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二者的深刻聯系:實現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
連日來,在“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的平行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業界的嘉賓以能源革命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為出發點,共同關注雙碳目標發展。
如何做到能源轉型創新發展?如何優化能源結構狀態?嘉賓們從各自行業領域出發分享寶貴經驗,也為實現一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未來提出了有效建議。
嘉賓合影
吳吟: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
“加大能源基礎研究的投入,扎扎實實坐好‘冷板凳’,是我們解決‘卡脖子’難題和搶占能源科技制高點的制勝法寶。”
李燦: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這種新型的工業原料可大規模消納二氧化碳,能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
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一直把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戰略舉措。”
孫龍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科協主席、中國石油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
“從化石能源為主向可再生能源為主轉變,對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但需要穩定能源來過渡。”
喬根·蘭德斯: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學科名譽教授、全球知名氣候戰略學者
“當下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國,正在努力加速實現雙碳目標。”
鮑勃·維森米勒:美國加州能源委員會前主席
“我們的目標之一是2045年之前達到凈零碳排放,在此期間持續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一個目標是在2045年之前要建成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
創新發展:扎扎實實坐好“冷板凳”
加大要素投入 推進能源科技創新
就如何推進創新發展,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提出了三個“時間節點”。
他表示,從歷史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在我國在某些領域技術上已經領先,所以要更多地依靠原創技術來推動發展;從現在看,推進能源創新發展必須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和激發市場機制活力雙管齊下;從現在往后看,推進能源創新發展,必須在基礎研究方面下功夫。
他表示,能源科技創新具有基礎性、帶動性的作用。必須加大要素投入,推進能源科技創新,來降低用能成本,形成良性循環,并且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才能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安全。“當前,智能制造、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AI生成快速迭代。所以利用數字技術,選準研究方向,加大能源基礎研究的投入,扎扎實實坐好‘冷板凳’,是我們解決‘卡脖子’難題和搶占能源科技制高點的制勝法寶。”
吳吟表示,要做好人才支撐,就必須在營造創新生態方面下功夫。“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形成國內外高端人才愿意來、來了以后能穩得住、穩得住以后能出成果的生動局面。”
用新型工業原料 解決多樣化問題
今年,我國中煤集團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進行10萬噸級的液態陽光甲醇生產,這個技術的減碳效果非常顯著。
從新興工業原料制備出發,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在專題論壇上分享了自己行業的“創新”經驗。
李燦將“液態陽光甲醇”形象地比喻為“液態陽光”——把太陽能變成液體,液體載體主要以甲醇的形式出現,是用太陽能的電來電解水或者氫氣,再加上空氣中捕捉到的二氧化碳。甲醇是液體燃料,它可以像石油產生的氣燃煤一樣輸送到各個地方。
“這種新型的工業原料可大規模消納二氧化碳,能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它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燃料,解決能源的多樣化問題;同時,也是氫能的一個載體,能夠安全長久的儲用氫能。”他介紹說。
積極穩妥地實現“雙碳”目標,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答題。這一目標也是關乎國家命運的主動選擇,也彰顯了面向未來的大國擔當。
能源轉型:可持續發展轉型不可逆轉
中國在能源轉型多個領域進步很大
近日,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發布《氣候變化2022:減緩氣候變化》報告,提出2030年前甲烷深度減排對實現1.5℃溫升控制目標至關重要。為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吁,發達國家必須承諾在2040年前實現零碳,新興經濟體必須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零碳,可見加快能源轉型步伐勢在必行。
能源轉型發展除了確保能源產業全生命周期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安全,還要確保全球生態安全。
“最近幾年,中國在降低單位GDP能耗強度、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優化能源結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調整產業結構等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推動了全社會加速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表示,可持續發展的轉型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必須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一直把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戰略舉措。”他認為,必須要有顛覆式、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必須取得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要以科技創新動力為驅動,堅持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能源革命和經濟轉型,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與二氧化碳減排的多項共贏。
建成清潔低碳的現代能源體系
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是各行各業共同的責任,更是龍頭企業應有的擔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科協主席、中國石油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孫龍德認為,溫室氣體減排要求化石能源生產必須加快向綠色低碳發展。“油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依然起主導性作用。一方面油氣在全球能源結構中仍將處于主體能源地位。另一方面,天然氣是碳減排的重要抓手,從化石能源為主向可再生能源為主轉變,對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但需要穩定能源來過渡。”
孫龍德認為,歐洲將天然氣列為綠色能源,在我國天然氣也是向非化石能源過渡的最優選擇之一。除了需要科學系統謀劃制定中國能源發展戰略,還要錨定建設能源強國目標,統籌發展與減排、減排與安全的關系。按照先立后破、穩中求進的思路,推動能源系統由“一大三小”向“三小一大”轉變,最終建成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國際合作:凈零碳排目標下追求共贏
為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五十多年前,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從此開啟了關于人類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治理進程。
從那時起,全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將本國利益、全人類利益和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先后達成了《里約三公約》《21世紀議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巴黎協定》和20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公約》等一份又一份重要約定,保護我們共同擁有的地球家園,為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了不懈努力。
“當下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國,正在努力加速實現雙碳目標。”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學科名譽教授、全球知名氣候戰略學者喬根·蘭德斯表示,除非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能采取真正卓有成效的行動,否則全球氣溫將會持續上升,遠遠超過《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致使更多極端天氣出現。
加強國際合作,方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治理進程。
秦大河表示,最近幾年盡管國際形勢和一些國家的內政外交政策出現一些變化,多邊主義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但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仍然經受住了考驗。實踐證明全球可持續發展轉型之路大勢是不可逆的。
“要進一步深化發展創新路徑,健全綠色低碳創新體系,也要推動科技創新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同時,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秦大河說。
美國日本均訂立綠色排放計劃
在美國加州,交通運輸業是主要產業,交通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占到了40%。加州能源委員會前主席鮑勃·維森米勒說:“我們的目標之一是2045年之前達到凈零碳排放,在此期間持續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一個目標是在2045年之前要建成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據介紹,現在加州正在更新2022年規劃,并且開始計劃在2045年達到凈零碳排放。“我們今年剛剛投入了540億美元用于實現改善氣候變化的承諾,其中包括了很多項目,包括解決干旱以及極端高溫問題,對提高野火應急和恢復能力很重要。”
日本于2020年10月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了努力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于2021年的6月發布了《2050碳中和綠色增長戰略》。依據日本的國情,這個戰略確立了14個重點國民經濟產業領域,在分析了各個領域的現狀和課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分階段的具體目標和措施。這些重點產業領域包括與能源相關的可再生能源、氫能和燃料氨等產業,也包括與交通運輸和制造業相關的汽車和蓄電池、半導體和信息通信等產業,還包括與家庭和商業設施相關的建筑節能和電力管理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等產業。
據日本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員段烽軍介紹,戰略明確提出,承擔最前沿技術開發的研究人員不僅僅限于日本國內,還希望集結全球智慧尋求解決方案,并成立了連接20國集團12萬研究人員的零排放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以及其他一些研發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