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之城,匯聚向善力量
提到廣州,有人想到千年的文化,有人想到繁華的經濟。但這座城市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單是有多少高樓大廈,也不單是延續了多少年的歷史,還是它的溫度、熱情以及互助氛圍——廣州是一座志愿之城。
在這座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過2000萬的城市里,注冊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數超2萬個,每4個人就有1個志愿者。而逾500萬名志愿者中,有人值守于電話座機前,隨時回應電話另一端兒童青少年的求助;有人每周與心智障礙青年共同奔跑;有人在兒童癌癥病房里,陪伴病童度過漫長治療周期。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系統部署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圍繞多個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要求,志愿服務事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值此之際,記者回顧了廣州志愿服務的故事和歷程,在一段段故事中尋找這座城市志愿服務與城市發展的內在關聯。
粵人之性質 更多行俠仗義之風
“志愿者”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意為“意愿”。不少人提到志愿服務時,都覺得這是近代引入中國的“舶來品”。實際上,志愿服務中關于利他和奉獻的內涵、對周邊每個人和事的共情、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感,一直貫穿在這片土地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施醫、贈藥、開義塾……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之說。往后,這片土地以義舉行志愿服務之實者亦是數不勝數,而廣州仗義之風更是源遠流長。
施醫贈藥,本質就是發揮醫師專長,用自己的專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1600年前的嶺南曾是瘟疫頻發之地。根據《廣東省廣州市粵秀山三元宮歷史大略記》碑的記載,被稱為中醫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的鮑姑,正是在如今廣州市越秀區三元宮井水熬藥,分發給大眾以驅除瘟疫,此外,其四處施醫贈藥、足跡遍布廣東的故事傳頌至今。
這種關心他人的“義”并未僅僅停留在“義行”。鮑姑的丈夫葛洪更是在其著作《抱樸子》中提出了勸人行善的觀點,被不少歷史研究者認為是傳統勸善文化的源頭。此外,葛洪還將多年的行醫經驗寫成了《肘后備急方》,希望更多窮苦百姓可以因為這些醫術方法的普及,治得起病。后人在追溯廣府慈善文化的《廣府慈善文化拼圖》一書中指出,葛洪、鮑姑研究草藥醫學,救治民間疾苦,堪稱廣府慈善的先驅。
從治病救人到義塾授課,廣州這座城市的行俠仗義之風,從未中斷。百余年前的廣州,番禺人鄧雨生以一本《全粵社會實錄》講述了廣東在1910年前的社會風貌,其中一句表述盛贊這片土地,說:“粵人之性質更多行俠仗義之風?!逼渲刑峒暗摹皞b”與“義”,蘊涵著深刻的志愿服務精神,而這一風氣又以廣州為盛。
當時,廣州善堂林立,不僅延續了廣府施醫贈藥之義,更開啟免費教育及教養盲童等善行。1889年,博濟醫院的一位醫生便在如今明心路租賃房舍設立明心瞽目學校,打造了華南地區第一個盲童學校。如今,人們依舊能從盲童學校所在地地名窺見當年行善之人對盲童成長的美好期盼。也是從那時起,廣州這座城市的“義”便超越了傳統的濟困之義。
人們關注城市發展的需求,關心被忽視的群體有什么需求,同時也相信自己能為城市發展帶來改變。此后時代更替,但這種人與城市之間的羈絆從未斷絕。到了1958年,為修筑水庫、廣植林木、開辟公路,廣州市政府組織群眾參加綠化義務勞動,而廣州全城街坊紛紛參與義務勞動,一起改善廣州市容面貌。當時,共有170多萬人參與義務勞動,挖填土100多萬立方米。到了第二年,麓湖、流花湖、荔灣湖以及東山湖四大人工湖相繼建成,這座城市從此洪患息、澇孽解,給那一代的廣州人留下了珍貴的集體記憶。六十多年后,參與過當年義務勞動的老街坊仍會滿是自豪地說,這些湖是自己挖出來的。
東山湖是廣州群眾于20世紀50年代義務勞動建設而成,留下了地方志愿服務的早期印跡。
品嘗各項志愿服務模式頭啖湯
熱愛一座城市,意識到自己是其中一員,愿意為城市出一份力。廣州人的義舉背后,恰恰是一種人與城市之間的情感投射,這種獨特的關系構成了廣州志愿服務的底色。
改革開放后,現代志愿服務理念和方法開始引入國內并本土化。廣州是全國志愿服務事業起步最早、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1986年,廣州外來人口大幅增加,從“友愛在車廂”活動開始,這座城市派生出“友愛在學?!薄坝褠墼谏痰辍薄坝褠墼诓》俊钡雀鞣N形式的友愛活動,倡導友愛互助的城市氛圍。
1987年,廣州開通全國第一條志愿服務熱線電話——“中學生心聲熱線”,成為全國志愿服務的雛形。熱線的電話號碼用粵語說就是“心中的情你盡訴”,一部電話,兩臺分機,幾個人輪流“上班”,傾聽孩子的心聲。后來,不少媒體和學界人士認為,這一熱線的開通標志著現代志愿服務模式的開始——這座城市不再是單純地做“好人好事”,也不是靠某個人偶發的善意,而是發揮專業力量,回應社會需求,并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機制,持續為某項社會需求提供持續化的服務。
