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調研 改出高質量
聽民意 關切民所需
廣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的殷殷囑托,讓人居環境提升,讓老街煥發新彩。為切實做好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擴大公眾參與范圍,更好地發揮設計大師的領銜作用,影響并帶動社會各方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社區空間品質,共同締造美好家園,2021年9月22日,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指導下,廣州市啟動了老舊小區改造“大師作·大眾創”活動。
1月7日下午,2021年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大師作·大眾創”工作總結會暨“大眾創”活動頒獎儀式在廣州大廈舉行,“大眾創”各項目的最終評比結果揭曉。活動過程中,街坊發表意見、投票決定改造方案,專家嚴格評審把關,老街的變化點滴,街坊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隨著活動進入尾聲,多個優秀設計方案最終揭曉,老舊小區的新面貌將陸續展現在街坊面前,人們將會看到保留著傳統格局風貌和街巷肌理的老街老巷,不僅房子外墻翻新補漏,道路平整又寬敞,而且還有了美麗的街心公園;遮雨棚、資源回收站、閱讀吧等新型社區便民設施的出現更是從街坊實際需求出發,讓小區各種生活配套得到完善,將高品質生活真正落到實處,令街坊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老舊小區“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全市8個老舊小區入圍參與、多位知名大師親手設計、4511戶小區街坊參與現場投票、網絡投票更是達到141萬人次……2021年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大師作·大眾創”活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和公眾參與,老舊小區“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本次活動,始終以尊重居民改造意見為前提,從居民實際需求出發,從實從細推進改造,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做出了實際的探索和踐行。”“大師作”中負責白云區廣信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歷史環境保護與更新研究所所長郭謙說。
廣信片區老舊小區改造效果圖
在設計方案中,原本陳舊破損的廣信片區,將實現綠地空間整飾提升,樓宇外墻將得到修復和清洗,停車位合理規劃,公共空間品質和功能得到提升;小區特色文化將得以彰顯;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將大大增強。
這一切變化,歸功于居民的“下單式”改造。在開展微改造設計前,郭謙團隊和街道工作人員一起,深入與居民聊天,調研居民的實際需求。居民本來就期盼著小區改造,現在有設計師和街道來了解改造需求,就更有積極性了,踴躍建言獻策,還介紹了許多小區的歷史發展故事。在收集居民意見過程中,郭謙逐漸理清了小區中青年居民和老年居民的不同需求,重點關注居民呼聲較高的基礎設施改造,優先解決供水、外立面翻新、內部適老化設施等問題。通過調研,他還發現了居民對小區便民生活設施的需求,微改造中將重新設置兒童游樂園、全齡活動廣場、鄰里中心等配套設施。這些設施一方面增強了居民生活的舒適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整個小區品質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改造內容讓居民點贊連連。
王世福教授團隊在做現場調研。
在其他小區項目中,傾聽居民意見、走訪居民需求,成為了設計師在著手設計前的“指定動作”。“大師作”中負責荔灣區寶源路片區微改造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王世福和他的團隊,花了大量時間完成前期分析,形成了居民調研報告,結合了片區歷史背景和居民需求后,才提出場地的初步規劃概念和逐步優化規劃設計方案。在“大眾創”從化區城郊街關圍新村項目中,設計師為了解清楚居民意愿,深入到社區派發問卷,進行數據比對。
街坊投票決定改造方案。
另外,居民還通過一人一票,選出小區改造的“心水”方案。“大眾創”每個項目都組織了居民現場投票,5場投票活動共有4511戶小區居民參與,去年11月29日-12月13日的網絡投票達141萬人次,反響更是熱烈。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湯朝暉表示,老舊小區改造設計方案不能單靠創意作為靈感,而是要以居民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回應居民訴求,把需求融入設計中,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認同。“老舊小區微改造的成敗,只有居民說了算,只有得到居民認同的改造,才算成功的改造。我們要實地走訪和深入調研,與居民拉家常、了解居民的生活,這種做法要繼續堅持下去,這也是老舊小區改造成敗的關鍵。”
老舊小區改造高質量精品化,進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改造高質量,設計精品化,是這次老舊小區改造“大師作·大眾創”活動呈現的最鮮明的特點,也與當前廣州老舊小區改造中所要求的精品意識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吻合。近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在項目推進中注重在“精”和“細”上下功夫,提升項目品質。
“高質量設計是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以高質量設計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對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深遠意義。”湯朝暉說。舊城街區老舊小區建筑及公共空間是社區居民日常活動的空間載體,也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有必要強化老舊小區改造的精品意識,推動營造整體化、精品化、景觀化、特色化的社區空間。
周門社區改造效果圖
“大師作”周門社區廣場項目是老舊小區改造高質量和精品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項目采用了“五彩蝶變,雨打芭蕉”主題,不僅有創意內涵豐富的設計,還將增添實用的便民設施,讓居民充滿了期待。五彩繽紛的頂棚,造型多變的線條,清新的綠植,周門社區廣場的全新方案,勾畫出嶺南園林中獨具特色的“雨打芭蕉落閑庭”情境。整個設計方案不僅顏值高,富含小區歷史內涵,還采用一系列新型材料,打造高質量工程。難怪現場居民都豎起大拇指點贊說:“有大師出手,就是出精品!”
