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廣州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準確把握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的豐富內涵,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增強做好林園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綠色獲得感、生態幸福感。”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黨組書記、局長蔡勝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表示,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黨員干部將著力抓好園林建設與綠化品質、生物多樣性物種研究與保護等方面工作,大力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推動廣州林業園林工作高質量發展,與群眾共享綠色生態成果。
蔡勝
以政治引領業務方向、以業務彰顯政治效果
廣州日報:省黨代會報告強調要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使命任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市林業和園林局如何以黨建引領推動林業園林工作?
蔡勝: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黨組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市工作要求,深刻汲取大規模遷移砍伐城市樹木問題教訓,以業務問題反觀黨建短板,以黨建提升推動整改落實,把“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全面融入林業園林工作中去。
首先,強化政治引領。充分發揮黨組的核心領導作用,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當前推進的整改工作中、貫穿到林業園林各項重點工作任務中,把大規模遷移砍伐城市樹木問題整改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以扎實整改的實際行動彰顯政治擔當。
同時,強化理論武裝,學深悟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善以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為帶動、支部學習為主體、黨小組和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為基礎的多層次學習機制,采取會議研討、專家講座、個人自學相結合的形式,確保理論武裝全覆蓋。開展“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6個專題的集中學習研討。
還有,強化組織建設,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全面梳理局系統各級黨委(支部)議事規則和行政會議規則,把規矩定好、把權責理清。抓住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這個關鍵,把書記配強、把班子配齊。
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群眾對林業園林美好需求
力爭到今年底每萬名廣州居民擁有全科醫生3.5名以上
廣州日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廣東要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以九項重點工作任務為牽引,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現代化建設,不斷開創廣東改革發展新局面。市林業和園林局接下來將如何貫徹省黨代會精神,不斷展現新作為、干出新氣象?
蔡勝:林園部門作為廣州的生態保護者,我們將努力增彩添綠,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民眾對林業園林的美好需求。
一是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兼顧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編制完成廣州市綠地系統規劃,推動編制廣州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廣州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并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國土三調”數據銜接,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現多規合一,統籌規劃保護利用。深化公園城市建設研究,啟動編制廣州市公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以國際視野、國際標準開展公園城市規劃建設,構建生態翠環,建設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帶,優化整合城鄉公園體系。積極推動新增公園綠地優先向現狀綠地服務水平低、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布局,“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不少于300個口袋公園,逐步形成布局均衡的“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四級公園體系。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加公共綠色產品供給。開放城市公園綠地,在珠江公園、麓湖公園、云臺花園等24個公園綠地開放給市民搭建帳篷游玩,推進50個“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建設。組織園林主題活動,今年全市公園景區開展了58項402場活動,全方位展示城市園林實踐成果,讓市民游客感受廣州情懷花城之美。優化便民利民設施,大量種植冠大蔭濃的常綠樹種,完善驛站、廁所、避雨亭廊、緩跑徑、便民便捷碧道和多處標識系統等配套服務設施。
三是踐行人與自然共生、植物與動物共融理念,重建嶺南特色生態系統。以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華南國家植物園為契機,優化擴展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生態空間布局,積極推進先行區建設。掛牌成立華南植物資源研發中心,開展榕樹等鄉土樹種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推廣榕樹等鄉土樹種運用,在番禺大夫山建設廣州首個榕樹主題公園。堅持保護優先,組織“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豐富白云山、流花湖等城市公園動物展示內容,指導花都區、越秀公園等地開展野生動物資源恢復,積極打造最美城央濕地海珠濕地,點線面結合推動生活多樣性保護工作。
四是優化完善綠色生態格局,筑牢廣州生態保護綠色屏障。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網絡一體化發展,推動形成城市大森林、大生態格局。實現北部生態涵養、中部城市森林、南部沿海防護片區森林質量的精準提升,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示范區。全面實施林長制,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強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提升林業園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推動市管公園與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科院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公園+高校”深度融合,高標準推動生態保護、公園建設、研學基地、文化傳承創新等資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