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百位科學家分享前沿突破
開放科學、勇立潮頭,科技的盛宴即將開啟。
獅子洋畔、靈山島尖,頂尖的學者來此聚首。
11月16日至18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將在粵港澳三地同步舉辦,其中,開幕式和主論壇將于明天上午在廣州南沙國際會展中心主會場舉行,包括諾獎、菲爾茲獎得主在內的百余位科學家將分享他們的科學洞見;14場分論壇圍繞科學與產業前沿進行深入討論,為大灣區更好參與全球科技創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言獻策;5場特色活動涵蓋成果對接、科創調研、校園科普……將讓論壇在大灣區留下滿滿碩果。
接下來,讓我們先睹為快,一起來看看本屆大灣區科學論壇帶來了怎樣的科學盛宴。
國際金融論壇會議中心(南沙國際會展中心)
諾獎得主等科學家出席論壇
作為大灣區面向世界的窗口之一,已經成功舉辦兩屆的大灣區科學論壇一直致力于形成引領世界科學發展的戰略思想策源地、合作共贏共享聚集區和科技產業創新高地。自舉辦以來,論壇便匯聚了一批頂尖科學家聚智匯力,促進灣區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的發展。
本屆大灣區科學論壇繼續按照高端化、精品化、國際化的辦會目標,穩步有序推進各項籌備工作,出席的頂尖科學家超百人。其中包括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馬歇爾,1994年菲爾茲獎獲獎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埃菲·杰曼諾夫,中國科學院院士、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建國,“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創始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等一眾科學大咖。
主論壇將邀請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外院士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智庫專家代表作主旨報告。分論壇則圍繞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未來材料、未來能源、空天海洋、綠色低碳等前沿話題展開探討。屆時,受邀嘉賓將立足于自身研究領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產業轉化、發展趨勢,為全球政、產、學、研、用各領域提供科技發展的新指引,全方位促進前沿科學的交流和創新產業的發展,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助力灣區全方位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本屆論壇首次由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13場分論壇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惠州召開,另有一場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分論壇還走出大灣區,來到廣東陽江舉辦。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同時也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論壇特設了澳門論壇活動,圍繞澳門前沿科學領域如中醫藥、生物醫用材料、再生醫學、航空航天技術等展開研討,服務澳門新質生產力發展,彰顯科技創新力量對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支撐。
開放合作彰顯灣區科技“國際范”
記者梳理發現,聚焦國際開放合作,是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的一大亮點。論壇邀請了24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參會,通過科技開放合作、共建共享,助力大灣區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也讓論壇“國際范”十足。
大科學計劃與國際合作分論壇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國際大科學計劃對解決全球關鍵科學問題、打造全球優勢科技資源高端平臺、構建全球創新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論壇以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為牽引,圍繞計劃對大灣區的影響與帶動作用,及國際數據共享、生物樣本跨境、技術轉移等國際合作熱點問題相關的政策機制、可行路徑,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及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地區的學者開展交流、研討。據了解,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項目已與近20個國家(地區)的45家機構達成合作,落實國際出資逾55億元。
“國際組織與灣區對話分論壇”在香港舉行。論壇積極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知名灣區的科技交流對話機制,探索國際科技合作賦能人類發展新途徑。論壇嘉賓云集,包括美國國家醫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文凱,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林海帆,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何愷明等。專家們探索國際科技合作賦能世界經濟開放的新途徑,同時,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灣區等世界知名灣區的科學技術、產業交流對話新機制。
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專門設置了中韓氫能源產業科技創新與轉化合作論壇。通過路演活動,韓國創新企業將與中國的氫能領域專家、投資機構以及技術企業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對接。
搭建更多平臺助力科技成果對接
記者梳理后發現,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不僅是科學家們的“坐而論道”,還聚焦新型協同創新平臺建設與成果轉化。圍繞大灣區重點發展的領域,論壇邀請科學家、科研機構、科技企業、投資人、技術經理人共同參與,探討科技成果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論壇將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廣東省科技成果對接會”,大力推動中國科學院最新優質科技成果在大灣區轉化。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副院長孫龍濤告訴記者,本次對接會結合廣東省重點產業領域方向,中國科學院目前遴選了52家院屬單位的240余項科技成果參展,并將有10余項擬落地大灣區的重大科技合作項目在對接會上簽約。同時,對接會還將有一批優秀成果進行路演發布,一批科技龍頭企業進行需求發布。此外,對接會還邀請了多家科技金融機構以及一批技術經紀人參會,為挖掘潛在優質項目落地廣東轉化提供支持,對接會是一場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也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灣區實踐。
同時,論壇還將舉辦“智匯產業科創行”等特色活動,活動將組織各領域專家調研灣區科技創新實踐,深入了解大灣區的科技產業發展狀況,為推動灣區新質生產力建設建言獻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與優質項目落地大灣區,加速大灣區的產業升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廣州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強市
《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正式為廣州賦予“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的核心功能定位。大灣區科學論壇主會場永久落戶南沙,正是廣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核心功能定位的生動體現,也對廣州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強市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廣州市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重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發展為重點來全力推動工作。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從2018年的第25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8位。廣州在10個科技創新關鍵指標上都創了歷史新高,R&D經費投入強度連續十年穩定增長。
如今,廣州“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已匯集37個高能級平臺,其中包括國家實驗室組建運行,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獲批立項,“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加速推進立項,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核心總部直屬創新平臺穩步建設。今年6月頒發的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廣州地區牽頭獲獎項目11項,占全省近八成。同時,廣州成功突破深海潛航器、高集成射頻芯片、仿生合成橡膠等關鍵技術,研制出全球首個腫瘤內注射藥物、全國首臺場發射透射電鏡等創新產品,填補了一批國內空白。
廣州聚焦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加快夯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基礎,文遠知行成為全球通用自動駕駛公司第一股,億航智能成為eVTOL行業內全球首個三證齊全的企業,中科宇航產業化基地“力箭一號”商業運載火箭已完成4次共42顆衛星發射。
廣州著力建立符合青年人才成長規律的培育機制,2024年度支持1300余名35歲及以下的青年博士留穗開展基礎研究自由探索,全市新增博士、博士后培養平臺134家,新進站博士后906人,同比增長57.8%。廣州在校大學生165萬人,穩居全國城市第一。2023年廣州地區新增6位兩院院士,創歷史新高。
廣州實驗室已建成大灣區首個生物樣品跨境快速檢測中心,實現國內首批生物樣本入境。印發實施兩批科研用物資跨境正面清單,入境檢驗檢疫時間縮短至1天,推動試點單位實際享惠進口貨值超過15億元。
記者注意到,承辦大灣區科學論壇,正讓廣州擁有更高端的科學智庫、更便捷的國際科研合作環境和更高效的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將在論壇期間來到廣州的中學進行科普講座,為廣州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分享科學精神,激發更多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廣州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強市的重要后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