設計在追求高質量和精品化的同時,也致力于進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立足小區及周邊實際條件,積極推進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及其智慧化改造,以滿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本次活動中,設計作品既保留了傳統格局風貌和街巷肌理,又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微改造,做到人居和諧。每個構件、每道設計,都歷經反復推敲和論證,為居民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人們將會看到保留著傳統格局風貌和街巷肌理的老街老巷,不僅房子外墻翻新補漏,道路平整又寬敞,而且還有了美麗的街心公園;遮雨棚、資源回收站、閱讀吧等新型社區便民設施的出現,更是從街坊實際需求出發,讓小區各種生活配套得到完善,將高品質生活真正落到實處。
“湯+楊工作室”主持設計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楊曉川說,高質量設計,高品質生活,這是這次“大師作·大眾創”活動的最根本宗旨。從居民需求出發,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是這次周門社區廣場設計的共識,也是圍繞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將精致的現代元素和本源的嶺南文化相結合,將廣府文化的特色和精髓融入到當代設計中,詮釋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時尚美麗。
他認為,這次活動的參賽作品都強化了老舊小區改造的精品意識,推動營造整體化、精品化、景觀化、特色化的社區空間,聚力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公共服務覆蓋群眾身邊的“最后一公里”。“‘大師作·大眾創’活動強化小區改造高質量精品意識,通過大師設計的社會示范效應,形成大師引領社區改造的模式,激發和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積極性,最終助推社區環境高品質提升,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他說。
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提高城市功能品質
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787個,改造老舊建筑面積4506萬平方米,增設無障礙設施通道96.2千米,新增口袋公園和社區公共空間618個,“三線”整治2052千米,完善消防設施5.7萬個,惠及61.6萬戶家庭、197萬居民。
人居環境的提升,不僅僅是道路平整、城市基礎設施升級,更是從“以人民為中心”出發,實現人居環境全方位提升,生活環境全方位優化,社區活力得到新生;實現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區街特色愈加鮮明,人居環境日趨完善,使居民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新一輪的人居環境提升,更加關注居民健康、安全,打造“韌性”社區;注重激活社區經濟潛力,營造“活力”空間;保護歷史文化,留住人們的鄉愁,構筑“文化”街區。
儒苑小區效果圖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老舊小區是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挖掘城市存量空間,從整體上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增強老城區的承載力和功能性,從而優化城市空間格局。通過空間提質,加速改善城市新舊面貌割裂、人文環境差等城市短板,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另外,把城市文化傳承和根脈延續貫穿改造全過程,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
老舊小區改造,也能拉動城市內循環,激發城市新活力。該負責人說,改造挖掘城市內部空間,活化歷史建筑,引入社會力量等多種舉措,可以統籌閑置資源的再利用,最大化釋放低效空間的潛力,增加新的經濟創收點。如廣州T.I.T創意園通過 “修舊如舊”的微改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保留城市工業發展記憶的同時盤活原有舊廠用地。2020年園區年產值超210億元,稅收達18億元,入駐企業近100家,包括騰訊、拼多多、易車、網易等6家上市企業,在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成為高端人才集聚地,為舊廠房注入了新的功能,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鶴園小區效果圖
“老舊小區改造能推進一系列民生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社區內部的有機更新和城市內的大循環。”該負責人說,圍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發展目標,老舊小區改造、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在打造“人居活力、經濟活力、文化活力”等方面所起的統籌引領作用越來越強,逐漸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系統性工程。
接下來,老舊小區改造將更加注重實踐創新,通過織補式、漸進式地有機更新,既保護好老城區,又轉換新動能,打造15分鐘生活圈。注重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整合盤活、用好用活各類存量資源,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全鏈條的改造,包括后續管養、養老、托育等服務,引入新業態,激發新活力,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