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精細治理之筆 繪就千年商都新畫卷
“太方便了,以后想要改衣服,不用再到處打聽裁縫店在哪了。”近日,廣州市上線“小修小補便民地圖”,市民群眾只要打開這份便民地圖,就能輕松找到家門口的裁縫店、修鞋店、開鎖店等各類“修補小店”,平日生活里的這些瑣碎小需求不再“大海撈針”,精細化治理、便民化服務,滿滿都是城市的溫度。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字字切中肯綮,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域治,天下安。如何答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這道必答題?廣州市迎難而上,緊抓“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機遇,聚焦社會治理痛點難點堵點,以“繡花”功夫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徑,形成“廣州街坊”“最小應急單元”“家門口的就業創業服務驛站”等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廣州經驗”,奮力打造市域之治的“廣州樣本”。
廣州公安通過科技賦能,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
筑牢基層治理“第一道防線”
67萬“廣州街坊”2.3萬個最小應急單元 激活群防群治帶來獲得感
人民群眾是市域社會治理的“源頭活水”。廣州市在筑牢基層治理“第一道防線”上狠下功夫、做好文章,深挖基層自治,廣泛發動全民力量參與社會治理,讓市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
從扶危幫困到治安防控,從文明實踐到社區服務,廣州持續推進“志愿之城”建設,志愿服務之花遍地開。截至2022年底,全市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469.96萬人,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數1.98萬個,志愿活動發布總數90.83萬個,累計志愿服務時長1.38億小時。
在荔灣區石圍塘街如意社區,“廣州街坊·如意平安騎隊”在社區周圍騎行巡防,發現安全隱患就掏出手機拍照上報;在花都區秀全街道,由2000多名來穗中年婦女組建的“廣州街坊·秀全大媽”志愿者隊伍,在調解鄰里糾紛、慰問困難群眾、禁毒反邪宣傳中發揮余熱;在越秀區,“廣州街坊·越秀鄰里”麓湖跑團一邊跑步一邊沿線開展防范養老詐騙主題宣傳……
2018年5月,廣州市委政法委打造具有時代特色、廣州特點的“廣州街坊”群防共治品牌,積極構建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社會治理格局。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小學生,臂戴紅袖章、身穿馬甲的“廣州街坊”隱于市井,巡邏瞭望,消除隱患,在人員密集處,在街頭巷尾、城中村等城市末梢,積極發揮著社情民意“信息員”、社區安全“巡防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平安法治“宣傳員”“應急處置”支援員以及“公共文明”引導員的作用……67萬“無名英雄”匯成“廣州街坊”,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在羊城大地有力地脈動著,共護超大城市和諧安寧。
社會治理需要精益求精,更需要“精雕細琢”。為深化自治強基,廣泛激發群防群治活力,自2021年5月以來,在“廣州街坊”群防共治隊伍品牌旗幟下,廣州全面發動群眾,以防范化解影響安全穩定的風險隱患為重點,根據基層場所屬性、安保力量及治安復雜性,劃定最小安全防范區域,形成一個社會治安突發事件先期處置的防衛系統——最小應急單元,實現安全風險隱患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管控、第一時間處置,開辟新時代超大城市風險群防共治新路徑。
“我們抓住你的手,請你不要放棄!”2022年5月,番禺區南村鎮萬博商圈附近一女子企圖跳河輕生。警方接報后立即指令就近的最小應急單元到現場協助救援。接到指令3分鐘內,附近最小應急單元隊員迅速到達現場,立即下水對河道中的落水女子展開施救。
最小應急單元,牢牢織密超大城市風險防線。針對各類突發事件,“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增援到位”是廣州最小應急單元在建設初期就立下的“軍令狀”。為了確保各單元始終處于“箭在弦上”的工作狀態,廣州依托無線通信和視頻監控系統,隨機對全市最小應急單元開展拉動測試、應急演練,平均每天拉動測試705個單位。目前,廣州共建成2.3萬個最小應急單元,應急處置力量29萬人,實現全市基層單位、重點場所、重點部位全覆蓋。廣州市最小應急單元建設經驗做法在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創新交流會上向全國推廣。
漫步羊城,一幅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生動畫卷鋪開:廣大市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同心筑牢基層穩定“第一道防線”,在實現人生價值同時守護城市和諧安寧。
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社工進社區點滴關愛暖人心 精準服務帶來幸福感
社區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讓廣大市民群眾幸福感更可持續?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到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抓好小細節更見社區管理的真功夫。
在廣州的176個鎮(街),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落地生根,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者扎根社區,定期走訪,提供政策咨詢、個案幫扶,為每一個孩子筑造家以外的又一個溫暖港灣,實現幼有善育;如今,全市村居、社區正全面鋪開建設的“就業驛站”,就在街坊們的“家門口”,由專業工作者對接社會用工需求,提供精準化、專業化的公共就業服務,幫助每個個體找到自己的價值,實現勞有厚得;在街道全覆蓋的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長者足不出社區即可享受多項基本養老服務,涵蓋康復、娛樂、社交、餐食等需求,實現老有頤養,如今,廣州還在推動村居頤康服務站建設,讓優質、普惠的養老服務送到家門口。
