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港通”讓進出口貨物“跑得更快更遠” 一張單便利見證大灣區港口群外貿活力
7月中旬,一批批裝有空調、洗碗機等家用電器的出口集裝箱辦結海關通關手續,從佛山順德北滘港出發,以“一港通”模式運往廣州南沙港,并走向全球市場。
在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常常可見進出口貨物應用“一港通”通關的場景。2020年11月,“一港通”項目啟動,實現“兩港如一港”作業模式。截至今年7月,“一港通”節省綜合成本超1億元。從“內河轉關”到“一港通”,從填寫報關單、轉關單兩張單據,到現在只需一張報關單,此間,減少的不僅是一張單,還有大量通關時間。一張“一港通”報關單,見證貨物出海更便捷,見證南沙港國際航運樞紐作用越發顯現,見證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加速形成的火熱面貌。
提效提速 貨品剛下生產線就能運往碼頭搭接駁船
在北滘港閘口前,看著裝載集裝箱的卡車進出,佛山市美的報關有限公司關務經理張焯良臉上充滿自豪。“公司每天平均送來600—700個貨柜,涵蓋空調、洗碗機等家電品類,產品一下生產線就送過來。”他告訴記者,采用“一港通”模式后,只需填一張報關單,貨物運送到北滘港后就能送上接駁船發往南沙港,隨后快速裝上國際貨輪出海。
一張報關單背后,體現了通關模式的創新。2020年11月5日,“一港通”項目在廣州啟動。該項目以南沙港為樞紐港,內河碼頭和鐵路陸港為支線港,通過優化海關通關和港口調撥等多個環節銜接,形成“兩港如一港”“兩關如一關”的作業模式,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形成“生產—出貨”的良性循環,有利于企業靈活安排出貨周期,降低運輸成本。
順德北滘港是“一港通”項目的首批試點。在張焯良看來,“貨物進了北滘港,就等于進了南沙港。企業不用再安排人員在南沙港辦理轉關手續,貨物到達南沙港后,安排上國際貨輪的工作由船務公司處理即可。”
從事報關工作超10年的張焯良,經歷過進出口外貿行業的變化,他向記者介紹了“一港通”帶來的便利。在電腦上,他展示了分別為“內河轉關”和“一港通”模式的兩張電子單據,“我們能看到有幾個區別。首先,‘內河轉關’要填一張報關單、一張轉關單,‘一港通’模式只需填一張報關單;其次,‘一港通’報關單的備注欄專門標記了‘一港通’字樣。”
“還有一處要注意。”張焯良指著報關單上“運輸工具名稱”一欄介紹,“‘內河轉關’填寫的‘振東389’是接駁船,‘一港通’填寫的‘UN9321548’是國際貨輪。”張焯良解釋,這意味著“一港通”的報關單不需“綁定”接駁船只,任何一艘接駁船抵達北滘港,貨物都能運上船送往南沙港。“接駁船成了港口之間的‘擺渡船’。”張焯良表示。
得益于“一港通”模式,產品一下生產線就可運往碼頭,快速“搭上”接駁船。“貨物‘跑得快’,會帶動生產研發,降低倉儲、物流等成本。最重要是一切‘可控’,推動整體鏈條優化,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張焯良表示。截至7月,美的集團在北滘港通過“一港通”方式出口的集裝箱達1.5萬標箱,應用率超98%。
佛山海關駐順德辦事處北滘監管科副科長廖順勝介紹,2020年,北滘企業一般采取“內河轉關”模式,先把貨物運到北滘港堆放,等待對應的接駁船抵達。由于上述環節存在“不可控因素”,許多企業提出:“如果接駁船能像‘公交巴士’一樣隨到隨走,將提升效率。”在廖順勝看來,“‘一港通’模式正是應企業需求而生的。”
“提升出口優勢,要分秒必爭。”據張焯良比較,采用“一港通”后,只需一次申報,比原來兩次申報耗時減少1—2天。“從兩張單到一張單,看似簡單,背后卻是翻天覆地的改變。”張焯良介紹,采用“一港通”后,每次出口僅需填一張報關單,這對于一家每天要出四五百張單據的企業而言,節省不少時間。據他觀察,一名熟練的報關員手工錄入、核對一張報關單要10多分鐘,而普通報關員最少要30分鐘。“隨著‘無紙化’發展、實行‘一港通’,部分報關員從手工作業崗位調整到集團內其他管理崗位,實現個人多元化發展。”張焯良表示。
采取“一港通”模式,貨物在支線港完成報關、放行,到達南沙港后如無特殊情況,不須再次查驗,讓進出口貨物“跑得快”,實現“無縫銜接”。廖順勝介紹,流程簡化背后,是監管措施的不斷優化完善。最關鍵的是利用船上衛星定位裝置進行實時航行軌跡監控,加強從北滘港到南沙港的途中監管,“這些探索是創新與改革的必經過程”。
省錢省心 物流成本降一半 收貨更快外貿生意更旺
載滿佛山家電的接駁船,一大早在廣州港南沙集裝箱三期碼頭靠岸,船上的集裝箱正被龍門起重機的巨大“觸手”卸下,等待運上國際貨輪。
在廣州港南沙集裝箱碼頭,裝載貨物的集裝箱正從接駁船上卸下轉運。
