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規則“軟聯通”加速 已有480多名港澳律師取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證
代理內地執業第一案,首次為廣交會提供涉外法律服務,成功調解全國首宗由大灣區律師擔任調解員的勞動爭議案件……面對粵港澳大灣區日益旺盛的法律服務需求,大灣區律師正發揮國際化“技能”為大灣區企業、市民提供服務。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2022年7月,首批大灣區律師誕生。截至2024年7月底,有480多名港澳律師取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證。截至目前,廣州有大灣區律師119名。一本本大灣區律師執業證,成為港澳律師在內地執業的“敲門磚”,見證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入,助力大灣區加快建成涉外法律服務高地。
取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證書后,可在灣區內地九市取得執業資質
這是內地對港澳法律服務開放政策的重大突破
有收獲 兩年多來隨身攜帶大灣區律師證 何君堯感嘆在內地執業“有歸屬感”
“成為首批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的香港律師,我很榮幸。”2022年7月6日,已有30多年律師從業經驗的何君堯領取了編號為“No.90000001”的大灣區律師執業證。回首過往,他仍難掩興奮,“這本珍貴的證件一直隨身攜帶著,跟隨我兩年多了,是成為‘大灣區人’的重要見證。”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法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之處、機遇所在。為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2020年8月,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港澳律師執業試點,這是內地對港澳法律服務開放政策的重大突破,實現了粵港澳法律服務規則“軟聯通”的嘗試。2022年7月,4名港澳律師獲頒首批大灣區律師執業證。
此前,港澳律師若想獲得內地執業資格,先要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幾乎要從頭學習內地法律。如今,大灣區律師執業證的出現,更好地支持港澳律師發揮專業技能,其中,執業資格考試也根據執業范圍“量身定做”了專門科目。“要兼顧工作,還要準備考試,歷時一年多,我咬緊牙關闖過筆試、培訓、面試‘三關’,終于獲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證。”“001”號大灣區律師何君堯回想。為了盡快融入內地執業環境,他與同事、客戶溝通時都堅持使用普通話。
2022年7月18日,何君堯身穿內地律師袍、胸前佩戴律師徽章,作為訴訟代理人的他在線上出席了一宗香港居民涉內地物業的遺產繼承糾紛案,這也是大灣區律師內地執業的首案。“這個案件庭審一天就結束了,三個月就出了判決結果,內地法院的效率非常高。”何君堯對這次線上開庭印象深刻,“AI技術可實時將語音轉成文字,還可實時修改補充內容,法庭謄本當天就整理出來,方便律師及時核對,高效便捷。”
“一年中,我有190多天在內地工作,主要在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城市。這些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大灣區法律環境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在取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證的這兩年多里,何君堯明顯感受到,“涉外法律事務越來越受到重視,港澳執業律師更有歸屬感,更能融入大灣區的發展中。”不久前,廣州市律師協會涉外法律服務分會成立,當選首屆會長的何君堯表示,接下來將推動涉外法律服務分會實體化運作,到2025年建立一支通曉國際規則、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涉外法律服務隊伍。
作為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正加速融合發展,跨境法律服務隨之產生巨大的市場需求。大灣區律師熟悉普通法國家地區的法律、國際規則與涉外商事爭議的解決方式,在處理民間婚姻、財產繼承等案件也可發揮作用。何君堯希望有更多香港律師申請到大灣區執業,為當事人提供多元化、更便利的跨境法律服務。
有便利 廣州首設港澳律師執業孵化站 有律所專門設立“港澳律師服務部”
“大灣區律師執業證,讓我實現了從‘派駐律師’向‘大灣區律師’的身份轉變。”同樣獲頒首批大灣區律師執業證的澳門律師程嘉雯,現任職于金橋司徒鄺(南沙)聯營律師事務所,這也是廣州第一家粵港澳三方聯營律師事務所。
“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要抓住這個機遇。”程嘉雯認為,獲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資格后,面向的執業對象是整個大灣區超過8000萬人口,執業前景更廣闊。自2022年在內地執業以來,程嘉雯每個月都有超過三分之一時間來到內地工作生活,其間經辦的案件類型涵蓋了房屋買賣糾紛、跨境婚姻等。她還多次參與內地庭審,成功調解了全國首宗由大灣區律師擔任調解員的勞動爭議案件,“全流程參與案件調解,讓我對內地的勞動法律適用、勞動爭議的調解和仲裁程序有了進一步了解。”
“要發揮好大灣區律師的橋梁作用,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作出貢獻。”程嘉雯期望自己能成為精通粵澳兩地法律的律師,為大灣區法律規則銜接發揮作用,助力大灣區企業走進葡語國家。
港澳律師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試點工作,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對于支持港澳律師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為吸引港澳優質法律服務人才投身大灣區建設,廣州發布鼓勵和支持大灣區律師在穗執業扶持政策。“廣州在全國首設港澳律師執業孵化站,將大灣區律師納入廣州涉外領軍人才庫。”廣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還在全省率先出臺大灣區律師申請指引,開辟港澳律師申領執業證審批“綠色通道”。
