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溪河畔,鳳凰山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巍然矗立;綠草如茵,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駿馬飛馳;高朋滿座,從都國際論壇政商大咖云集,傳遞出文明與合作的強大共識……十年前,這些文化殿堂、活力之所、合作平臺或未見蹤影或剛剛起步,而十年之后的今天,它們已經成為生態從化的一張張閃亮名片。
從城市到鄉村,從產業園到特色小鎮,從化區各級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一道奮進十年,以實際行動書寫時代答卷、歷史答卷,正全力以赴爭當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綠色發展排頭兵,努力將從化打造成為全國全省向世界展示踐行生態文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果的重要窗口。
跨越
目標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十年來,從化環境競爭力連續多年蟬聯全市各區榜首,全區旅游綜合競爭力連續9年在全省67個縣(市)中排名第一,榮獲2020年《廣州城市治理榜》“高質量發展榜”GEP特別獎。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9.1%,獲評“中國十佳綠色城市”。流溪河流域溫泉鎮以上30條一級支流水質基本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深入落實,巡河、護河、護林早已成為常態,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從化以全省第一名成績入選國家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鴨洞河三方共治模式成為典型案例,2022年獲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設計獎”。
鴨洞河治理工程位于生態設計小鎮,分兩期建設,總長11公里,其中一期碧道長1公里,在2019年建成;二期碧道長10公里,在2021年建成。在充分吸收借鑒一期工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二期工程進一步優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生態協同治理,著力打造水產業、水生態、水文化相融合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系統風貌,以保護自然風貌的原真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天然卵石與生態砌石結合造型等辦法,融入賓格石籠和生態框等工藝,增強河岸、水土的契合交融。
目前,從化建成1000多個農村污水治理設施點,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野生植物及國家保護植物種類逾2800種、約占全市80%,飛瀑草、野生唐魚等珍稀動植物得到搶救性保護,荔枝、蛋雞、花卉等省級、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相繼建成,從化荔枝、從化香米、從化蜂蜜、從化果蔬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持續提升,從化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的優勢也不斷突顯。目前,從化區獲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一共20個。近期,從化區印發了《廣州市從化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2022-2035)》,明確提出,到2025年,從化目標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到2035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樣板”。
打通“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轉換通道
這十年,從化產業發展持續水平優化提升,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智能家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廣東省生態工業設計研究院被認定為首批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是全省唯一入選單位。特別是近幾年來,從化持續走好生態立區、產業強區、特色發展之路,在產業項目建設上,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綠色要動能,持續打通“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完成生態設計小鎮、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從都國際會議中心、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等重大項目建設,帶動會議會展、現代馬業等綠色產業加快發展,在流溪河畔打造出了具有強大輻射力的生態價值創新帶。
蘆薈、洛神花、玫瑰精油……產自廣州從化天然草本的精華,未來將搭乘日用消費品飛往世界各地。這座“橋梁”就是世界500強企業聯合利華。今年5月27日,聯合利華全國首個全品類生產和營銷基地——聯合利華華南生產和營銷基地項目順利取得施工許可證,標志著從化區美麗產業再添新動能。該項目將按照國際“數字化制造”“全球化4.0”標準,大力推行智能化數字化生產,構建生產、倉儲、交付等E2E全環節智能供應鏈,打造成為輻射RCEP區域并面向全球的供應鏈基地以及世界級“燈塔工廠”標桿項目。同時,從化區將與聯合利華深度合作,開展“燈塔工廠”課題研究,探索傳統產業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改造路徑及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舉措,為中國制造企業實現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此外,從化依托“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戰略實施和生物多樣性、GLP檢測平臺、實驗用猴稀缺資源等三大核心優勢,以及氣候、區位、產業、市場四個基礎優勢,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同時,加快推動黃埔-從化產業共建合作區、溫泉總部集聚區等產業平臺建設,努力把美麗環境轉化為綠色產業、發展成綠色經濟,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變遷