在南沙港,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來自廣東7市18個碼頭的駁船、來自省外4市的火車,以“一港通”模式把各式各樣的出口貨物匯聚于此。“在南沙港,實現了內河駁船、火車、國際貨輪三個運輸終端的對接交匯,‘一港通’的核心優勢在于更好地發揮南沙作為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區位、集散優勢。”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南沙港運輸工具監管科副科長蘇杰輝介紹。
繁忙的廣州港南沙集裝箱碼頭
據他透露,截至今年,以“一港通”模式通過南沙港進出口的企業超過2800家。在他看來,“‘一港通’模式為企業提供多一種選擇。”
余楓林所在的廣州花港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主營生產桌椅、鍋碗瓢盆等日常家用制品,上個月,該公司有16票貨物從花都港以“一港通”模式出口至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余楓林發現,客戶對這些商品的款式、時效有較高要求,“采用‘一港通’后,貨物出口更順利,海外采購方能更快收到貨物,銷售更順暢,自然會對我們的合作滿意,有較高信任度,更愿意繼續交易。貨物和資金周轉能形成更快捷的循環,對生意起到積極影響。”他感慨,“路通,證明活力夠,自然財通。”
此前,余楓林所在公司的出口貨物大多通過陸運送往南沙港,費時費力且不省心。“先安排車輛到南沙港提空柜,拉到花都裝柜,然后再運回南沙港,來回就要6小時,而且路上情況難料,運到南沙港后還要等待查驗和碼頭作業。”余楓林回憶。如今,只需填一張“一港通”報關單,在花都港碼頭提柜,半小時到倉庫,裝貨后運回花都港,“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再通過接駁船運往南沙港。余楓林算了一筆賬:原本一票貨物的物流綜合成本為3000—4000元,采用“一港通”后,該項成本最低降至1500元左右,差不多打了五折。
隨著企業周轉效率提高,新趨勢隨之產生。余楓林發現,企業越來越傾向于與物流公司合作,而不是自建運輸隊伍,“企業更關注于如何降低生產運營成本”。他解釋,采用“一港通”后,只需在碼頭委托一個第三方處理通關事務,“提升一個環節的效率,就提升了整個鏈條的效率”。
花都海關花都港監管科副科長房正告訴記者,2022年,“一港通”模式在花都港正式實施,首批采用“一港通”模式進口的貨物是東風日產公司的汽車零配件,隨后陸續有銅礦、甘油等貨物采用“一港通”模式進口。有企業估算過,采用“一港通”模式后,平均一年可節省數十萬元綜合成本。
保質保值 香料出口免于受潮變質貶值
在肇慶,一家陶瓷企業最近遇上難題,有37柜陶瓷產品的訂單即將出口至菲律賓,但交貨期臨近,按原來的轉關模式可能無法準時交貨,還會產生滯柜費、改船費等。在一籌莫展之際,肇慶市港務有限公司報關部經理楊敏嫦建議該企業采用“一港通”模式,提高通關效率,確保如期交貨。菲律賓客戶收到貨后,對于這次出口的效率非常滿意,又下了新訂單,還決定與該企業長期合作。據楊敏嫦觀察,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了解到肇慶至少有40%的出口企業用‘一港通’。”
對于出口農產品來說,“一港通”帶來的便利尤為顯著。在肇慶三榕港,肉桂、八角、良姜等香料的出口是一大特色,不少貿易公司在當地收購香料并出口到東南亞國家,深受當地人歡迎。“據了解,本地至少有10家企業主營香料出口,平均一票出口有3—4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大概裝25噸的香料。”肇慶海關三榕港監管科副科長張晨介紹。
這些香料干貨對環境要求較高,需要避免受潮、水浸,雖然集裝箱的密封效果較好,但也有進水的風險。“廣東本來就多雨,集裝箱在雨天來回運輸,干貨難免容易受潮。”張晨說,此前就有出口企業遇到類似情況,出口香料受潮,質量發生變化,收貨價隨之“貶值”,甚至影響后續的出口合作。
采用“一港通”模式以來,出口周期平均壓縮2—3天,有利于保證香料干貨質量,免于受潮、變質,盡快地將貨物送達買家手中,保障企業利益。“時間對于企業來說很重要,出口時間越短,越有保障。”張晨介紹,上半年,經三榕港以“一港通”模式出口標箱超1600個,同比增長54.3%。據楊敏嫦估算,得益于“一港通”模式,三榕港出口物流時間平均每票可壓縮1—3天,平均每個標箱節省物流成本300—400元。
接下來,廣州海關將優化口岸營商環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支持有業務需求的內河碼頭應用“一港通”模式,實現與南沙港無縫連接,發揮南沙港國際航運樞紐作用,助力暢通國際物流通道,推動實現外貿可持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