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志鴻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是在廣東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豪情滿懷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廣州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賴志鴻表示,市衛生健康系統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將以實際行動踐行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著眼全國全省全市工作大局,深入落實國家、省、市重大部署,將廣州衛生健康事業放在大局中謀劃,持續推進廣州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繼續加強衛生健康系統黨的建設,努力為廣州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有力的衛生健康支撐和保障。
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四級公共衛生委員會管理體系
廣州日報:省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的要求。去年,廣州市在全國率先成立市、區、街(鎮)和社區(村居)四級公共衛生委員會,“五好”鎮(街)創建工程也是今年衛健工作20項重點工程之一,能否介紹一下創建工程推進情況?
賴志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始終把深化公共衛生體系改革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去年在全國率先建立起政府主導、專業支撐、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四級公共衛生委員會管理體系。去年6月,市公共衛生委員會正式成立,今年初,進一步明確各級的職責分工、方向任務等。目前全市11個區、176個鎮(街)和2806個村(社區)均已成立公共衛生委員會,并分別由黨政主要領導兼任第一主任和主任,各區公共衛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由區委副書記兼任。
公共衛生委員會是統籌、組織和協調各方資源的工作平臺,而鎮(街)是落實公共衛生工作的關鍵一環。所以今年我們以“五好”鎮街公共衛生委員會創建工程為抓手,力求在“黨建引領好、體系建設好、制度創新好、公衛服務好、群眾反映好”五方面探索基層公共衛生治理新模式新機制。
2月底,全市正式啟動“五好”鎮(街)公共衛生委員會試點創建,確定了11個區的23個鎮(街)為試點單位。經過3個多月的共同努力,已陸續取得階段性建設成果,特別是在廣州市4月份的疫情防控處置中初見成效。
例如,越秀區洪橋街積極推行“黨建+網格”模式,建立“街黨工委—8個社區黨委—64個網格黨支部—189個樓棟黨小組—677個黨員責任區”的五級組織體系,凝聚起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強大社會力量;海珠區沙園街建立完善“班子—片長—點長”的指揮鏈條,精準組織核酸檢測,并與12345熱線中心建立涉疫求助類訴求聯動機制,針對群眾反映涉疫訴求實時溝通、即時轉辦、跟蹤落實、及時反饋;荔灣區花地街在社區黨支部和轄內企事業單位設立衛生聯絡員,加強健康信息對接報送,指導社區制定“社區疫情防控平面圖”“社區衛星實景圖”,完善“特殊人群數據統計表”等。
本月,市區兩級公衛委辦公室擬開展第二輪現場指導督導。7月,擬組織專家對試點工作進行評估驗收,并將在廣州市176個鎮(街)全面推開。
力爭到今年底每萬名廣州居民擁有全科醫生3.5名以上
廣州日報: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際醫學中心、高水平醫院建設,實施新一輪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計劃,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的要求。廣州市將如何加快構建頂天立地的醫療衛生新格局?
賴志鴻:構建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是基礎。我們制定實施新一輪廣州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優化醫療衛生設施配置標準,謀劃一批重點建設項目,進一步完善“一主一副五分網絡化”醫療衛生設施布局。通過推廣“一院多區”模式,我們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現已建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南方醫院知識城院區、市婦兒醫療中心增城院區等,中大孫逸仙紀念醫院海珠灣院區、省人民醫院白云院區、市婦兒醫療中心花都院區、廣醫附屬從化婦兒醫院和增城區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擴建等項目也在以高標準建設之中。
另外,我們以推進醫療高地建設為總目標,以研究型醫院建設為綱領,專科技術發展為核心,努力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在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批成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市婦兒醫療中心獲批成為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的基礎上,廣州市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兩個專科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同時,強化特色專科引領,打造一批高水平特色醫院、創建一批高水平重點專科、培育一批高新重大特色技術,加快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我們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目標是到2024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現代醫療服務體系,創建更多的醫學中心和高水平醫院,實現醫療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持續推進廣州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方面,我們將持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質增效工程建設,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布局及設備配置,結合城市更新加快推進社區醫院建設工作;完善村級衛生服務網絡開展村級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三級醫院與鎮村醫療機構結對幫扶工作。今年,廣州會有超過40%的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推薦標準,到2025年,這一比例會超過50%。“全科醫生倍增工程”也是今年廣州衛生健康重點工程之一,力爭到今年底,每萬名廣州居民擁有全科醫生3.5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