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綠美廣州生態建設“八大工程”,完成森林質量優化23.5萬畝,建設森林步道308公里、碧道213公里,建成古樹公園10個。
持續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移動源、揚塵源防治,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0.4%、提高6.6個百分點。
以綠美廣州生態建設之進,推動城市綠色化轉型實現新躍升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雖然還處于農歷新年的正月,但此時的廣州早已春和景明,處處生機。
為了繪就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宜居生態畫卷,廣州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著力提升發展“含綠量”“含金量”,降低“含碳量”,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過去一年,科學實施城鄉綠化建設——
啟動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城園融合體系。實施綠美廣州生態建設“八大工程”,完成森林質量優化23.5萬畝,建設森林步道308公里、碧道213公里,建成古樹公園10個。營造修復紅樹林2800多畝。開放共享公園綠地112處,市民推窗見景、開門見綠。
過去一年,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
持續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移動源、揚塵源防治,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0.4%、提高6.6個百分點。新建污水管網635公里,污水處理總規模達到每日814萬噸,居全國第二,20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85%,147條已治理黑臭水體保持不黑不臭。建成星級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500個,培育“無廢細胞”1442個。
過去一年,扎實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產業聯盟,大灣區創新碳金融中心掛牌,入選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優化水資源配置,水廠綜合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三。高星級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60%,提高9個百分點。完成全市巡游出租車和中心區公交車純電動化,90%學校達到省綠色學校創建標準,綠色低碳生活成為新風尚。
強化樞紐功能
廣州白云機場三期T3航站樓基礎工程完工,新增全貨機航線23條,機場旅客吞吐量取得全國機場“四連冠”。
南沙港區四期工程(一期)竣工投產,廣州港凈增外貿航線7條,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全球第五、第六位。
以強化樞紐功能之進,推動城市能級實現新躍升
“云山珠水,盛世花開”。今年春運,站場規模11臺24線,地上3層、地下4層,可滿足1萬多人同時候車的廣州白云站迎來“首秀”:根據鐵路部門預測,春運期間,廣州白云站預計發送旅客100萬人次,其中節前15天60萬人次,日均4萬人次。
流經樞紐的人、物、信息、資金等被稱為“資源要素”。從城市發展的歷程來看,資源要素配置已被視為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也是全球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特征標志。
作為全國最大的TOD大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廣州白云站也是亞洲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它的建成投用,無疑為廣州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推動交通樞紐向產業樞紐邁進,不斷增強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開啟了又一嶄新篇章。
廣州市委“1312”思路舉措中,明確要強化廣州的門戶樞紐功能,著重強調廣州作為國際航空航運樞紐、世界級鐵路樞紐和軌道體系、國際信息樞紐的作用。
面向世界,聯通全國、融通全球。過去一年,全市客運量恢復明顯,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和廣州南站旅客發送量雙雙位列全國第一。廣州白云機場三期T3航站樓基礎工程完工,新增全貨機航線23條,機場旅客吞吐量取得全國機場“四連冠”。南沙港區四期工程(一期)竣工投產,廣州港凈增外貿航線7條,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全球第五、第六位。
立足灣區,暢通全市、貫通全省。過去一年,廣汕汕高鐵開通運營。地鐵5號線東延段、7號線二期投入運營,新增里程32公里,總里程排名全國第三。車陂南隧道等18個道路項目建成開通。四個市屬綜合管廊廊體全面貫通。
民生事業保障
2023年,廣州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238元,同比增長3.5%,這是廣州市自1995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第19次提高廣州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殘疾人兩項補貼精準管理發放,惠及14.4萬殘疾人。
以民生事業保障之進,推動幸福廣州建設實現新躍升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肉菜魚”等食用農產品實現“天天快檢、日日公示”,全年篩查銷毀問題農產品4.37萬余公斤;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接種23價肺炎疫苗27萬劑……2023年,廣州全面兌現十件民生實事,民生領域財政支出占比達七成,充分彰顯了廣州切實做好基本民生保障,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好更多惠及全體市民的為民初心。
住有宜居,組建安居集團,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7.65萬套,發放租賃補貼1.84萬戶。完成舊樓加裝電梯1668臺,累計建成數量保持全國第一。
老有頤養,“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開戶380萬戶,居全國城市前列。頤康中心(站)實現村居全覆蓋,基本養老服務人人可及。
病有良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廣州婦兒醫療中心增城院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天河院區建成啟用,101家機構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國家推薦標準。
弱有眾扶,城鄉低保、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人等兜底保障提標擴圍,廣州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238元,同比增長3.5%,這是廣州市自1995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第19次提高廣州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殘疾人兩項補貼精準管理發放,惠及14.4萬殘疾人。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2875元,1.8萬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落實分類幫扶和常態化關愛。
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發布的民調報告也顯示,2023年廣州城市狀況獲受訪市民肯定,其中評價最好的是“供電狀況”“社會治安”“供水狀況”和“社會秩序”,滿意度仍維持在高位,分別為90%、86%、82%和78%,顯示政府維持市民生活基本條件獲得肯定。
海洋科技產業發展
