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長157公里的流溪河是廣州的“母親河”,她蜿蜒流淌,奔流千年,潤澤灣區,是流域沿岸居民的生活保障、生態屏障和鄉愁寄托。如今,流溪河有了新“頭銜”——全國美麗河湖。2023年10月,流溪河成功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第二批名單。
近年來,廣州踐行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統籌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走出一條低成本、可持續的生態治水之路,一度被污染的母親河實現了華麗轉變,充滿活力,繪就綠美廣州建設的新畫卷。
水質改善 消失60多年的飛瀑草重現流溪河上游
秋日的羊城,記者來到流溪河良口段,在遠山的襯托下,清澈的河水潺潺流過,兩岸是青青修竹和碧道;抬眼望去是一片金黃色的稻田,再遠處是嶺南建筑風格的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山、水、田、灘、館構成一幅和美的秋日畫卷。
鴨洞河成市民喜愛的休閑打卡地
碧道上走來一群戴著遮陽帽、揮著小旗的人群,歡樂的笑聲在河畔回蕩。“最近廣州可謂秋高氣爽,單位組織秋游徒步。”陳女士告訴記者,“我們一路走來,看到了白鷺、稻花,水里還有小魚,真是美不勝收。”在流溪河中上游流域,建有國家級光倒刺鲃水產資源保護區和從化區級唐魚自然保護區,碧道的建成與流溪河兩岸生態岸線融合,形成碧水清流、魚翔淺底的生態流溪。
“流溪河從化段此前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截污管網覆蓋率不足,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導致水環境質量下降。”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從化分局副局長陳永謙告訴記者,為改善流溪河從化段水環境狀況,從化區以流溪河源頭水保護為核心,以河湖長制為重要抓手,推進流域治理由干流考核斷面向一級支流延伸。
陳永謙表示:“從化區著力推進‘百千萬工程’,開展美麗河湖建設,抓住流溪河水環境治理問題動脈,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推進重點考核斷面及其一級支流水質達標工作,推動各斷面截污及農業農村面源整治工作。”目前,流溪河從化段水質優良,良口國考斷面、山莊國考斷面年平均水質達到Ⅱ類水質標準,2022年以來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100%,2023年以來,流溪河從化段56條一級支流水質全面達標。
鴨洞河發源于從化天堂頂北麓,是流溪河的一級支流,曾經飽受水體污染、河道淤塞之苦的鴨洞河如今是廣州市民喜愛的打卡地。今年國慶假期,王先生就帶著孩子來到鴨洞河游玩,他告訴記者:“沒想到流溪河上游還有這樣的好地方,水質非常清澈,兩岸綠草鮮花,孩子玩得不亦樂乎。”隨著水質的不斷改善,在廣州消失60多年的珍稀植物——飛瀑草也在鴨洞河流域被發現。
環境優美的鴨洞河及周圍的生態景觀,吸引了很多游客的造訪,依托鴨洞河建設的生態設計小鎮已有多家企業簽約入駐,小鎮還以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大灣區設計開放大學等為紐帶,吸引了全球設計圈的目光。廣州通過水環境整治帶動了城市空間功能優化和經濟結構重塑,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
智慧化管理 建成2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
由北向南匯入珠江的流溪河流經廣州從化、花都、白云、黃埔四個區,其中在白云區境內干流長51公里,共有白海面涌、泥坑、良田坑、沙坑等29條一級支流,最終在白云區鴉崗匯入珠江西航道。
廣州市民李先生家住白云新世界,窗戶下面就是白海面涌,他告訴記者:“七八年前剛搬進來時,大家都不喜歡靠涌邊的房子,推開窗子就能聞到河涌的臭味,夏天時蚊蟲也多。”令李先生高興的是,近年來,白海面涌的水質不斷改善,“現在水質一天比一天好,涌邊的小路也有好多人散步,我們的房子都升值了。”
“白云區人口密度大、工廠數量多,白海面涌流經多個城中村,是白云區水環境治理的硬骨頭。”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白云區分局副局長律輝告訴記者,針對流溪河一級支流,白云區采取了“控源、截污、清淤、調水、管理”5個方面的舉措,綜合治理,逐步提升區域水環境質量。近年來,白海面涌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河涌水質從黑臭提升至4類,大幅提升了周邊老百姓在生態環境方面的獲得感。
以水質目標為導向,白云區還不斷提升城市智慧化監測、監管水平。白云區建設了白海面涌等2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數據引入智慧生態監管平臺,提升水質自動監測、分析、預警的智慧化水平,助力更加科學、精準采取水環境治理和管控的措施。
打開“白云區智慧生態環境監管系統”App,可以查看重點監測河涌每天的水質狀況。律輝介紹說:“各個街鎮的領導和環保工作人員也能實時查看到系統的數據,如果發現哪天水質不達標,我們就會加大對河涌和周邊企業的巡查力度,及時查找問題和污染源。”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該平臺一鍵下發任務,責任人現場巡查,實時定位,發現問題一鍵上報,形成“下發任務—現場巡查—上報問題—立案查處”閉環管理模式。目前,該平臺已錄入監管對象20665家,已完成全部企業環保信息的全匹配。
對話
建設美麗河湖
走可持續生態治水之路
記者:流溪河一度遭受了嚴重的污染,如今變身美麗河湖,在治理過程中有哪些“綠色密碼”?
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處負責人:機制先行。率先推行流域立法立規,頒布實施《廣州市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編制《廣州市流溪河流域綜合規劃》等17項專項規劃方案。率先成立流域管理機構,設立流溪河流域管理委員會,專設流溪河流域管理辦公室。率先開展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建立五年一調的補償標準動態增長機制。
按照“治水向治人轉變、技術治水向社會治水轉變”新思路,狠抓源頭污染治理,推進“三源”(源頭減污、源頭截污、源頭雨污分流)、“四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行動,整治污染源3.5萬余宗、違建129.5萬平方米、“散亂污”場所3萬余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100%。督促補齊治污設施短板,流域內污水處理廠從原來的4座增加至17座,處理能力從42.6萬噸/日提升至114.3萬噸/日,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點1256個。
記者:近年來,流溪河發生了哪些蛻變,如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處負責人:經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和多年的攻堅克難,流溪河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
首先是水環境的蛻變,流域氨氮排放總量比2016年消減90%以上,4個國、省考斷面穩定達標,89條一級支流全部消除劣V類,國家監管的11條黑臭河涌實現“長制久清”,一級支流白海面涌入選全省“十大環保監督優秀案例”。
其次是水生態的蝶變,干流生態流量保障率達90%以上,20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棲息繁衍,消匿60年的飛瀑草回歸,滅絕40年的唐魚重現,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
還有水產城的聚變,生態碧道串聯南粵山水畫卷,公眾滿意度達94.3%;生態設計產業促進村集體收入增加到原來3倍。
治理成果
2022年以來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100%,2023年以來,流溪河從化段56條一級支流水質全面達標。
治理經驗
針對流溪河一級支流,采取“控源、截污、清淤、調水、管理”5個方面的舉措,綜合治理。
打開“白云區智慧生態環境監管系統”App,可查看重點監測河涌每天的水質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