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區購房并繳社保滿1年可落戶
新增安居樂業、投資納稅兩種入戶類別,放寬引進人才和政策性入戶條件,優化積分制入戶方式……11月18日,《廣州市戶籍遷入管理規定(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定〈修訂稿〉》)發布,向社會公眾公開征求意見。
《規定(修訂稿)》擬新增兩種入戶類別,并明確相應條件:安居樂業入戶,即在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7個行政區內,擁有合法產權住宅房屋且在廣州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1年的人員,可申請入戶。投資納稅入戶,即在最近連續36個月內,在廣州實際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累計在20萬元以上的人員,可申請入戶。
政策發布
明確五種入戶類別和條件
據《規定(修訂稿)》起草說明,市發改委牽頭聯合市公安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對現行遷入戶政策進行修訂,目的是貫徹落實國家關于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和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部署要求,實施更加積極的人口調控和服務管理政策。
本次修訂以“簡化程序、降低門檻、拓寬渠道、分類施策、入戶全覆蓋”為目標,對入戶文件進行“五合一”整合簡化,并對入戶條件進行“二寬二增一優化”。
現行廣州市遷入戶政策體系共5份文件合計62條,修訂后整合為1份文件合計31條,明確廣州市引進人才、政策性、積分制、投資納稅、安居樂業五種入戶類別和相應條件,優化服務管理程序,加強部門聯動和數據共享,力爭實現“全市通辦、全程網辦”,提高遷入戶服務效能。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起草說明稱,自2019年廣州市遷入戶政策制定實施以來,廣州戶籍人口穩定增長、人口結構持續優化,年均戶籍遷入人口約23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進一步提升。目前,國內除個別超大城市以外,均已全面放寬放開落戶限制。
廣州市學歷入戶門檻相對較高,多樣化落戶途徑不足,尚存在較大優化調整空間。《規定(修訂稿)》旨在積極適應人口發展新常態,保持人口合理有序增長,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政策修訂在保持現行廣州市遷入戶政策體系的基礎上進行統籌整合、優化調整,具備較強可行性。
在必要性方面,《廣州市戶籍遷入管理規定》《廣州市引進人才入戶管理辦法》《廣州市政策性入戶管理辦法》3份文件將于2025年6月到期。為保持政策延續性,需啟動相關文件修訂工作。
此外,國務院《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等政策要求,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此,廣州對人口調控和服務管理政策進行相應優化調整,完善積分落戶制度,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降低落戶門檻,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
便民問答
問:達到投資納稅和安居樂業入戶的條件如何申辦入戶?
答:對于本輪政策新增的投資納稅入戶和安居樂業入戶模式,申請入戶人員需要提供稅務部門出具的入戶申請時有效且連續的個稅完稅證明、房管部門簽發的個人合法產權住宅房屋不動產登記證,以及相應的居民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進行申請辦理。公安機關屆時將公布具體的申報指南,以便市民查閱辦理。接下來,公安機關將以“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目標,積極與稅務、住建等部門開展數據對接,進一步簡化入戶申請材料,讓市民辦理戶政業務更加便利、快捷。
問:本次積分制入戶政策的優化調整情況,調整后對比現行模式在申辦體驗上有哪些改善?
答:一是申請更便捷。申請人可以按需隨時提出積分制入戶申請,不再受往年1個月集中申請期限影響。
二是申請更簡易。申請人根據個人積分情況,參考設置的入戶分數線,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能否成功入戶。
專家解讀
如何理解此次政策修訂?新規將對廣州人口和城市發展將帶來什么影響?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歐江波、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城市治理研究所研究員寧超喬接受了記者獨家專訪。
寧超喬專注研究人口發展和市民化。在她看來,廣州進一步放開放寬落戶政策,新規包容全面、穩定有序,體現了這座城市積極響應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擔當作為。作為房地產產業研究專家,歐江波認為新規將對廣州房地產市場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包括鞏固運行態勢、優化市場布局。
本次戶籍遷入政策修訂正當其時、非常必要
記者:起草說明稱,目前國內除個別超大城市以外,均已全面放寬放開落戶限制。如何理解廣州此次政策修訂的背景?
寧超喬:本次廣州市戶籍遷入政策修訂正當其時、非常必要,且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進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中的首要任務,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是關鍵舉措之一。
為保證城市穩定居住生活的流動人口順利融入城市,并真正實現市民化,我國按照自愿、分類、有序的原則,鼓勵“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加大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推進力度”“鼓勵各地區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實行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落戶”“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
隨著“十三五”期間,我國推進了超過1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截至目前,除極個別的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外,全國各地城市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已取消落戶限制,300萬~500萬的全面放開。實際上,很多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也已實現了全面放開。
廣州是目前國家戰略層面“極個別”“極少數”的尚未開放落戶的城市之一。但目前同樣被要求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國務院在今年7月發布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中提出,“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制定具體落戶辦法,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
近年來,廣州建立了符合超大城市特征和管理需求相適應的戶籍制度。上一版的戶籍政策的發布,到現在已經4年有余。本次戶籍制度的修訂,既是地方政府深刻領悟、積極響應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際行動,也是廣州面對新的人口形勢、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流動人口順利融入城市、創造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擔當作為。
基本實現“穩定就業居住”來穗人口入戶渠道全覆蓋
記者:此次廣州市戶籍遷入政策修訂有哪些特點?
