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服務 > 最新服務 > 教育服務

今年廣州計劃新增公辦基礎教育學位7萬個

  • 聽全文
  • 2024-09-09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家門口好學校”又上新啦

  高質量建設新學校、持續提高辦學條件,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緩解“擇校熱”問題的有效途徑。今年,廣州校園持續“上新”,除了迎來新開辦的25所公辦中小學(校區),還有不少學校完成改造,以嶄新面貌迎接學生。

  其中,“高大上”“向未來”“小而美”“煥新顏”成了關鍵詞,從全國首個“陽光學校”落成,到玉巖中學改造項目高度適配學生的校園生活節奏,再到寶玉直實驗第二小學打造“小而美”校園特色,一批學校因地制宜、創新設計,發揮空間資源、片區教育品牌優勢,落實“以生為本”。面對學位需求變化,廣州今年計劃累計新增公辦基礎教育學位7萬個,通過有序擴大公辦學位規模、優化學位布局、提升辦學質量等方式,推動學校向優發展,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

931359da47af6db47a0b.jpeg

每年秋季學期,廣州校園連續“上新”。

a53f1094ae26a7570f90.jpeg

在新校園里,孩子們在開闊空間奔跑跳躍。

  優配置

  高標準建設九年制學校 大力推進高中學位建設

  隨著城市更新、人口流入、多孩生育,學位緊缺一直是廣州面臨的教育難題,也是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針對人口結構和社會變化對教育資源布局配置調整的緊迫要求,廣州如何解題?市教育局介紹,廣州通過新建、改擴建、挖潛擴容等方式,提前謀篇布局,有序擴大新增公辦基礎教育學位規模。2021年至2023年,廣州全市累計新增公辦基礎教育學位31.92萬個,包括新建、改擴建27.15萬個。從學段劃分來看,其中小學16.55萬個、初中7.43萬個。2024年,廣州市計劃新增公辦基礎教育學位7萬個。從增加的學位構成來看,義務教育的學位占比最大。

  在加大學位供給保障力度方面,廣州市多部門協同做好教育設施的規劃、配建、移交管理等工作,確保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按規定驗收并交付使用。

  與此同時,面對小學入學高峰逐漸向初高中傳導的現實變化,市教育局介紹,近年來全市在建設中小學時,優先高標準建設九年制學校,未來在初中入學高峰期,可綜合將一部分小學學位調整為初中學位使用;同時將大力推進高中學位建設,出臺普通高中學位攻堅實施計劃,謀劃54個建設項目。今年廣州全市下達普通高中招生計劃80416個,較去年增加超1萬個,增幅達14.3%。

  同時,廣州不斷完善民辦普高辦學標準,引導舉辦者高標準開辦學校,鼓勵民辦高中走出特色化、個性化、品質化發展道路,為普高學位提供補充。近三年,廣州新增民辦普高12所,其中8所為獨立高中,4所為原有民辦學校新增高中辦學層次。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起廣州全市小學迎來入學高峰。廣州市教育局表示,預計小學總體在校生高峰將出現于2026年,且在2028年后才有明顯下降。隨后,2029年將迎來初中入學高峰期,預計屆時初一人數將達24萬人,未來入學人數放緩后,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高峰平臺期,即在校生總量依然龐大。待在校生總數降低之后,廣州將以此為契機,提高學校建設標準,提高生均資源水平,逐步恢復正常辦學條件,推進個性化教育,聚焦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向未來

  突破傳統樣態 “陽光學校”落成

  “我們的教室像一棟別墅,還有私家花園!”在位于黃埔區永和街道禾豐片區的廣州開元學校西校區,剛上一年級的“元寶寶”們非常自豪。原來,這里的教室面積是傳統教室的2倍以上,內外融通、自然采光均勻,有連廊、大陽臺、大窗戶、弧形吊頂及透光玻璃磚,顯得特別“高大上”。

  廣州開元學校西校區是廣州二中教育集團受黃埔區人民政府委托管理的一所公辦學校,總投入3.8億元。學校一期的啟用大大補充了片區的小學學位,全國首個“陽光學校”的概念更引發熱議。

  “孩子們不只是獲取知識,身心健康更加重要。”項目主設計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主任劉宇波教授聯合相關團隊多次赴歐美學校交流,結合項目北側的黃旗山特點,創造性地打造出動靜結合、內外融通的“陽光教室”,每間教室都擁有一大片采光玻璃,學生在教室也可以充分地享受到陽光。這樣的設計既低碳環保,又可保護學生視力,給學生帶來“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的體驗。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學校副校長黃曉雪認為,傳統的學校環境相對封閉,尤其是在課間10分鐘里,受限于時間和場地,學生難以有過多活動。要培養面向未來的人,“陽光學校”的新嘗試堪稱“順其自然”。