生態設計小鎮:立足自身優勢打造特色小鎮
一個小山村的蝶變之旅,可以窺見從化探索廣州超大城市鄉村振興之路的實踐。2018年,從化在良口鎮塘尾、良明、良平3條村內規劃建設生態設計小鎮,在不新增一平方米建設用地基礎上,通過盤活廢舊農貿市場等鄉村閑置資源,在89天內完成生態設計小鎮會議中心、生態設計大道、灣區設計開放大學等設施的改造更新。隨后連續兩年召開了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并成為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帶來了國際生態設計促進中心、中瑞設計中心、灣區設計開放大學、粵港澳生態工業設計研究院、南博鄉村振興研究院等項目和一批院士、頂尖設計師等人才。生態設計小鎮的建設,帶動了鄉村發展、巨變,也給村民帶來了獲得感、幸福感。2019年全村集體收入達到90萬元,是2017年集體收入的3倍。
與之相呼應,從化9個特色小鎮入選省級特色小鎮,并致力打造30條獨具特色的“百里流溪”系列新鄉村示范帶,帶動鄉村振興各項建設,有效整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中心鎮、名鎮名村、河湖水利、“四好農村路”、生態景觀林帶、高標準基本農田等建設成果,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聯農帶農,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努力將新鄉村示范帶打造成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麗生活“三美融合”的高地。
目前,從化已成功創建全市首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入選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共建先行縣。221條村創建成為美麗宜居村,41條村創建成為風格各異的特色精品村。
長期以來,從化中心城區發展一直囿于26平方公里的老城,道路擁擠、交通不暢,綜合服務功能落后,掣肘中心城區發展。然而,巨大的變化,就發生在這十年間。
2015年底,從化大橋正式動工建設;2017年9月,從化大道、北星路同步開工建設。2018年9月,從化大橋正式通車;2019年9月28日,從化大道、北星路首段通車;北星路于2020年“五一”期間實現通車。隨著“一橋兩路”建成通車,推動從化中心城區有序向北拓展,由原有26平方公里拓展為55平方公里,為老城區升級改造騰出了空間。
十年間,大廣高速、地鐵14號線、汕湛高速(從化段)、廣從快速等重要交通設施相繼建成通車,為從化建成廣州北部樞紐型網絡城市重要交通節點,打造“外聯內暢”交通網絡提供有力支撐,使從化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前,從埔高速、佛清從高速、廣連高速及高湖路(一期)、太平大道等加快建設,未來將進一步完善交通網絡,增強城市發展能級。
地鐵開進從化城區
近年來,從化還布局了海塱、旺城、東風三個商圈,推動建設“流溪三里”、從城“西苑”等功能區,進一步提升綜合城市功能,為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供了動力。夜幕降臨,海塱商圈燈火通明,年輕人在此休閑、購物,熙熙攘攘;與十年前相比,這里有了“人氣”,也有了活力,更成為從化城市發展的縮影。
成長
呂田鎮蓮麻村黨支部書記盧為俊:
黨建引領 讓鄉村越變越好
“鄉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蓮麻村是廣州市最遠、最偏的一條村,也曾是最亂、最弱、最窮的一條村。”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呂田鎮蓮麻村黨支部書記盧為俊說。在蓮麻村轉變的過程中,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及黨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盧為俊通過“黨員包戶”等工作機制,了解村民所急、所需,及時幫助村民解決問題。
盧為俊
盧為俊說,只有立足群眾所思所想,才能在工作中獲得更多信任和支持。為增強基層的凝聚力,蓮麻村依托村內東江縱隊從化大隊活動基地黃沙坑革命紀念館紅色遺址,建設起全省首個“黨章學堂”,引導黨員群眾學好黨章黨史,發揚紅色傳統,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特色小鎮建設的積極性。
黨員帶頭
引領村民奔康致富
圍繞鄉村振興,盧為俊和同事們把短板變為潛力板,推動了蓮麻村“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在盧為俊的帶領下,蓮麻村借助廣州從化建設特色小鎮的東風,打造“蓮麻特色小鎮”,通過鄉村環境的重塑和產業的振興,使得集體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分別比小鎮建設前增長868%和179%。
位于從化區良口鎮的生態設計小鎮
“無論是最新的政策,還是未來的發展措施,他總是先鉆研透徹,之后再跟村民宣講清楚。”蓮麻村一經濟社社長陳偉勇評價,正是因為盧為俊和村委黨員干部工作的扎實耐心,村民對事情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因此村里的工作變得更好開展。如今,村里的環境變美了,游客變多了,村民的口袋也鼓起來了。富起來的蓮麻村,還吸引了30%的村外流人口回鄉創業。
心系群眾
不怕困難沖鋒在前
某次,從化地區發出特大暴雨預警。消息一出,盧為俊和村干部立刻趕到有地質隱患的村民家中,逐戶告知村民,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點。一連四天,盧為俊帶領村民奮戰在一線,最終平安度過了汛期。
“蓮麻村黨支部的組織力、凝聚力、號召力非常強。”蓮麻村駐村干部鄭強稱,在為群眾解決困難時,盧為俊會站在群眾的角度多作考量,拿出最優解決方案。去年8月,從化區啟動60歲及以上人群接種新冠疫苗。考慮到蓮麻村離呂田衛生院有十幾公里路,部分獨居老人、孤寡老人等出行不便,蓮麻村開設了專車接送60歲及以上人群至呂田衛生院接種疫苗。在黨支部的統籌下,整個蓮麻村的長者幾乎都做到了新冠疫苗應接盡接。
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黨建引領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用好“紅色資源”做強產業,以紅色引擎推動綠色發展,正是有了像盧為俊這樣的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從化基層黨支部的威信、黨員的形象,才能夠在一件件民生實事中,不斷樹立和加強,未來的從化,鄉村就一定能更加振興,農民群眾的日子必定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