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黨史學習教育
魚珠街道探索“失管”老舊小區微改造
  • 聽全文
  • 2024-03-24 09:27:50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每戶最低15元/月

小區就可“有人管”

  由于國企改制、城市發展變遷等歷史原因,不少城市都遺留著一些20世紀建成的老舊職工宿舍,這些宿舍以老年居民為主,排水、照明等公共基礎設施陳舊,公共服務場所不足,已無法順應現代生活需求,而老舊小區改造往往受限于資金等條件。那么,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少花錢、多辦事”呢?

  記者近日走訪了解到,從2022年起,廣州市黃埔區魚珠街道先后在瓦壺崗社區、蟹山社區和天虹社區進行老舊小區的微改造,轄內30多個老舊小區環境得以改善,并完成了瓦壺崗社區的閥門廠宿舍,蟹山社區的港前路11號大院、鐵路平房區等七個物業失管小區的物業納管,探索出“小區納管”“居民自治”等路徑,提升了老舊小區民眾生活質量。

港前路11號大院微改造前后對比。

  老舊職工宿舍告別“失管”

  社區牽線企業 每戶每月15元“微利托”

  當下,不少社區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那些在20世紀建設的職工宿舍建筑如今外立面破損,排水、照明等公共基礎設施陳舊且長期缺乏有效管養,公共服務場所不足……黃埔區魚珠街道城管辦工作人員曾顯淮介紹,該街道轄內有居民小區40余個,其中有超半數是老舊、無物業的失管小區,比如位于蟹山社區的港前路11號大院和瓦壺崗社區的閥門廠宿舍都面臨這樣的情況,居民多次表達希望有關部門可以納管這些老舊小區。

  3月14日,記者走訪了閥門廠宿舍,在這里生活幾十年的鐘叔介紹,在微改造前,小區周圍連圍蔽都沒有,山坡上的樓梯長滿了濕滑的青苔,道路坑洼不平,但由于沒有物業,長期以來居民們只能“各過各的”,很多訴求難以溝通。“如今社區幫我們找到了托管的物業,方便多了。”

  負責該小區管理的物業公司負責人甘智勇介紹,2022年,魚珠街道辦事處與該公司簽訂了《全域服務治理戰略合作協議》,閥門廠宿舍的157戶、450多名居民以整體納管的方式被社區交托給該公司進行物業托管。“我們企業倡導‘微利可持續’原則,目前每戶每月只需要交15元費用,包含了小區環境衛生維護、共用設施設備巡檢、小區樹木澆水施肥、垃圾清運、車輛管理等。如果居民需要進行水電檢修、家政保潔等服務,我們也只收材料費,人工費除了個別特別難度大的情況外也不收了。”

  “以前,失管小區的居民們遇到問題只能跑到居委去求助。現在居民就可以來找我們,能夠處理的問題就馬上處理,如果碰到一些沒法處理的難事,我們會向上逐級反饋,這樣就達到了大家通力合作的一種狀態。”甘智勇說。

  記者現場走訪發現,在進行了微改造和物業納管后,該小區有了完整的圍蔽和自動刷卡的出入門禁,住戶的安全感強多了,幾棟樓齡最長的建筑外立面也重新整修過,小區內部的路面、樓梯、綠化整修一新。而門外的樓棟之間原來是雜草叢生的荒地,現在被社區改建成“五臟俱全”的口袋公園,方便居民運動休閑。

  為何企業可以在托管小區做到“微利可持續”呢?曾顯淮介紹:“‘托管’就是將部分政府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以外的服務性、事務性工作委托給第三方服務企業實施,采用政府補貼逐年遞減的方式,為試點企業前期入駐提供支撐,另一方面盤活閑置公共資源、導入產業,在不增加財政負擔的前提下,讓企業實現自我‘造血’提高營收。目前魚珠街已進行了七個失管小區的物業納管,給居民們帶來實惠和方便。

  “主人翁”參與社區治理:

  居民自治“知根知底”提升歸屬感

  針對物業失管的老舊小區,發動居民自治的力量也是一條路徑。位于蟹山社區的港前路11號大院是當年廣州航道局的職工生活區,已在這里生活了50年的退休職工何叔對記者說:“我們宿舍樓最早的一棟是1974年前后建的,如今樓棟老舊、地面坑洼不平,在這里住的以六七十歲老年人居多,以前大家出行不便,總擔心會摔倒。去年,社區給我們進行了樓棟外立面翻新,還修整了路面、路燈,樓梯上還安裝了扶手、加高護欄等,改造后大家都好開心。”

  雖說都是老舊社區的微改造,但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什么地方,港前路11號大院的“居民自治”模式起到了很好的參考作用。“我們需要引導居民從‘享受社區服務’到‘參與社區治理’進行轉變。實際上,社區里的很多小問題居民是可以自發解決的。比如在這次微改造過程中,我們嘗試讓居民參與解決問題,一方面減輕了社區基層管理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他們發揮社區主人翁意識,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曾顯淮介紹。