  黃曉雪介紹,由于學校每一層教室都直通運動場,孩子們被鼓勵在開闊空間中奔跑跳躍,每天一節體育課加上半小時的大課間,學生在校運動時長可達70分鐘。同時,學校走廊安排了積木、投壺等益智游戲設備,讓孩子可動可靜,自由選擇。

  作為教育資源的核心,該校區的師資力量主要源自“二中系”。黃埔區教育局新選調了兩位經驗豐富的小學校長,再從東校區六年級畢業班老師、今年新招聘編制老師中挑選精兵強將。如此一來,一群期待改變教育現狀的人組成了一年級“強師”團隊。他們利用“雙教室”的空間優勢,實施“5+2+2”課程(5天的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2天的周末活動,2個假期的研學),不將學習局限于教室、學校內,轉而以“全方位、全過程”的方式促進孩子成長。

  環境對人的熏陶和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開學第一周,孩子們完全沒有出現不適應的情況,他們會由衷表達對學校的喜愛,到了校門口也主動向老師鞠躬、問好。之前還在觀望的家長們,看到孩子的變化后,也逐漸表現出肯定的態度。校方預計,72個班的設計規模具有前瞻性,能有效滿足周邊入學需求。

  基于近年來的新改擴建學校項目,廣州正展開更多“未來學校”的新探索,讓校園空間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培養面向未來的人。

  例如,今年新開辦的廣州市第六中學(花都校區)結合區域傳統村落特色,將“樹滋莊古建筑群”改造為學校“六藝書院”功能區,在保護原有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實現對歷史建筑的開發和利用,也使得六中花都校區將厚重歷史與未來理念相融合。位于六中花都校區旁,另一所新開辦的花都區空港學校同樣擁有厚重歷史文化底蘊。該校校內有興建于1925年的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思明西校。經過修繕與活化利用,思明西校也將在后續的辦學中發揮重要育人功能。

0b704b8810b5e1fdd385.jpeg

花都區空港學校

7f347c5715ae8d9b25ff.jpeg

廣州市第六中學花都校區的實驗室和校園。

1c0a2e64835083986f48.jpeg

廣州市第六中學花都校區的實驗室和校園。

  小而美

  依托空間適性教育 集團化助推“小而精”

  為滿足群眾對優質公辦學位的需求,廣州每年在秋季學期接連“上新”。在海珠等中心城區,空間面積有限,新學校往往需因地制宜,在有限空間內打造“以生為本”的教育環境。

  今年9月,坐落于珠江邊的海珠區寶玉直實驗第二小學(以下簡稱“寶實二小”)迎來一年級3個班的“創校寶寶”。該校辦學規模為18個教學班,是為緩解周邊適齡兒童入學壓力而建。走進寶實二小,整個校園綠意蔥蘢,多棵大榕樹矗立于校園中心區域,“新校古樹”成為一道獨特風景。此外學校內還生長著60多種植物,包括睡蓮、紫薇、鵝掌藤、腎蕨等。

  此外,校內的空間設計也體現了學校以生為本、適性而育的理念。各班老師特意在課室內打造了“幼小銜接區”——設置“動”“靜”兩類活動空間,例如課室后方設置有積木游戲區、繪畫區、拼音識字區等,前方講臺旁則安置了一方圖書角和軟沙發。教室設計之變背后,是教育觀的轉變,力求讓各個角落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玩中學”“學中玩”的場所。

  近年來廣州新開辦學校接二連三落成,如寶實二小般,在中心城區新開辦學校面臨諸多挑戰,但各校通過精心設計和創新理念,努力在“小而精”“小而美”的校園內提供優質教育。破解空間限制的同時,新學校亦修煉內功,以優質師資、特色課程真正達到“小而美”。寶實二小師資團隊現有10位教師,本科學歷及以上占100%,其中研究生學歷占50%。開辦后,寶實二小成為海珠區寶玉直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成員校之一,管理團隊來自寶玉直實驗小學。

  近年來,“集團化辦學”成了發揮名校、強校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帶動新學校發展的一劑良方。據介紹,從2021年起,廣州市基礎教育集團化建設從資源共享、擴大覆蓋面的“1.0版本”,升級到規范發展、提質培優的“2.0版本”,再邁入合作共贏、高質量發展的“3.0版本”。