“越來越多大灣區律師參與到廣東律師行業工作,擔任仲裁員、調解員等。”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黃山表示,其中廣州注重發揮港澳律師涉外領域專業優勢,對接聯通優質國際法律服務合作資源。截至目前,廣州市已有大灣區律師119名。
為助力港澳律師在內地順利執業,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專門設立了“港澳律師服務部”,還為港澳律師安排律師助理、工作秘書。“目前,律所已有33名大灣區律師,承接訴訟類與非訴訟類案件近百宗。”廣州市律師協會會長、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主任鄧傳遠表示,歡迎更多的港澳律師來廣州、來內地執業。
有前景 港澳律師服務廣交會深感“開眼界” 粵港澳三地律師將實現互派培訓
今年廣交會期間,一位普通話流利、提供葡語法律咨詢服務的澳門律師鄺玉球受到關注——她是首名為廣交會提供涉外法律服務的大灣區律師。“之前曾赴葡萄牙等葡語國家參加商貿交易會,但很少參與像廣交會這樣多元化、全方位的大規模展覽。”從業近20年的鄺玉球直呼“大開眼界”。
在廣州市涉外法律咨詢服務港的展位前,前來咨詢的客商來自世界各地。“咨詢問題大多涉及國際貿易風險防范、知識產權等,也有不少是來咨詢如何在中國設立公司開展商務活動的。”鄺玉球說,在解答法律問題時,她也借機向客商推介大灣區發展潛力、大灣區律師的優勢。
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涉外法律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廣交會的廣州律師服務團首次起用6位大灣區律師提供現場法律咨詢服務,充分發揮其國際化“技能”。
2020年初,鄺玉球來到南沙聯營所成為一名派駐律師。如今,她通過執業資格考試,順利獲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證,正努力做好大灣區律師角色,“除了吃透法律條文,我還要通過裁判文書網等積累案例經驗,與內地律師的交流合作也讓我受益良多”。談及未來,鄺玉球表示,將發揮熟悉澳門法律的優勢,“將個人發展同大灣區聯結在一起”。
同樣看中內地廣闊發展空間的澳門律師譚曉紅第一時間報名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澳門的大灣區律師熟知澳門法律和內地法律,可更好地推動問題解決。”一本大灣區律師執業證,讓她感受到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帶來的便捷,更讓她體會到“用專業知識為大灣區發展貢獻力量,融入大灣區的發展中,執業生涯會更有意義”。
兩年來,“大灣區律師”不僅成為灣區熱詞,更為港澳律師在內地發展提供平臺,成為推進大灣區法律服務規則銜接不可或缺的力量。2023年,港澳律師在大灣區內地執業試點期限延長三年,作為試點延期后的首次考試,2024年6月29日,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在廣東舉辦,有340多名港澳律師報名參加。截至7月底,大灣區律師達到480多名。
廣東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搭建更多更優平臺,為港澳律師在內地執業提供更多便利、保障,加強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探索和研究,實現三地法律服務業的合作共贏,打造大灣區律師品牌。
“省律協充分用好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政策,通過執業推介等措施大力引入港澳律師人才。”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表示,通過增補大灣區律師進入省律協各涉外委員會、積極推薦大灣區律師參與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服務企業“走出去”活動、推行粵港澳三地律師互派培訓機制等方式,支持港澳律師發揮專業作用。
“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包括港澳法律界在內的各有關方面對試點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司法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大灣區律師胸懷“國之大者”,更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高質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優質法律服務,助力大灣區加快建成面向世界的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高地。
對話“001”號大灣區律師
問:您是如何應對在內地的‘001’號官司?
何君堯:我在內地的第一宗案件涉及香港居民的家庭內部財產爭議。有人問我是否有把握勝訴,我坦言這是我第一次在內地處理訴訟,單靠我自己很難完成。幸運的是,我有經驗豐富的律師合伙人共同工作,我們團隊中的兩名律師共同跟進此案,我作為輔助律師,最終取得預期結果。
問:作為香港律師,您在內地執業有何優勢?
何君堯:首先,我掌握香港和內地的法律體系知識,能在公平法等領域表現更好;其次,能快速處理文件,適應內地的文書要求;另外,我擅長公司法和民事訴訟,尤其是公司內部爭議、繼承等;最后,我愿意學習新事物、為客戶服務。這些優勢使我擔任大灣區律師時更得心應手。
問:在代理內地案件過程中,有何感悟?
何君堯:我已在內地接手20多宗案件,感受到內地法律系統的便捷高效:首先,法官素質令人滿意,庭審程序人性化;其次,內地法官的工作效率高,庭審程序快,一般半天就能完成一場官司;另外,遠程視頻開庭、即時校對等現代化庭審方式,讓流程高效順暢。
問:如何推動涉外法律服務人才的培養?
何君堯:目前全國有七八十萬名執業律師,其中有涉外經驗的只有約16000人。特別是在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涉外法律服務人才隊伍的壯大,可讓中國企業出海“少走彎路”。我有責任在未來一年半內為廣東培訓900名涉外法律服務人才。我們正設計培訓課程,涵蓋涉外工作標準、跨國業務合規等。培訓結束后,我們還會安排學員前往新加坡等地進行實操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