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明
省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持續抓好數字政府、信用廣東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實現審批流程全過程優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企業發展全周期服務。“省黨代會報告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振奮人心,既是‘成績單’,也是‘任務書’,更是‘動員令’,充分體現了省委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數字政府建設部署的戰略意圖,為我們凝心聚力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戰略性指導。”廣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謝明表示,接下來,全市政數系統將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升級政務服務、優化平臺應用、賦能社會治理。
高標準統籌數字政府建設
廣州日報:5月初出臺的全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評估報告顯示,廣州數字化服務成效全省第一。在數字政府2.0建設新階段,市政數局將如何把省黨代會精神貫徹到數字政府建設中?
謝明:作為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排頭兵,廣州市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數字政府高質量建設有關部署,在數字化支撐、數字化服務、數字化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接下來,我們將高標準統籌數字政府建設,強化全市“一盤棋”布局,構建“整體智治、高效協同”的運行模式,精準賦能疫情防控、基層減負、城市治理、產業發展等重點任務。
同時,加強數據治理、提升數據共享開放水平,建立城市大數據平臺,構建一體化的數據資源體系,打造企業和個人全生命周期的“數字空間”。這意味著,未來,企業和個人只用上一個平臺就能辦理所有的事項,并且辦理事項時不再反復提交證明資料,系統“主動”幫助證明。
此外,廣州還將加快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例如加快制定《廣州市數據條例》等規章制度,培育數據治理人才隊伍,提升公共數據治理能力,構建數據要素配置新高地。
將“穗好辦”APP打造成廣州移動政務服務的總門戶
廣州日報:目前,廣州正在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動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請問在聚焦企業辦事需求、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方面,市政數局有何具體舉措?
謝明:作為國內政務服務標桿城市,我們大力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了有力支撐。
接下來,我們繼續在“一窗”精細管理上下功夫。進一步規范廣州市政務服務事項和權責清單管理,推進同一事項線上線下“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嚴格執行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和限時辦結等制度,進一步規范審批服務行為。
繼續在“一站式”高效辦理上下功夫。聚焦企業“準入、準營、運行、退出”和個人“生老病死”高頻事項,革命性重塑辦事流程,將更多事項納入“一件事一次辦”、政策兌現、免審即享等創新服務。
繼續在“一網通辦”縱深發展上下功夫。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加強電子簽章、電子簽名系統建設,強化可信電子證照和應用平臺管理,深入實施政務服務“免證辦”“碼上辦”,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政務服務。
廣州日報:省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請問,廣州將如何繼續優化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謝明:經過8年多的發展,廣州12345整合全市91條非緊急熱線,2021年共處理企業和市民訴求超2840萬次,成為廣大市民“愛用、常用”的政務服務“總客服”。
未來,我們將持續提升接通即答、接訴即辦、未訴先辦、政務協同、智慧治理能力,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加快熱線法治化建設,落實政務服務便民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與110、119、120、122等緊急熱線和公用事業熱線的聯動機制,完善同類疑難事項協調、專項辦理等工作方式,有效提升協同服務效能。
同時,強化熱線接通保障能力建設,不斷豐富受理渠道,建立快辦速結模式,滿足企業和群眾多元化需求。持續完善智慧坐席、智能派單、智能助手等手段,大幅提升工單流轉和辦結時效。發掘話務大數據潛能,快速精準獲取經濟社會發展“弱信號”,為精細治理和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廣州日報:“穗好辦”APP是廣州市移動政務服務總門戶,在線服務近2500項。接下來,廣州將如何繼續優化平臺,讓穗好辦更“好用”、讓市民更“愛用”?
謝明:接下來,我們要推動更多政務服務和生活服務事項進駐“穗好辦”,將它打造成廣州移動政務服務的總門戶、生活場景的集結地、便民應用的主通道。
一是提高建設集約度。深入整合全市移動政務服務應用,強化區級專區建設,增強“穗好辦”服務供給能力,到2025年,要實現80%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掌上辦”。
二是提高市民使用體驗度。近期,我們將以“穗好辦”APP為載體,在已推出并得到廣大市民群眾歡迎的“乘車碼”等功能基礎上,推出全市統一的“城市碼”,優先在政務服務、交通出行等領域應用,為市民提供“一碼通辦、一碼通行”服務。
三是提高企業服務精準度。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推動開辦、注銷、納稅、年檢、消防等重點事項“指尖辦”。依托海量政務數據,精準繪制企業“畫像”,推動政策精準直達,打通惠企紓困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助力廣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