目前廣州已形成較完善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現有58個涉海科研機構,建設有42個省部級以上海洋科學實驗室,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10個。
以海洋科技產業發展之進,推動現代海洋創新城市建設實現新躍升
因海而興、向海圖強,作為南海之濱的綜合性門戶城市,廣州在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方面一直發揮著主力軍作用。
1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其中專門提到,推進廣州南沙海洋科技創新要素加快應用,加快打造高端海洋裝備制造基地,同時推動重點企業、研究機構等創新單元和地方建立深海領域全球前沿科學研究協同機制,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
國家有關部門的專項支持充分說明了廣州激活高質量發展“藍色引擎”的巨大潛力。
科技興海,挺進深藍。去年11月,廣州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國家級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到了年底,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南沙首次試航,顯示了廣州在海洋科技創新的強勁實力。目前廣州已形成較完善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現有58個涉海科研機構,建設有42個省部級以上海洋科學實驗室,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10個。
產業強海,經略海洋。廣州船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船舶產業基礎扎實,截至目前,集聚了廣船國際、黃埔文沖、英輝南方等20余家船舶制造企業,產能達500萬載重噸/年,單船造船能力突破30萬噸。廣船國際和黃埔文沖這兩家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大型骨干造船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截至去年10月,在手訂單交船期已排至2027年。在新興產業方面,截至去年6月,廣州海洋類專精特新企業有88家。
城市治理現代化
排查整治城市風險點,易澇點由488個減至277個,成功抵御臺風“蘇拉”“海葵”等影響。
開展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優化重點擁堵點位104個,改造非機動車道501公里。
以城市治理現代化之進,推動平安廣州法治廣州建設實現新躍升
“您好,這里是廣州12345熱線,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到您?”去年以來,廣州12345熱線推出“民情月歷”,利用訴求數據資源復盤每月企業群眾關心的熱點,建立市民及企業關注榜。
聚焦城市管理、道路交通、勞動保障、營商環境等方面的痛點、難點、堵點,廣州12345熱線著力將群眾訴求“弱信號”轉化為推進工作“強信息”,進一步發揮了熱線基層治理的“前哨”作用,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熱線背后的“廣州溫度”正是廣州努力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縮影。
作為有著11個區、176個鎮(街)的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廣州的面積超過7400平方公里,每天實時在穗人口約2400萬。這就考驗著一座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
如何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廣州以實際行動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廣州、平安廣州。
有效防控重點領域風險。扛牢糧食安全責任,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68萬畝。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廣州開發區東區“氣代煤”熱電聯產、珠江LNG電廠二期骨干電源等項目建成投產。
毫不松懈抓好公共安全。開展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強化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4%和6.4%。排查整治城市風險點,易澇點由488個減至277個,成功抵御臺風“蘇拉”“海葵”等影響。
全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開展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優化重點擁堵點位104個,改造非機動車道501公里。規范運作最小應急處置單元2.3萬個,刑事破案率提高6.9個百分點,入選全國首批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
文化強市建設
2023年,廣州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3347家,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582.34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作為主引擎的規模以上文化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3795.94億元,同比增長22.1%,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營業收入的68.0%,拉動全市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增長14.3個百分點。
以文化強市建設之進,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實現新躍升
2月10日,甲辰龍年的第一天,一場闊別12載的煙花匯演當晚在廣州白鵝潭重燃,現場預約觀看人數逾十萬,超過1560萬人次線上觀看。這場長達45分鐘的高規格、高水準煙花表演,以“活力灣區新彩廣州”為主題,燃起的不僅是廣州市民“大年初一看煙花”的回憶,更為廣州擦亮了又一張城市文化的亮麗名片。就在這個春節期間,廣州接待游客1550萬人次、文旅消費112億元,均增長50%以上。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廣州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扎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賡續弘揚千年文脈——
新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46個,舉辦中共三大百年百場巡展。廣州美術館新館、文化館新館、粵劇院新址建成開放,3家博物館獲評全國文博百強文創產品單位。芭蕾舞劇《旗幟》榮獲荷花獎,2人分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舉辦廣州藝術季等惠民活動2萬多場次。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去年以來共有130人次入選全國和省市身邊好人。高質量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3153個,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網上系列直播活動429場,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主題月等實踐活動11萬場,惠及群眾近千萬人次。推動221家市級以上文明單位與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結對共建。
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成功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新增五星級旅游飯店2家,全市接待游客2.3億人次;廣州健兒在杭州亞運會、全國學青會上共獲金牌36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