  截至目前,全市基礎教育集團177個,覆蓋學校1019所,覆蓋基礎教育學段學生約102.63萬人,實現市屬基礎教育集團、省級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培育對象11個區全覆蓋。越秀、荔灣、天河、白云、黃埔、南沙6個區已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公辦的農村學校、新建學校、薄弱學校集團化全覆蓋,其他5個區今年內也將100%全覆蓋。

  接下來,廣州將推動各區在區域開發、城市更新改造的用地規劃階段,就做好新建學校的集團化辦學布局,探索通過集團化辦學,在教育教學管理、辦學條件提升等方面提高中小學辦學水平,以“名校帶新校”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效應,以提供更優質學位。

  煥新顏

  改造校園“以生為本” 古韻今風注入活力

  創辦于2006年的廣州市玉巖中學,在近年來的發展中已躍升為廣州區屬龍頭名校。其名“玉巖”來源于有著800多年歷史的玉巖書院,旨在秉承百年書院文化底蘊。

  走進玉巖中學,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整體呈現徽派建筑風格的教學樓和宿舍樓,白墻黛瓦,藍色萬字紋裝飾,在蔥郁樹木的映襯下,兼具活潑和雅致的風格。這幢透露江南氣質的嶄新宿舍大樓,源于玉巖中學2022年啟動的整體改造建設項目。

  “雖然學校原本的設計為可容納3000多名學生,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還是有許多實際困難,主要的短板在于宿舍。因此,學校決定對學生生活區域進行改造,一半資金是用于宿舍改造。”玉巖中學校長室成員陳武龍介紹,2022年7月,玉巖中學整體改造建設項目啟動,重點改造區域為學生宿舍區域。經過一年半的努力,在保障正常教育教學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改造項目順利完成。

  陳武龍介紹,改造后的學校,可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生活學習環境,且高度適配學生的校園生活節奏。例如,男女生宿舍區各設置了一間可容納200余人的自習室,學有余力的同學們可自行在自習室中早讀晚修;擴大洗漱區域后,學生的洗漱效率提高一倍,學校改造了宿舍熱水系統,可做到在規定時間內,熱水即開即熱;宿舍區域還設置了洗衣機、電吹風等,方便同學們的日常生活。

  改造項目突破了學校的發展痛點,亦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我們都非常感謝這批高一、高二的同學們,從2022年9月到2023年7月,他們在臨時宿舍住了將近一年之久。同時,老師們也將值班宿位全部拿了出來,使宿舍得以騰挪位置、分批改造。全校師生同心協力,才得以克服難題、共渡難關。”陳武龍說。

  校園環境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市教育局表示,根據摸查數據,廣州將于2029年迎來初中入學高峰期,廣州市玉巖中學等多校依托校園空間改造提升項目,提高辦學水平,提升教育設施的承載力,旨在為更多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專家談:

  創設讓學生身心舒展的學校

  在新改擴建學校的浪潮中,從建筑設計角度,如何讓校園充分體現未來教育理念,助推學校立足學生未來、探索“教育烏托邦”新樣態?對此,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部長王紅教授認為,應充分考慮青少年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創建“兒童友好型”校園。

  要做到這一點,王紅認為,校園的空間要盡可能大,尤其是校園的戶外活動空間,比如走廊、操場等都要盡可能寬敞。“自由活動空間大,才不會讓孩子覺得拘束、壓抑。”王紅希望,隨著人口形勢變化,在新建、改建學校時,能讓每一位學生享受到更多空間。

  除了空間要大,王紅還認為,在校園建設過程中,還應充分考慮地域、氣候等特點。比如在多雨的地方建設一些連廊遮雨,讓學生出行風雨無阻。同時,應讓教室的自然采光更充分,讓學生多沐浴陽光。“沐浴陽光既有助于促進鈣的吸收,讓學生身體健康發育,也能夠讓學生心靈更加舒展。”

  此外,王紅認為,一所好學校,還應該做到環境育人,在審美上給人愉悅的感受。“不論是建筑設計、空間布局,還是色彩搭配、室內布置,如果能讓學生身心舒展,進而愿意待在校園里,這就是一所好學校。”她說,以往布置課室,往往比較生硬、刻板。在王紅看來,校園里的一棵樹、一面墻、一棵草,其實都能“說話”。“如何布置課室,營造一種既緊張活潑又愉悅松弛的氛圍,讓學生更好成長,值得思考。”她建議,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創設出孩子眼中的好學校。

  此外,王紅還特別強調校園體育場館、美育場館的重要性。“這些場館不僅能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也可以讓學生通過體育鍛煉等活動釋放壓力,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