過去一年度所有“捐款不留名”人士的捐贈總額。在廣州,所有“捐款不留名”人士累計捐出了1215.1萬元。
2022年廣州慈善榜捐贈數據分析透露,2022年個人捐贈主要來自首次入選人群,3838人(含“捐款不留名”的愛心士人)累計捐出2.03億元,占個人捐贈總額的81%。與此同時,多次捐贈的人數出現大幅增長,有585人在過去七年間入選兩次或以上,比上一年度增加了525人,增幅達到875%,累計捐贈額達到4722.5萬元,在重復捐贈人群里,有1人(廣州老市長黎子流)連續七年入選,過去七年累計捐出11萬元。人人慈善為人人的慈善氛圍成為廣州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在這里,每一個人的善舉都值得被看見,值得向更多人展示,并鼓勵更多人投身公益慈善事業。
該分析亦指出,廣州已形成相對成型的捐贈格局。有一批相對固定的機構,有著持續捐贈的習慣,其中小額捐贈機構的數量占優,而且每年在持續增多。此外,廣州慈善捐贈每年都會出現“新面孔”,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新生力量。而細分個人和機構的捐贈用途可以看到,機構傾向于把慈善資金用于鄉村振興、教育和公共事業三大領域,支出額分別是4.38億元、4.02億元和2.20億元,占比分別29%、27%和15%。個人捐贈的慈善資金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資金額8060.7萬元,占個人捐贈支出73%。
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廣州慈善事業緊跟國家發展步伐,推進慈善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慈善運作機制,率先在全國范圍內創建“慈善之城”,使慈善發展成果惠及市民群眾。作為全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區域樞紐,通過對廣州慈善發展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觀察區域慈善事業乃至全國城市慈善事業發展。而慈善事業發展離不開一個地方慈善文化的沉淀。在本次慈善盛典上,廣州亦發布了《善城廣州的探索與實踐》,展示了廣州這座城市的開拓和創新,也回溯了這片土地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慈善歷史根基。
今年將實施六大行動,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自古以來,廣州慈善文化代代傳承、賡續延綿,從古代的鮑菇施醫贈藥到近代的八大善堂創舉,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民生保障到社會治理,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處處體現羊城人民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十年來,已通過“廣東扶貧濟困日”暨“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共籌集款物超過45億元,各類慈善服務惠及上千萬人次,慈善捐贈和慈善活動的年增長率均超過10%,慈善信息公開達標率100%,全市注冊志愿者469萬人,志愿者數量保持全國領先。2018年底,廣州城市公益慈善指數升至全國第二,全省第一,多個慈善項目和企業獲得“中華慈善獎”、“中華慈善品牌項目”等獎項,慈善事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為進一步推動廣州市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傳承廣府慈善文化,接下來,廣州將開展“灣區慈善融合行動”“慈善金融創新行動”“智慧慈善拓展行動”“慈善文化推廣行動”“慈善暖心惠民行動”“慈善社區賦能行動” 等六大行動,營造良好慈善生態,提高慈善惠民實效,助推城市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其中,慈善金融創新行動將在過去累計備案慈善信托22單,受托財產總規模5400.01萬元,“穗歲康愛心保公益計劃”精準守護惠及全市6萬名困難群眾的基礎上,推動慈善信托增量提質,實現慈善信托備案規模新突破,大力鼓勵引導金融機構開發慈善理財產品,開拓數字人民幣捐贈場景,營造慈善商業線下服務。
智慧慈善拓展行動方面,近年來,廣州率先推進慈善+互聯網,廣益聯募平臺入選首批全國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吸引444家公益慈善組織入駐,發布慈善項目1075個,籌集善款近5.62億元,2019年,廣州全面推行慈善電子捐贈票據,開出全省首張電子捐贈票據,今年將優化“募捐+服務”雙平臺,加快推進慈善組織信息化和數字化捐贈,營造多個智慧慈善捐贈場景。打造廣州慈善信息管理平臺,全方位提供慈善捐贈信息導入、查詢、統計等功能,讓廣大市民可以隨時捐、隨時查、隨時管。
此外,近年來,廣州以社區慈善為切入點助力基層社區治理機制創新,開展創建慈善社區行動,推動實現社區慈善(志愿服務)工作站鎮(街)100%全覆蓋。推進社區慈善基金建設,全市設立社區慈善基金530個,籌集善款5101萬元。今年,廣州將通過慈善社區賦能行動全力打造兩個“慈善+社工+志愿服務”融合發展平臺,構建“社區+慈善+社工+志愿服務+N”的服務體系,著力打造一批示范性社區慈善(志愿服務)工作站,推動慈善力量助力城中村改造。
慈善事業發展離不開文化積淀。值得關注的是,廣州也將通過慈善文化推廣行動,升級慈善+運動平臺,整合公益徒步、慈善馬拉松、樂善騎等成熟的慈善運動品牌,打造活力廣州。升級迎春花市慈善行、廣府廟會之慈善廟會、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華等活動,打造文化廣州。而在慈善暖心惠民行動方面,廣州將在“珠珠大病救助”平臺近三年服務2.8萬人次,整合聯動救助資金超6100萬元,470個慈善“微項目”籌集超過1535萬元,惠及群眾30萬人次,為3.6萬戶困難家庭實現“微心愿”等成績基礎上,深化系列品牌慈善項目,爭取受惠人次在兩年內翻一番。
