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依水而生、依水而興,珠江沿岸地區是廣州城市發展的重要紐帶,也是展現城市風貌和品質的重要載體。琶洲眼片區處于珠江中十公里(廣州大橋—琶洲島東)的核心位置,如何與周邊區域協調,打造珠江岸邊獨特的城市形象?記者從規劃部門獲悉,該片區以“空間—感知”兩大維度構建城市設計策略,將自然天賦引入城市空間,形成獨具特色、形似“眼”的城市形態肌理,打造珠江沿岸極具辨識度的地標建筑群。
打造獨具辨識度城市形象
琶洲眼片區范圍北至珠江前航道,東至廣州環城高速,西至新滘東路(規劃路),南至新港東路,西南側緊鄰地鐵4號、8號線萬勝圍站。
琶洲眼城市設計方案延續2011年琶洲—員村地區控規的景觀視廊結構,加強保留古港歷史視廊元素。以地標雙塔回應和強化琶洲塔—漁人碼頭的歷史人文景觀視廊,挖掘地區歷史文化內涵,凸顯和傳承“海上絲綢之路”“一口通商”的對外貿易歷史記憶,引入“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中心永久會址,進一步強化地區作為廣州對外窗口的歷史特性,挖掘地區文化內涵,營造具有文化認同感的空間場所。
在空間形態上,該處作為珠江入海口的重要區位,為回應珠江轉彎位“凸岸”的獨特地理區位,將自然天賦引入城市空間,形成獨具特色、形似“眼”的城市形態肌理,打造珠江沿岸極具辨識度的地標建筑群,提升和強化地區城市形象。
打造安全韌性城市濱水堤岸
為避免常規“濱水綠地—車行道—開發建設用地”的規劃方式帶來的濱水空間割裂,導致使用不便、缺乏人氣的問題,本方案通過將車行道環島路往腹地內收,騰出規模更充足的濱水文化公園,置入商業、文化建筑空間,使休閑娛樂、文化展覽等多種活動在水邊彼此交織,豐富濱水空間體驗,通過濱水綠地兩側市政道路后移,地塊與綠地直接相連,濱水綠地、廣場與建筑前區一體化設計,加強濱水空間與腹地聯系,形成步行環境友好、安全、可達的濱水空間,提升濱水空間整體性、開放性和多樣性。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影響,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方案加強氣候適應性設計,利用地形設計抬高岸線邊界,增強堤岸抵御風險的能力,建設滿足水利、防洪、行洪和通航要求的安全堤岸。利用生物和植物凈化水質,結合各類下沉廣場、花園、綠地、水池等設置多級海綿設施,合理組織雨水徑流、匯水路徑,與城市市政管廊進行銜接,對雨水進行收集和回收利用,打造安全、韌性的城市濱水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