后來,“中學生心聲熱線”的服務形式也啟發了不少后來者延伸相關的服務。當時的廣州正悄然形成現代志愿服務模式的理念,包括聚焦社會需求,培育志愿者隊伍、打造志愿服務項目、推動志愿服務項目品牌等。1994年,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并發布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一年后,廣州率先成立了廣州青年志愿者協會。此后,廣州開展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志愿服務行動,包括1995年的情暖珠江——失竊單車還家志愿行動等。
步入21世紀,廣州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志愿服務平臺。2002年,廣州成立廣州市義務工作者聯合會(后改名“廣州市志愿者協會”),致力推動社區志愿服務,2002年年底,逢源街長者義工聯隊成立,成為全國首支長者志愿者隊伍。在逢源街,相對年輕的長者組成志愿者隊伍,主要提供探訪、義修、義演、義教等社區服務,在當時的國內十分時髦。
也是那時候,廣州志愿服務平臺的開放性使得社會各界志愿服務悄然興起,激發了志愿服務發展的澎湃活力。2000年加入廣州青年志愿者協會啟智服務總隊的李森在干了一年志愿服務,做過無數老人的陪伴者后決定創建網絡平臺,最終拿出自己的積蓄租用網絡服務器,搭建了華南地區第一個志愿者網站——廣州青年網,以網站為依托發布志愿活動信息招募及分享公益心得。后來,很多人想做志愿者,都是通過這個網站踏上志愿服務的舞臺。
同樣在志愿服務領域備受稱道的趙廣軍在2004年自費開通名為“生命熱線”的公益熱線,專門為生活中遭遇不幸、承受巨大壓力的人提供一個傾訴的平臺,義務開展危機干預工作,2007年成立全國首支以個人名義命名的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生命熱線電話以及其他類型公益活動,包括陪醫暖心行動、展翅的天使助殘服務等,同樣在那些年成為市民參與志愿服務的主流平臺之一。
“一起來,更精彩”已從口號變成現實
志愿服務,從來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一起做一件事。
2009年4月21日,廣州亞運會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啟動,無數人把這件城市盛事視為自己的人生大事,報名志愿服務。2010年廣州亞運會賽會期間,廣州共招募了6萬名亞運會志愿者、2.5萬名亞殘運會賽會志愿者、50萬名亞運城市志愿者、80多萬名社會治安志愿者以及2200多支城市文明志愿服務隊伍,累計服務時數達到了1.28億小時,成為無數廣州人關于志愿服務的又一個集體記憶。
從那時起,“一起來,更精彩”成了廣州人的口頭禪之一。值得關注的是,此前,廣州志愿服務事業也為志愿服務的形式發展做了充足準備。早在2003年,廣州市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成立,負責廣州市志愿者行動的規劃、組織、協調、指導、考核工作;2008年,廣州成立市發展志愿服務事業指導委員會以及廣州市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2009年,廣州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地方志愿服務條例。
亞運會后,這座城市更是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志愿之城”,系統化推動志愿服務事業,從志愿服務理論研究、志愿者隊伍建設、志愿服務項目專業化、志愿服務品牌化、志愿服務文化建設等方面下功夫。
2010年,廣州成立了全國首家由政府主導興辦的廣州志愿者學院,在志愿者培訓、志愿服務理論研究、志愿者組織交流、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首創了志愿服務崗位能力培訓體系。從2011年起,廣州全國首創“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品牌,破解志愿服務項目、組織和資源科學配置的難題,搭建志愿服務項目展示、交流和對接平臺,并在2014年升級為全國性平臺,舉辦首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打造全國性志愿服務項目培育、資源對接和交流發展平臺。
也是這些年,廣州在全國首創“志愿時”系統,為后續的志愿服務價值衡量和轉化提供了依據。2012年,廣州啟動首個“廣州志愿服務行動日”,并在此后將每年3月升級為廣州市學雷鋒志愿服務月,集中推介志愿服務項目。而2016年以來,志愿服務上升為國家戰略,廣州則通過“社工+慈善+志愿者”持續培育基于互助傳統文化的社區志愿服務隊伍。青苗計劃、繁星行動多個市區乃至社區一級的資助則為志愿服務解決成本之憂,并通過專業督導提升志愿服務隊伍內部治理、項目設計能力。
2023年,廣州結合新時代志愿服務實際情況,出臺了《廣州市志愿服務規定》,將多項廣州在志愿服務領域中的探索成果以立法形式予以確立,并對志愿服務工作機制、活動規范、激勵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完善。
得益于一系列多方賦能,廣州志愿服務的社會活力也進一步凸顯。截至2023年底,廣州全市注冊志愿者超500萬人,注冊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超過2萬個,累計貢獻志愿服務時長超1.6億小時,僅長者志愿服務品牌項目便服務長者超過300萬人次。“一起來,更精彩”不知不覺已從口號變成了現實。
政府搭臺多方行動 共創社會治理共同體
