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合力構筑“人才灣區”
灣區憑海闊,潮涌氣象新。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公開發布。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熱潮澎湃而起。
五年來,從一紙藍圖到滿目繁華,從“硬聯通”“軟聯通”到“心聯通”,“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愿景正在成為現實。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
未來辦更多賽事 推進盛事經濟
“以前受制于伶仃洋天塹相隔,香港與珠三角西翼的交通一直不是很順暢,香港到珠海走陸路需要3個多小時、水路需要1個多小時。”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告訴記者,通過建路、建橋、建高鐵等,特別是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大灣區內的要素流動獲得了極大便利,“一小時生活圈”正照進現實。
一日穿梭三城,是霍啟剛工作生活的常態。“經常早上在南沙開會,下午2點多回香港特區立法會開大會,晚上再去澳門參加晚宴或活動。”談及大灣區的變化,霍啟剛感慨道,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變成了現實,“大灣區的未來會有更多可能”。
今年兩會,霍啟剛的建議關注“粵港澳體育灣區”建設。他表示,大灣區在體育范疇有不少競爭優勢,包括體育資源豐富,硬件基礎優越,文化、旅游、體育資源正重新整合,建立產業新業態等。
“2025年,廣東、香港和澳門將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這是探索大灣區制度融合、以體育凝聚人心、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好機會。”霍啟剛建議,全運會后圍繞重大賽事活動承接地、體育組織區域總部集聚地、高水平運動員訓練基地、運動醫學和康復治療中心、體育教育及學術交流中心和體育產業會展中心等六大核心功能,將大灣區打造成“三地三中心”示范點,未來可以大灣區名義舉辦更多體育賽事,讓盛事經濟、“一程多站”文體旅游新經濟得以推進。
何潤生 全國政協常委、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會長
粵港澳聯合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規劃綱要》發布5年以來,可以清晰看到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的加速。”全國政協常委、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會長何潤生感嘆,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大灣區“硬聯通”日漸完善 ,“軟聯通”加速推進。
他表示,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高鐵、城際、地鐵、高速路等交通網絡越織越密,“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澳車北上”政策的實施,極大提升了大灣區居民的便利性,無論是經商、學習、旅游,還是就業創業。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律師是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領域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大膽嘗試,對加速大灣區專業服務的“軟聯通”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我們的一些社會服務也已來到了珠海、中山等其他大灣區城市。”何潤生表示,他今年提案的內容也和大灣區發展有關,關注粵港澳三地如何利用各自優勢聯合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到大灣區體驗“一程多站”的旅游,還包括加強大灣區的教育合作以及醫療資源的融合。
何君堯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
以不同身份講好灣區故事中國故事
“我成為大灣區律師‘001號’后,首次進行的網上開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可以坐在自己香港的辦公室直接與廣州法庭的審理工作同步展開,而且效率驚人,當天的流程記錄,在結束后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出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在談到《規劃綱要》發布5年來的感受時感嘆。
他表示,大灣區律師是新事物,相當于為港澳律師打開新的一條路,促進港澳律師到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法律交流。
“大灣區的建設從商業、金融到知識產權等領域推動了律師的法律事務。”從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到大灣區律師“001號”,再到全國政協委員,何君堯表示,自己一直希望可以通過不同身份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大灣區故事。
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人才高地,匯集了法律、金融、科研、醫療等多個重要領域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推動人才政策“軟聯通”,讓粵港澳合力構筑起“人才灣區”。
“硬聯通”方面,何君堯表示,近年來隨著快速交通的連接,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正加快推進,“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我可以更加便捷地融入大灣區其他城市,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提到今年的提案,何君堯透露今年的提案有三四個,包括大灣區稅務優惠、“一帶一路”法律認證服務、呼吁年輕涉外律師到國際舞臺發聲等。
“未來,我將繼續發揮所能,積極投身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來。”何君堯說。
郭基煇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鼓勵粵港澳三地青年交往交流交融
“港澳青年與內地青年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成為了近年來的亮點。”全國政協委員郭基煇表示,大灣區內地九市都推出了讓港澳青年可以盡快適應的生活配套、創業基地及相應的政策支援,交流活動也越來越多元化。
他告訴記者,去年他曾帶領香港廣東青年總會第六次開展《香港青年大灣區發展指數》調研,一是希望鼓勵香港青年在學業期間增加內地學習交流的經驗,鼓勵他們“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二是希望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吸引更多內地和國際學生來港就讀,幫助大灣區“搶人才、留人才”。
“很高興看到有關建議被相關部門采納,能夠為大灣區青年做點實事,感到十分的欣慰。”郭基煇說。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郭基煇表示自己一直在不同平臺為大灣區發展建言獻策,這兩年已經向全國政協提交了5份關于大灣區的提案。在去年促進大灣區“五通”提案,以及便利內地和香港跨境資金流動提案的基礎上,今年又向大會提交了3份提案,其中包括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的學業和發展;支持香港新田科技城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共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支持香港旅游業和零售業發展。他告訴記者,“對于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我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徐莉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九龍社團聯會理事長
香港青年要擁抱內地發展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徐莉接受采訪時表示,《規劃綱要》發布5年來,隨著基礎設施“硬聯通”與規則機制“軟聯通”持續發力,大灣區人員流動不斷加速,“一小時生活圈”逐漸成為現實。
“2023年約有5300萬人次香港居民北上內地,港澳居民對大灣區認同感進一步提升。”她表示,港澳青年在內地就業創業的支持政策也在不斷完善。
去年全國兩會,徐莉提出了《關于增加事業單位及國家公務員崗位定向招募港澳居民的建議》,希望能給港澳青年爭取更多內地的發展機會。
“廣東省事業單位2023年集中公開招聘的信息公布后,有朋友第一時間發信息跟我說我的建議‘得咗’,那刻我真的倍感興奮。”徐莉希望香港青年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要有決心和勇氣踏出第一步,去擁抱內地無限的發展空間。
對于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期待,徐莉表示,期望通過一系列建議幫助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發揮好愛國愛港力量“基本盤、核心層、支撐墻、主力軍”的作用,使得香港能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林至穎 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香港)供應鏈總監
四大平臺帶動大灣區全面合作
“我感覺過去5年,大灣區城市之間的‘硬聯通’,還有‘軟聯通’方面都有突破。”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在談到粵港澳大灣區這5年變化時感嘆。
他表示,“硬聯通”方面,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正加快推進,“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軟聯通”方面,大灣區全面取消了港澳人員在粵就業許可,在醫師、教師等八個領域實現了執業資格互認,“港車北上”政策正式實施。
“5年來,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南沙、深圳河套四個重大合作平臺立足各自使命,在制度銜接、產業協同、民生家園建設等方面大膽先行先試,牽引帶動了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合作。”林至穎表示,他希望這四個重大合作平臺的建設可以進一步推進。
他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可通過香港和澳門,對接海外市場,跟國際標準接軌,“讓我們中國的企業更好地參與到世界科技供應鏈的競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