灣區城市協同發展,共促慈善事業大繁榮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慈善盛典今年已是第四屆,初衷是立足廣州、放眼灣區、輻射全國,齊聚各方慈善人士,宣傳粵港澳大灣區公益慈善先進典型,共謀公益慈善發展,共創慈善事業未來,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責任領域與公益慈善界的一大盛事。而“灣區協同發展”也成為了本次慈善盛典的一大關鍵詞。實際上,早在2019年 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促進社會保障和社會治理合作”進行了闡述,強調“研究建立粵港澳跨境社會救助信息系統,開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合作”,這為大灣區慈善事業的發展定了調、指明了方向:促進灣區各城市間的慈善合作,成為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責任影響力暨廣州公益慈善盛典上,廣東省慈善總會和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 9個大灣區城市慈善會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慈善發展合作倡議”,從配合黨委、政府、完善服務體系、推動行業建設、培養人才隊伍、弘揚慈善文化以及建立協作機制六大方面合作發展。一年后,又是一年慈善盛典上,廣東省慈善總會和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地市慈善會以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慈善組織將聯合發起助力共同富裕倡議,發揮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次慈善盛典,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慈善聯合會、《中國慈善家》、廣東省慈善總會,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城市慈善會和廣州市南沙區慈善會,香港鏡報社、澳門扶康會在慈善盛典上向全社會發出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式現代化慈善協同發展南沙倡議,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慈善合作機制,搭建慈善交流合作平臺,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慈善項目聯動,建優建強大灣區慈善工作合作平臺,激發灣區慈善的內生動力;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引領作用,促進灣區慈善資源便捷流動,充分引導灣區慈善力量聚焦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
目前,廣州率先邁出第一步,在灣區慈善融合行動中明確將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南沙)社會組織合作創新基地平臺,引進港澳社會組織社會服務模式,輸出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的“南沙經驗”,深化慈善與灣區養老服務、殘健共融、社區治理和未成年人保護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共同為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發力,聯合國內重要組織、灣區慈善城市制定一批慈善行業標準,為全國慈善事業提供理論支撐、實踐參考。
廣州市慈善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也期待通過一年一度的慈善盛典,加強大灣區各地慈善城市的聯動,在行業共建、慈善項目、人才培養、機制建立、綜合監督等方面探索可借鑒、可復制的灣區慈善發展模式,為區域慈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樣本經驗。”
碰觸思想火花!探路中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在本次慈善盛典上,社會多方聚焦的不僅僅大灣區的慈善事業發展,更是全國慈善事業發展新方向,鄭功成、王振耀、謝瓊、孫豫琦、孔維……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公益人士以及企業代表將共聚慈善盛典,分享前沿觀點。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謝瓊在《中國社區慈善的發展與未來》的主題分享中指出,社區慈善融合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等多種力量,也融合了慈善與社區治理,慈善與社會保障,最能直接觀察包括慈善在內的多種制度措施改善民生福祉的效果。在謝瓊看來,未來社區慈善仍有不少發展空間,建議“以居民福祉改善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建立良好互動的基層政社關系,充分發揮政府以及慈善組織各自的優勢,調動、協調社區內外資源,合力提升居民福祉水平和社區、社會發展水平 。此外,大力培育社區慈善組織,創造更寬松的發展環境。鼓勵大型慈善組織直達社區或者透過社區慈善組織直接服務于社區居民,引導、鼓勵發展樞紐型和服務型的社區慈善組織。”
針對企業在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中應當發揮的作用,三七互娛聯合創始人,廣東省游心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豫琦分享道,灣區“慈善之城”建設的目標應當是科教文衛公益事業的全面繁榮,而全面繁榮離不開對灣區優秀人才的培育,通過教育賦能為灣區培養人才,由優秀人才驅動科技與社會創新,繼而帶來正向社會價值,實現灣區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慈善公益模式探索,促進社會共同富裕,企業有能力、也有責任在這些方面各施所長,共同擔當。此外,企業對科技社會創新的貢獻,重在以優秀人才為核心驅動力,撬動創新商業模式和公益慈善模式創新,拓展科技與社會創新在商業與公益慈善領域的應用新場景。
除探討社區慈善、企業社會責任,灣區慈善文化的國際傳播、粵港澳大灣區公益慈善城市融合發展也是本次慈善盛典的探討議題。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專家主旨發言、慈善組織經驗分享和對話沙龍探討慈善在助力共同富裕中的使命和擔當等,“未來,還將大力推動慈善盛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慈善乃至國內的慈善前沿探索和觀點的輸出平臺。這個平臺承載著慈善事業‘點、線、面、體’發展的功能,以慈善盛典為出發點,匯聚多方慈善力量,將慈善文化、慈善經驗、慈善研究等線性裂變至灣區各個城市,形成灣區慈善合力,而后輻射更多的地區,形成共商共享共治的慈善氛圍。”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慈善盛典也是多項慈善捐贈行動落地的開始。在現場,《中國慈善家》影響力慈善研究院廣州分院正式成立,此外,2023年穗善共富計劃(首批)正式對外展示,據悉,多家愛心單位共計將在慈善事業領域投入逾10億元。其中,新世界中國將投入2.1億元,用于非遺文化保育、醫療救助、教育事業、社區發展、兒童關愛、扶貧濟困等;星河灣集團、廣東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會均將投入2億元,分別用于鄉村振興和醫療救助;香港賽馬會將投入0.17億元用于鄉村振興、教育事業、社會關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