志愿服務與一座城市的發展有何關聯?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視察時強調:“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要為志愿服務搭建更多平臺,更好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2024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則提出了推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作為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總體要求。
更早前,中共廣州市委社會工作部揭牌成立,負責志愿服務工作,意在通過促進社會工作資源的協同整合,動員廣大群眾協同參與公共事務,共同提供社會服務,通過志愿服務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相關負責人表示,志愿服務已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一環,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基于對社會需求和痛點的洞察而投身志愿服務,推動改變發生,一座城市的活力才能逐漸激活,作為一個共同體,不斷自我調節以回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而廣州的志愿服務事業之所以可以領風氣之先,恰恰因為社會各界的角色定位清晰,各個政府職能部門愿意搭臺,社會各方力量愿意秉承志愿精神奉獻和行動,大家發自內心、出于共情不斷行動,希望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好。也因為這種理念,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細分領域持續增多,形成社會治理的良性循環。
早在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廣東省民政廳登記注冊的廣東獅子會立足廣州,在全省開展各類慈善活動,是廣州乃至廣東慈善發展中的重要角色。而2009年,當時的廣東獅子會會長雷建威便提出了“做參與式慈善的領航者”的愿景,通過參與和行動服務社會需求,至今發動各界愛心人士服務時長達到近千萬小時,服務范圍涵蓋殘健共融、兒童幫扶、應急救災等等。
由廣州市孤獨癥兒童服務者協會組建的星友伴跑團成立于2016年,眾多心智障礙人士加入其中,與陪伴自己的陪跑志愿者一次次地在江邊奔跑,從一公里到五公里,再到十公里,后來甚至站上一場場馬拉松賽事的賽道,逐漸跑出了自己的融合之路。不知不覺間,他們的情緒調節、社交能力、體能都有所增長,甚至讓外界看到了推動就業崗位開發的可能,最終促成自己的融合就業。在廣州圖書館,一群館員則圍繞殘障群體開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務,通過開放慈善空間合作平臺,一年為殘障伙伴舉辦的活動多達兩百多場。
此外,近年來,廣州全力打造“廣州街坊”群防共治隊伍,全市實名注冊“廣州街坊”67萬余人,建成“廣州街坊”品牌群防群治隊伍490余支,建成最小應急單元2.3萬余個,聚合各類群防力量34萬余人,截至目前,全市最小應急單元已累計聯動處置各類突發事件2800余起。這些發自個體行動的志愿服務,都在無形之中探索著社會公共服務的完善,并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進而推動一座城市的發展。
眾說志愿服務新期待
廣州市志愿者協會常務副會長、廣州市政協委員鄭子殷:
志愿服務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其發展的下一個突破口,在于志愿服務精神的追溯以及科普。目前,我們有了許多的志愿服務激勵指標,接下來可結合實際情況對激勵機制進行優化或調整,并將系統的志愿服務和慈善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教育,進一步普及志愿服務和慈善文化的核心精神。
廣東省社工與志愿者合作促進會會長李森:
在國內,社會對志愿服務的重視和志愿服務的大發展催生了不少優質的志愿服務項目,各有特色,回應不同的社會需求。但我們也要看到,在目前的志愿服務事業發展階段,存在部分帶有明顯功利性且“短平快”的項目以“志愿服務”之名出現在大家面前,阻礙了志愿服務精神的傳播和推廣。我們希望接下來可以進一步推動志愿文化的傳播,規范志愿服務發展,讓更多人看見并參與優質的志愿服務項目。
廣東省志愿者聯合會副會長趙廣軍:
無償和利他是志愿服務的關鍵。我們這些年帶動不同群體參與志愿服務,尤其是陪醫暖心行動中陪同老人就診,大家都說一旦變成商業行為,這個事就沒有意義了,因為做這個事的動機在于我們希望每個人甚至自己老去的那天有人陪伴和守護。所以,能不能意識到意義感和價值感,是推進志愿服務的重要一環。我們希望接下來志愿服務進一步回歸其內涵和核心,同時,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進一步落實,讓資深的志愿者受城市推崇,讓真正的志愿服務成為一種城市榮譽,同時,讓激勵成為培育志愿服務文化的手段,而非大家參與志愿服務的目標。
廣州市從化區關工委青少年愛心陽光熱線發起人冼玉華: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是一個漫長的工程,而志愿服務項目講求專業化、規范化,要推動高質量的服務,離不開更多的人才和經費保障。一方面,我們希望更多人出于熱心、愛心和奉獻精神參與志愿服務,接力關愛兒童青少年,并為社會資源薄弱地區引入更多針對性的專業資源,賦能本地志愿服務專業化;另一方面,也希望一些社會資源可以關注到小而美的志愿服務項目,讓這些重要的服務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