寧超喬:第一,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市民化的戰略部署的地方實踐。戶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標,是解決城市存量的穩定就業生活的常住流動人口的市民化問題。實際上,無論是“擁有合法產權住宅房屋”“在本市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1年”,還是“最近連續36個月內在廣州實際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累計在20萬元以上”,這些條件的設定都是依據常住流動人口長期在穗穩定居住生活的證據。廣州此次政策修訂,實際上解決的是“查漏補缺”的工作,解決已實際上在廣州穩定居住生活的人民與身份相互割裂的問題的積極舉措,與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市民化思路相承一致。
第二,穩定有序。本次的修訂版,并非是對2020年出臺的《廣州市戶籍遷入管理規定》的顛覆,而是延續了之前的“分類施策,全面覆蓋”的思路,在原有的3個渠道完善調整的基礎上,在梳理“穩定居住生活”條件的基礎上,新增和補充了兩個新的渠道。近年廣州戶籍制度改革推進施策一直有序而穩定,例如入戶指標的投放,基本呈較為穩定和穩定增加的態勢。
第三,包容全面。相比于其他城市的流動人口,來穗人口具有年輕化、來源復雜、就業結構多元化等特點。因此在制定戶籍政策的時候,不能片面化地一刀切。我觀測到無論是2020年版的廣州市戶籍遷入管理規定,還是本次的修訂版,都是將分類的概念貫徹始終的,試圖讓不同類型的人群都能在政策中找到自己能夠入戶的渠道。這次補齊新增了兩個渠道,基本已經實現了對“穩定就業居住”來穗人口入戶渠道的全覆蓋。每個在穗作出貢獻的家庭,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落戶渠道。這與廣州一貫的包容性施政特點是相符的。
第四,符合廣州實際情況。本次設置“在7個行政區內”等前提條件符合廣州實際情況。一方面,國家層面“鼓勵人口集中流入城市區分中心城區和新區郊區等區域,制定差異化落戶政策”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也需綜合考量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分布,如盲目、無序地全域放開落戶,凈流地僅依靠自身財力可能難以承受開放限制后短期激增的支出壓力。因此,本次政策修訂,“差異化”入戶的思路也是比較合理的。
將促進全市房地產健康發展和區域布局優化
記者: 如何理解《規定(修訂稿)》新增的“安居樂業入戶”?
歐江波:這次安居樂業入戶的規定,包括安居和樂業兩方面,既有購房條件又有就業繳納社保的條件,不宜簡化理解成是購房入戶。
新增條款的目的應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這是人口入戶政策調整,其首要目的是優化全市人口總量和區域布局結構;另一方面,由于“擁有合法產權住宅房屋”是入戶的必要條件,客觀上將促進全市房地產健康發展和區域布局優化。
記者:在您看來,新增“安居樂業入戶”將對廣州城市發展將帶來什么影響?
歐江波:“安居樂業入戶”對廣州房地產市場發展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是有利于廣州市市場長期平穩健康發展。戶籍制度改革帶動農村轉移人口尤其是其中的常住人口本地化,有望成為廣州市中長期住房需求的重要支撐。廣州非戶籍常住人口規模大,但住房自有率水平較低,居住問題主要靠租賃市場尤其是城中村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住房購房置業率低,可能是因為收入因素的客觀制約,也有無法享受戶籍家庭同等公共服務待遇而不愿投資置業的主觀因素。如果實施有條件購房入戶政策,農村轉移人口尤其是常住人口可以本地化、戶籍化,將催生和激發一定的新增住房需求,包括吸引外地人到穗就業并購房的新增需求,以及現在租住房屋的非戶籍人口購買產權住房的購房需求。
二是有利于進一步鞏固當前房地產市場企穩向好的運行態勢。國慶以來,在各方面增量政策的疊加效應影響下,廣州市房地產市場成交回升明顯,市場成交維持在較高水平。如果實施有條件購房入戶政策,對持續穩定一手和二手住房市場,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三是有利于推動優化廣州房地產市場布局。近年來,廣州房地產市場供應和成交中,外圍區占比超過中心區。今年前10個月,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7個區一手住房供應占全市總供應量的七成,成交則占全市近八成。在這些區實施有條件購房入戶,能夠推動人口和住房供應布局相適應,更好構建“人房地錢”聯動機制。
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記者:有調查發現,城市戶口的最重要價值體現在子女教育方面。戶籍制度關系到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和資源分配。您對新規實施后城市人口發展與公共服務保障兩者平衡有什么建議?
寧超喬:入戶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市民化的兩條路徑。除了入戶之外,近年來廣州市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推動積分制的方式推動來穗人口享受入學、入住等公共服務,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不是入戶,最終還是要尊重流動人口自己的意愿。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如果想入戶的,在本次修訂的政策中,都能找到自己的通道。如果不想入戶,只要在此穩定居住生活、創業納稅,為城市作出貢獻的人民,都應該享有得到公共服務保障的權利。
但我們也要看到,廣州市的流動人口在一線城市中,是占比較高的,在承擔了巨大的市民化責任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市民化壓力。由于地方財政稅收制度歷史沿革,廣州市在地方留成、人均財政公共預算方面,遠低于其他市民化任務相等的其他一線城市。
因此,我們呼吁:戶籍管理制度是自上世紀50年代末一直延續至今所形成的全國頂層制度,涉及人口數量巨大、利益關系錯綜復雜,中央、省應該盡快構建合理有效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和資源流轉機制,妥善安排財政、土地和編制等資源,向市民化任務較重的城市傾斜。當然,地方也需要全面統籌,妥善安排財政、土地和編制等資源,有序調整、統籌推進土地、財政、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配套政策,確保戶籍制度改革和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兩條腿”同時走路,相關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