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建紅色旅游景點
合創紅色文藝精品
“珠江河畔微風徐,延水流長一脈承。”自廣州市人民政府與延安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以來,雙方高頻對接、密切交流,各領域合作交流穩步推進。11月14日下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中共延安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廣州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廣州市國防教育中心承辦的“寶塔山高 英雄花開”廣州延安紅色文化合作共建暨“延安故事會走進廣州”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活動現場歌唱表演
雙城“對話”紅色精神
啟動活動分為三個篇章,第一篇章為“寶塔山高、英雄花開,開啟紅色文化交流新篇章”,由越秀區署前路小學的孩子們表演舞蹈《英雄花開英雄城》,廣州、延安兩地宣傳部門正式簽訂對口合作框架協議;第二篇章為“延安故事會走進廣州,打響紅色文化傳承新品牌”,延安宣講團帶來紅色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東方紅》和紅色故事《延安窯洞有馬列主義》《到延安去》《“延安作風”里的初心本色》,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季文靜帶來紅色故事宣講《不朽的樂章》、南方歌舞團青年歌唱家張瓊表演歌曲《木棉紅》,共同開啟為時一周的“延安故事會走進廣州”宣講活動;第三篇章為“延安精神代代相傳,打造紅色文化合作新樣板”,與會人員共同參觀《中共七大專題展》。
延安市委宣傳部通訊組副組長邵尉的宣講感動了許多現場聽眾;延安市新區一小的“小宣講員”劉雨欣則表示,此前來過廣州游玩,同樣的紅色文化氛圍令她倍感親切;廣州市番禺區市橋中心小學是首批“紅色教育學校”和“廣州市延安精神示范學校”,副校長龔雪梅帶著3名五六年級的孩子來到現場,為來賓講解革命歷史。
接下來,廣州、延安聯合宣講團隊將陸續深入廣州市越秀區鐵一小學、海珠區會議文化中心、廣汽研究院等地開展宣講,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
聚焦七大領域合作
根據《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中共延安市委宣傳部對口合作框架協議》,廣州、延安兩市黨委宣傳部將從七大方面加強合作共建:
一是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明確責任人、工作方式和重點任務。
二是加強黨史理論研究。對涉及兩市的黨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協同攻關,推出一批理論研究成果,指導延安精神研究會建設,探索延安精神理論研究新課題,推動黨史研究基地合作建設,為雙方紅色景點打造提供相關史料。
三是共建研學實踐基地。依托兩市革命遺址和紅色場館,探索建立紅色教育共建共享機制,常態化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實踐活動。
四是深化媒體合作。推動廣州日報、廣州廣播電視臺、延安市融媒體中心等兩市主流媒體在內容生產、管理方法、運營經驗、經營模式等方面深入交流協作,加強對合作共建工作的宣傳報道。推動廣電媒體交流合作,推出紀錄片、專題片、廣播劇等多種形式的視聽產品,記錄、展現、傳播兩市歷史文化和發展成就。建立兩地媒體產業促進機制,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深入開展文創、研學、培訓等業務合作。建立新聞工作者協作平臺,共同策劃完成兩市大型專題采訪活動,常態化開展業務交流和記者互派工作。
五是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支持延安市推進長征、長城、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和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支持廣州市推進紅色文化傳承示范區建設。借助4K超高清、廣電5G等技術和平臺,開展“內容+技術”合作,深化廣電文旅資源互補,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紅色文化研學旅游項目。搭建紅色文旅融合發展平臺,打造紅色旅游景點景區、精品線路,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共建紅色旅游目的地。
六是打造紅色文化傳承項目及載體。建立紅色文化采風創作交流合作機制、藝術聯演機制,聯合開展紅色故事宣講、紅色文化微課堂、革命主題經典劇目等展演展示展播活動,擦亮“廣州紅色故事會”“延安故事會”品牌。共建紅色影視拍攝基地、紅色文化數字化展示場館、紅色文藝創作采風寫生基地等,合作創制紅色文藝精品、紅色視頻作品。
七是加強干部人才交流工作。建立兩市宣傳文化干部人才雙向學習交流機制,常態化開展管理崗、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員學習培訓活動,深化媒體機制、文化場館講解員、文創工作者等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