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黨史學習教育
“繡花”功夫推動廣州“舊”地升級
  • 聽全文
  • 2024-01-05 09:58:14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廣州已累計完成918個老舊小區的改造 惠及217.2萬居民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視察廣東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五年來,廣州堅持以“繡花”功夫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提檔升級,創新搭建政策“工具箱”,為社區“打補丁”補齊民生短板,邀請設計大師“妙手織錦繡”提升改造品質,探索成片連片改造實現老城“舊衣換新裝”。通過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傳承地方歷史文化,釋放存量空間價值,微改造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大城“繡花”,先建“工具箱”

  在廣州這座超大城市“繡花”,首先要完善政策“工具箱”。作為全國老舊小區改造先行試點城市,廣州以建立機制為根本點,在省內率先構建“1+N”政策體系。“1”是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這是全省首個微改造“線路圖”,“N”指的是聯動工作機制、共同締造參考指引、引入日常管養參考指引、既有建筑活化利用實施辦法、整合利用存量公有房屋相關意見、引入社會資本試行辦法等N個配套政策。“1+N”政策體系圍繞改什么、怎么改、誰出錢、改后怎么管等方面作出了系列探索和安排,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從有到全的跨越。

  搭好了政策“工具箱”,還要用好法寶,讓“一針一線”發揮最大效應。2023年以來,廣州多次組織召開政策解讀會議,深入解讀新印發的配套政策,指導各區將新政落地落實。如今,相應工作機制健全有序,居民參與渠道多元,資源利用路徑清晰,引入社會資本有章可循,長效管養漸成共識。

  

黃埔新邨打造家風長廊

  走進文沖街的黃埔新邨,一條10米長的“家風長廊”映入眼簾,彰顯家風家訓的字句錯落分布,別具文化味。經過長廊就是一片小廣場,大姐們手持羽扇起舞,小朋友在滑梯處追逐歡笑。“以前廣場連休息的地方都沒有,更別說公園了。改造后,我婆婆參加了小區的合唱團舞蹈隊,有空就在這里唱歌跳舞,我也可以帶小孩在公園里玩。”居民王女士說。

  黃埔新邨微改造是一個“多手聯繡”的項目,得益于“1+N”政策體系的聯動工作機制。機制通過充分調動各級政府資源,用足政策,推進各類專項工程和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實施。

  社區“打補丁”,補齊民生短板

  如果把老舊小區比作一件衣服,穿著多年難免有磕碰磨損,那么微改造工程就好比一位精工細作的“裁縫”,為老舊小區“打補丁”。廣州結合城市居住社區補短板行動,出臺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及標準指引,涵蓋基礎、完善、提升、統籌四大類60項改造內容,聚焦水電氣路、適老設施、無障礙設施等民生事項,開展“三線”整治。同時,注重豐富社區供給,整合資源完善養老、托幼、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構建“十五分鐘”便民生活圈。

  黃埔區大沙地西5號大院是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的教職工生活小區,建成于1990年。經過三十多年的時間推移,小區問題逐漸凸顯:建筑物外立面破舊、給排水等設施破損嚴重、夜間照明不足、三線亂拉亂接、公共休憩空間破舊臟亂……

  為補齊民生短板,魚珠街道“一對一”入戶收集意見,居民常常拉著工作人員一談就是一個小時。根據民意,方案幾易其稿,力爭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經過改造,項目修復小區破損道路約1000米,清疏化糞池、排污管約600米,更換破舊樓道門7棟,樓梯臺階修復約100米、增加防滑條100余條,增設樓道感應照明100余盞……

  老舊小區就像一件老款衣服,設計慢慢跟不上新時代的需求。微改造為5號大院加入新功能:小區與學校入口分叉路口處的閑置用地,被打造為教育主題公共空間,新增園林綠化小品;小區健身公園內,增設國學經典宣傳廊架,營造教育文化主題特色景觀。

  大師妙手“繡花”,改造留住鄉愁

  “繡花”離不開大師的巧手設計,廣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歷史文化遺存俯拾皆是,微改造如何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針對重點項目,廣州建立“設計工場”模式,引入建筑、景觀、園林、市政等領域專家,采取“專家+工匠+社區設計師”等形式,加強設計把控和技術服務。面向全市,廣州編制設計導則、設計指引等配套技術文件,從功能優化、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等八個方面提出指引,推動老舊小區高質量改造。

西關記憶項目激活邊角地。

  擁有千年歷史的泮塘片區,正在“煥新”。西關記憶項目即泮塘路及周邊街區微改造工程,通過社區設計師深入街巷走訪,結合社區調研、座談會、上門訪談,做到改造前問需于民,讓改造更符合居民心水。

  恩洲直街是泮塘三約的主巷,項目完整保留了街上的老麻石,修繕或比照復建趟櫳門和滿洲窗,留住老西關的“鄉愁”。里巷巷門上的石門套被修繕翻新,刻有“燃藜”“攀桂”的舊石匾則保留了“原汁原味”。石匾有何含義?原來,“泮塘”有著對本地子孫“入泮”成才(進入學宮念書)的美好祝愿,“燃藜”“攀桂”則寓意勤學夜讀、科舉登第。

  泮塘三約植有一株生長多年的雞蛋花樹,改造圍繞它筑起樹池、鋪裝地面、設置文化景墻,修建出小巧的勤學公園,成為老街坊新的聚腳點。在泮塘生活了73年的高婆婆坐在樹下感嘆:“如今這里悠閑干凈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注重活化“沉睡”的公房,為老街區注入新活力。通過修繕建筑原有結構,再根據不同的活化功能改造建筑內部。改造后的24處公房建筑將探索植入便民功能,服務周邊居民,形成具備共享性、多元化的特色文化街區。

  成片連片更新,老城“舊衣煥新”

  在老舊小區以“繡花”功夫推進微改造,廣州正探索成片連片的新模式,實現“舊衣煥新”,提升片區價值,吸引社會資本進駐,為社區提供管養服務,長效“保鮮”。去年,廣州創新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引導科學合理利用和調配老舊小區及周邊富余存量公有房屋,充分整合利用公共低效閑置用地、機動車泊位、公共廣告位等存量資源,撬動社會資本積極性,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挖掘文、商、旅、創等街區價值,綜合治理,全面提質,推動改造可持續。

  改造中的廣州北站東側片區,是廣州市首批老舊小區成片連片改造項目,將片區需改造的老舊小區“打包”統籌推進。片區不僅有居住屬性,還有商業屬性,超90%的沿路建筑首層均為商業功能,擁有花都區第一家電影院,未來還要與在建的大型免稅綜合體聯動。

  項目以新華市場及周邊空間為核心、新中路為軸,對片區進行全要素提升。鼓勵企業出資參與改造,目前已完成新華市場改造,傳統老舊的農貿市場變得整潔有序、智慧便捷,現代化和煙火氣并存。項目計劃進一步盤活低效閑置公房,釋放存量資源價值,連接周邊建筑,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打造“煙火中軸”,為歷史悠久的新華街片區注入新活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廣州將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抓緊抓實,加強部門聯動,指導新政落地,撬動社會資本積極性,不折不扣完成剛性任務的同時,著力推進改造提檔升級,以“小切口”帶動“大變化”,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治理水平方面再增新成效、再結新碩果,持續探索超大城市有機更新新路徑,助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數說

  截至2023年12月底,廣州已累計完成918個老舊小區的改造,累計改造老舊建筑4959.2萬平方米,“三線”整治2926.95千米,增設無障礙通道166.4千米,完善消防設施7.8萬個,新增社區綠地和公共空間1005個,惠及67.9萬戶家庭、217.2萬居民。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