  記者采訪時,旁邊傳來了一些談話聲。原來,幾位社區代表正和其他居民一起勸導一位住戶交管理費。“你看,這就是居民們發揮主人翁意識的體現了。由于居民自治后不向物業公司交納管理費,這些收取的管理費就是大家在處理公共事務中必要的開支,因此當居民進行自我管理時,他們會更有歸屬感,想要去維護好社區的公共秩序,由于他們實際上比我們更熟悉小區里的情況,鄰里之間比較了解,開展工作也更為方便。”

  “年輕人要上班,目前居民自治的主要參與者是剛退休的、精力還比較充沛的低齡老人。”曾顯淮介紹,蟹山社區共有15個沒有物管的老舊小區,基本都是以前的單位職工宿舍,這些小區目前都在逐步實現熱心居民的自治。而當居民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社區會發動黨員志愿者進行支援。管理費方面,每平方米6角,該小區房屋面積一般為40~50平方米,所以每戶每月只需交納二三十元。

  據了解,目前蟹山社區已建立了“小事群眾化解-大事社區協調-難事街道處置”的閉環流程,小區居民自治隊伍以及黨員、熱心群眾志愿者集中整治亂張貼、亂堆放等管理頑疾,并在社區遴選了50名熱心城市治理的代表,成立“城市治理大使社區公益隊伍”,先后整治秩序問題100余件。

  榕樹下的“議事會”:

  社區、物業、居民合力 量身定制“需求清單”

  針對失管小區,一方面是交給企業“微利托”,一方面發動居民自治,而當這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在閥門廠職工宿舍,記者發現了物業與居民合力打造了“最美陽臺”和“共享花園”。甘智勇介紹,2022年托管企業進駐該小區后,首先就是協助社區進行小區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提升環境和容貌品質,而這其中的細節,他們都是組織居民共同商議進行的。

  記者看到,在閥門廠職工宿舍區有一棵粗壯的老榕樹,據介紹,天氣好的時候,托管企業就會召集小區居民在榕樹下坐坐,共同商議小區要怎么改、怎么管,制度怎么完善等,充分聽取意見。“你現在看到小區更新后的樣子,其實是社區、企業和小區居民共同出謀劃策完成的。比如,大家一起在紅、橙、黃、綠的色板中挑選‘最美陽臺’的顏色,并且商議決定,由物業購買油漆和工具等材料發給居民,工作人員負責樓棟外墻的油刷,居民們負責陽臺里面的油刷,共同建設新家園。”

社區召開的“榕樹下的議事會”。

  據介紹,該小區邊緣處本來有片雜草叢生的山坡,以前常有蛇出沒,進行微改造時,物業和居民共同商議對這里進行改造,把拆建社區大門時卸下來的磚頭鋪在泥地上便于行走,兩旁由居民們自發種上瓜果蔬菜等農作物,并搬來自家不用的盆栽等,組成了一個小花圃,環境美觀了,也增加了人氣,跑來跑去的貓也可以對蛇起到一些震懾作用。

  “之前大家都是各過各的,如今涉及小區的事情,我們都會在榕樹下的‘議事角’一起商量,商量好了,心里就沒有障礙了。”鐘叔對記者說。據介紹,居民們已先后召開議事會13次,社區和托管企業一起進行入戶走訪,收集調查問卷,根據居民意愿量身定制“需求清單”,發動居民全程參與試點項目的決策、建設和管理。除了“最美陽臺”和“共享花園”,物業和居民議事會還共同組織了“社區BA”籃球聯賽、乒乓球賽,大大增強了社區居民凝聚力。

在社區和托管企業的引導下,居民也參與到小區微改造當中。

  記者現場還發現,小區原來門房的位置如今被兩座時尚的集裝箱替代,一座是“鄰里中心”,同時作為社區便民維修服務中心,每周二、周五居家養老服務單位定點在此開展免費健康監測,居民家若有其他問題也都可以第一時間得到響應;另一座集裝箱則作為親子閱讀室,每周五晚,社區的“微笑圖書館”在這里打造親子閱讀時光,也提供了一個讓小區居民深度交流的機會。

  “花小錢辦大事”

  用好政策 下活微改造這盤“棋”

  老舊小區的基礎設施和容貌品質提升是群眾關切的問題,在資金不那么充裕的情況下,如何能“花小錢辦大事”,甚至“不花錢也能辦大事”?

  “如果資金不足,政策也是重要的資源。”魚珠街道四級調研員萬含春對記者說。近年來,廣州相繼出臺了“全域服務治理試點”“容貌品質社區培育提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等多項政策,這些對于老舊小區的微改造來說都是重大利好,用好政策,基層通過牽線搭橋也能“辦大事”。

  通過魚珠街道的探索可以看到,針對物業失管的老舊小區,通過向企業托管,在向居民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的同時也能為基層政府減負,實現降本增效;而在引導居民自治的過程中,則同步實現了基層治理的迭代升級。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