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物生活史”的眼光呈現藏品
日前,“小文物 大時代”第二季暨“所得·所見”項目第三期活動“星火相傳 尋跡漠南”(下)在農講所紀念館舉行。第六屆農講所學員王建功的子女王宏專程從內蒙古呼和浩特趕來,向大家講述5件王建功使用過的物件背后的故事。
今年是農講所紀念館建館70周年。70年來,數代紀念館人持之以恒、孜孜不輟投入征藏事業,積累了眾多重要的藏品,使許多原本散落各處的革命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展示,成為全社會的精神財富。
2021年,基于農講所紀念館“歷史實景地”和“公共紀念館”合二為一的鮮明特點,相當數量的館藏文物的獨一性、歷史性,農講所紀念館推出了“小文物·大時代”紅色文化傳播項目,以創新的模式,讓館藏珍貴文物實現“破圈”傳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應。
“小文物·大時代”第二季聚焦藏品幕后故事
“小文物·大時代”第二季進行了全面提升,聚焦藏品的入藏經歷,以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將藏品的探查、發現、入藏、研究、展示、傳播全鏈條聚合成為一個整體,讓紅色文物征藏的“幕后故事”與大眾傳播無縫連接,以“文物生活史”的眼光呈現藏品,在真實的歷史時空中,將之與使用者的人生際遇相關聯,使之成為引發共鳴的有效媒介。
“所得·所見”是2023“小文物·大時代”第二季推出的全新品牌項目,定期以新聞發布、視頻講述、網絡直播以及沙龍、夜話、分享會等多種樣式,圍繞藏品展開新鮮活潑的講述。
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觀眾受益匪淺
參加此次活動的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鳳梅教授說,這次活動讓師生們有機會近距離參觀革命文物,并有幸聆聽其背后的故事,師生們受益匪淺。可以說,這也是場館里的一堂課,讓學生們的學習從“課本里”延伸到“課堂外”。
此外,活動現場的觀眾陳女士表示自己周末經常帶孩子去紅色場館,就是想能帶孩子們盡可能地走近歷史的現場,在沉浸式的環境中,讓孩子自己去感受那種正向的力量。另一位觀眾劉先生退休前是一位管理人員,他表示,革命年代親歷者的珍貴記憶必須要盡快地記錄下來,農講所組織的活動很有意義。
館方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小文物·大時代”及“所得·所見”還將根據藏品的不同特點繼續創新活動形式,透物見人,讓每一件飽含著捐贈者心意,凝聚著征藏人員心血的藏品,都變成有價值的講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