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一線員工,我見證了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也深刻感受到自主創新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我將不斷追求創新、不斷超越自我,努力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公司現場管理者;從一個技術白丁,成長為廣汽集團創新先鋒;從一個鄰家女孩成長為巾幗能手——她就是在創新路上孜孜以求,渾身充滿正能量的省黨代表、廣州櫻泰內裝制造部內裝科科長王浪潮。
作為一名在汽車零部件行業工作十幾年的一線員工,她不僅見證了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也深刻感受到自主創新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她堅持“問題在我,問題到我這里為止”的廣汽工作方式和理念,堅持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問題意識”為導向,不斷追求創新、不斷超越自我,努力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一定要在廣州安家”
盡管已經過去將近20年,王浪潮依然清晰記得,2003年,她隨表姐坐上南下廣州的大巴。從偏遠的山區來到大城市,對剛從學校出來的王浪潮來說,眼前的一切都很新鮮。“來到廣州后我就定下目標,一定要像表姐一樣在這里安家。”
據王浪潮回憶,她先是跟表姐到市場賣豬肉,由于身材瘦小,站在案板前,根本夠不著前面的肉,更提不起大塊的豬肉,“僅僅干了一天,就被‘勸退’了”。
放棄賣豬肉的念頭之后,她很快就找到一家鞋廠,并從一名一線工人做到了管理崗位。2007年1月,王浪潮正式進入廣州櫻泰汽車飾件有限公司,當時正值公司縫制投產準備期間,作為首批骨干員工被委以重任。
“這里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也是圓夢的地方。”她說,來到廣州、來到櫻泰之后,感覺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坐上了高鐵。“非常感謝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年輕人成長的機會。”她說,成為省黨代表,讓她倍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王浪潮說,作為一名在汽車零部件行業工作十幾年的一線員工,不僅見證了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也深刻感受到自主創新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她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創新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持續發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發揮“傳幫帶”作用,為創新發展不懈努力。
“創新讓我很有成就感”
進入櫻泰之后,王浪潮在工作上一直堅持問題導向,“問題在我,問題到我這里為止”是她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越創新越上癮,創新能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王浪潮愛學習、愛思考、愛鉆研,在創新路上孜孜以求。
王浪潮時刻關心員工的工作環境,在一次巡視時,她發現有部分員工并沒有佩戴配發的耳塞。在她親切的詢問下,終于有員工說出了心聲。原來是因為耳塞戴久了,耳朵就會痛。
“工作環境噪音大,戴耳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保護方法。”針對這一問題,她緊急召集班組長進行分析研究,希望從發聲源進行改善。隨后,她找來專業的聲吶儀,對縫紉機各部位進行檢測,最終發現縫紉機機頭氣缸碰撞部位是噪音的直接源頭。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經過多次實驗,將工作環境的噪音由83.9dB降低到62.9dB,大大改善了職場環境。
解決了生產安全和環境的問題后,王浪潮仍然堅持不斷地改善和創新。由她帶領的原制造三科縫制一系質量控制小組(以下簡稱QC),成員均為一線員工,小組從剛成立的低水平開始不斷進步。在2015年2月的QC會議中,小組踴躍提出了縫制過程中海綿脫落、背板樹脂硬、膠條難穿、縫頭不易打開、打滑等各種問題。為了改善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她帶領小組對工序逐一進行檢查,把收集的各種材料進行分析,最終發現小小的膠條使作業難度提高至75%。
王浪潮帶領同事不斷嘗試,終于研制出一款附膠條作業治具。樹脂車縫時間由751秒減少為512秒。此外,手動車縫實現了自動車縫,相關崗位人員由8人減少為4人,新人訓練時間由8周減少為1周,節省費用25.76萬元/年。
“一起創新力量大”
2012年,一股改善創新熱潮席卷了廣州櫻泰,縫制科的全體員工創建了2個創新工作室,由王浪潮領銜的巾幗創新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
王浪潮堅持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
王浪潮介紹,巾幗創新工作室圍繞公司生產經營目標,積極參與改善創新活動,實現員工學習能力、動腦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的全面提升,突顯改善創新效應,為公司事業目標的達成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她帶領下,巾幗創新工作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創新成果,其改善事例連續獲得廣汽集團和日本豐田紡織的表彰。
據王浪潮透露,在開發白棉布與膠條自動縫紉復合治具時,王浪潮帶領工作室成員,歷時三個多月,自動化縫紉治具在巾幗創新工作室誕生。此次改善創新榮獲了豐田紡織“全球改善事例金獎”與“QC發表金獎”,被豐田紡織集團推廣到全球事業體。
“一個人創新力量很小,大家一起創新力量才會更大。”她介紹,工作室成立以來,堅持一手抓效益,一手抓和諧,利用好,組織好,維護好“縫制科巾幗崗位創新”這一載體,將其創新改善成為“人才成長的新搖籃、質量安全的新防線、改善創新的新亮點、降本增效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