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社聯動”促老社區煥新
在廣州市番禺區市橋街怡樂園小區,有一座名為“初心亭”的風雨亭。記者近日走訪時,一群文藝愛好者正在亭中彈琴唱歌,歡樂不斷。
說起初心亭,怡樂社區黨委書記袁耀華道出一個小故事:小區活動場所多為露天,經入戶走訪了解到,不少居民希望社區能有一處避風擋雨的休閑場所,為滿足居民需求,社區黨委牽頭發布初心亭修建及募捐計劃,在很短時間內籌款9萬余元,籌集的資金通過社區慈善基金進行合理分配,修建了這座風雨亭。
社區居民在“初心亭”中休閑玩樂。
2017年,袁耀華剛到怡樂社區工作時,面對的治理難題“一籮筐”。該社區創建于1988年,占地約0.18平方公里,是番禺市橋較早的商住一體社區。“存在戶籍人口中度老齡化,外來人口增多、設施老舊、缺乏公共活動空間、消防與救護通道堵塞、居民參與度不足等問題。”
老舊社區治理,如何破題?袁耀華找到了一把“鑰匙”,即“黨建引領+五社聯動”,搭建起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社區(村)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骨干、社區企業為支撐、社區基金為保障的“五社聯動”機制,激活社區居民參與的“源頭活水”,實現居民志愿有甜頭、企業奉獻有盼頭、社區建設有奔頭。
社區基金是怎樣運作的,又如何取信于居民呢?據了解,它由番禺區慈善會管理,確保使用合法、合規,設立社區慈善基金管委會共同監督。早在2017年,怡樂社區就啟動社區基金,開創社區基金微創投活動,資助小額公益項目,投入到助殘敬老、美化環境、修繕基礎設施等社區治理工作中。
如今,走進怡樂園小區,景象萬千。原來破損不堪的道路鋪上瀝青,車輛停放規范有序;黨建公園、兒童公園、居民廣場等戶外活動場所裝飾一新,添置了多種娛樂、健身器材;破舊車棚經過改造后可一次性停放上百輛電動自行車……在每一樁實事辦成、每一個難題解決的背后,都有社區基金的影子。
“前一段時間,社區需要安裝幾張休閑石桌凳,我在朋友圈發起募捐,不到一天時間,就完成了籌款。”袁耀華表示,社區通過創新募資形式,拓寬籌資渠道,吸引居民、商鋪和企業積極參與社區慈善基金募捐,為社區基金注入源頭活水。
“社區基金就像一個‘蓄水池’,‘活水’源于社區,最終惠及社區。”袁耀華說,社區基金已在怡樂社區扎根生長,激發了居民主人翁意識,本社區居民、黨員、商鋪、轄區企事業單位都自愿參與,形成了治理共同體,真正撬動資源為社區服務。
社區治理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袁耀華告訴記者,市橋街怡樂社區堅持用好黨建引領這根“繡花針”,串聯“五社聯動”千條線,當好“社區管家”,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以“繡花”功夫推動老舊社區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