社工扎根社區,聯動慈善項目,為老人實現微心愿。
城市,是由人組成的聯合體。一座城市鋪展出壯闊的幸福畫卷,需要宏大的機制落實到每一個熨帖的民生細節上。這時,社工成了扎根社區、讓幸福來敲門的牽線搭橋者。“有問題,找社工”已成為社區里的口頭禪。在天河區員村街,年幼的艷婷(化名)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因奶奶和父母均為聽力障礙者,家庭交流語言以“手語”為主。加上奶奶身體不便,姐姐日常學業較重,艷婷很少出門,沒有朋友。但很快,這個孩子身邊多了一群“社工姐姐朋友”。去年年底,員村街“雙百工程”社工站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社工主動找到艷婷,評估需求、邀約活動。原來,社工一直在家門口,定期開展啟智公益倉、“微愛助力”困境家庭幫扶計劃、樂學繪本角等公益行動,聯動社區企業和愛心街坊的力量,回應不同群體的需求。
荔灣區逢源街道是人口大街,轄區0.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近7萬人。“今年人口流入多,求職需求也大。”據逢源街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蔣粵斌介紹,逢源街道為此打造就業驛站和實踐基地,街道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服務機構進駐,建立“握手距離”的面對面公共就業服務機制。
就業驛站,是廣州市將就業服務延伸至社區基層一線的創新工作模式。去年起,廣州市開展就業驛站試點工作,目前已在各區多點開花,逐步形成農村富余勞動力主題、人才主題、港澳青年主題等多樣化站點集群。今年,建設“家門口”的就業創業服務驛站工作已被納入廣州市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人社部門鼓勵各區結合零工市場建設、靈活就業、人社公共服務等工作,在全市村居、社區全面鋪開就業驛站建設,全年建設50家以上。
截至2022年年底,廣州全市持證社會工作者數量超過3萬人,在廣東省居于領先地位,其中,國家、省社會工作領軍人才4人、高級社會工作師18人。作為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眾多社工下沉社區,鏈接社區力量,寫就這座城市的“幸福密碼”。
推動基層治理提檔升級
社會治安防控實現“現代化”轉型 數字賦能帶來安全感
高聳入云的廣州塔,是很多游客來廣州必“打卡”的景點之一。如何確保景區安全有序,讓市民群眾安全感更有保障?廣州市首個以實用為導向的數字孿生平臺“廣州塔景區智能化管理平臺”應運而生,大到廣州塔、海心橋等地標建筑物,小到井蓋、消防栓等城市設施部件,均能進行1:1的3D數字還原,實現廣州塔景區向數字空間的全息投影,使景區內的人、屋、車等各類資源數據得以實時展現,“一屏感知、一網調度”,有效提升景區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廣州塔景區的智能化管理,為社會治安防控實現“現代化”轉型寫下生動注腳。近年來,廣州市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作為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形成“黨政推動、公安主動、多方聯動”的良好格局。為深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廣州公安以“精準警務、預防警務、智慧警務”為方略,創建智能感知、動態布防、要素管控、應急處置“四張網”,將“平安觸角”最大程度延伸到群眾身邊。
妥妥安全感來自無處不在的守護。今年3月8日上午,荔灣區逢源派出所民警在視頻巡查中發現華貴路一建筑門前有一位老人跌倒在地,馬上通知附近警力前往救助。經醫護人員檢查無大礙后,民警將老人護送回家。
多時空巡防聯控、多要素排查管控、多維度流程風險防控……過去一年,廣州強化巡防管控,持續穩固公共安全防線;科學規劃全市298個“1、3、5分鐘快速反應勤務圈”,精準定制“快速反應范圍”和“快速反應時段”;優化建設“指揮一張圖”平臺,實現警情、勤務、基礎信息“一鍵調度”。
妥妥安全感來自觸手可及的“智治”。“一名在逃人員出現在中山五路與新民路交界處。”2022年10月4日,信息平臺發出預警,執勤民警接到指揮調度后迅速在北京路某商場抓獲該名在逃人員。這是利用智能化感知網協助破獲刑事案件的一個縮影。
作為全國首批唯一超大型“雪亮工程”示范城市,廣州將“雪亮工程”建設納入城市“新基建”,推動“雪亮工程”從社會面延伸到行業、交通、社區和農村,全市建成聯網35.7萬個、電子卡口4500多個。同時,還把大數據和信息化作為新引擎,打造匯聚公安、社會、行業、互聯網等1.5萬億條的數據基座。
過去一年,廣州公安推動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現代化轉型”,全市案件警情數、刑事立案數連續5年同比下降。據第三方機構調查顯示,群眾安全感連續10年保持在95%以上。
一項項社會治理的“廣州經驗”,正不斷筑牢平安廣州基石,讓社會更安定、百姓更安寧。
數說廣州市域社會治理成效
“廣州街坊”實名制注冊人數達67萬人,活躍在社區內外、大街小巷,參與社會治安防控,共同維護城市和諧安寧。
廣州共建成2.3萬個最小應急單元,應急處置力量29萬人,實現全市基層單位、重點場所、重點部位全覆蓋。
作為全國首批唯一超大型“雪亮工程”示范城市,建成聯網35.7萬個、電子卡口4500多個。
全市案件警情數、刑事立案數連續5年同比下降,群眾安全感連續10年保持在95%以上。
2022年1月,廣州市在從化區成立首個鄉村振興就業驛站。
廣州已建立“雙百工程”鎮(街)社工站176個、村(居)社工點2807個,鎮(街)購買社工服務項目186個。
廣州176個鎮(街)全部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切實打通未成年人保護的“最后一公里”。
廣州已實現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全覆蓋并逐步輻射村居,建成村居頤康服務站1475個,覆蓋全市50%以上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