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辦〔2003〕68號
轉發市計委關于我市實施十項民心工程
工作進展情況報告的通知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市計委《關于我市實施“十項民心工程”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業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抓緊推進與落實好。
二○○三年十二月二日
關于我市實施《十項民心工程》
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
市人民政府:
按照10月20日市政府常務會議的要求,現將我市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的工作進展情況及有關部門分工安排報告如下:
一、全民安居工程(許瑞生副市長分管,市建委、國土房管局負責)
(一)搞好危房改造。
根據市政府《印發廣州市改造危房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穗府〔2003〕50號)精神,市政府與各區政府簽訂了《廣州市改造危房工程項目任務書》,由市國土房管局牽頭組織協調,區負責具體實施,市、區兩級政府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對2002年底在冊的188萬平方米危房(相對集中分布的有21萬平方米,分散分布的有167萬平方米)實行改造。
為加快推進此項工作,各區都成立了區危改造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危房改造,對區屬私房危房進行普查,登記造冊。各區房管部門一直堅持對轄區內的公房進行管理,對一部分在冊的私房進行定期的房屋安全檢查,發現危房時,及時發出《危險房屋通知書》。對私房危房住戶,利用目前市危房改所、市土地開發中心提供的房源進行安置,并按照房屋拆遷管理的有關規定盡可能實施異地房屋補償。
(二)妥善解決城鎮特困戶住房問題。
市政府從1986年起就實施解困、安居、經濟適用住房工程,對不同收入家庭實行不同的住房供應政策,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1實施經濟適用住房工程,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從1986年至今,全市共籌集約36萬個住宅單元,其中市住建辦興建的五大小區累計售房(含解困戶、安居戶和經濟適用住房)約2萬套(約123萬平方米),有效緩解了我市住房短缺時期群眾的住房困難。目前,我市人均居住面積5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難問題已基本解決,現正著手解決7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問題。
2建立廉租制度,解決“雙特困戶”的住房困難問題。1998年以來,共推出6期廉租房,解決了792戶“雙特困戶”的住房困難問題,今年內將全部解決登記在冊的2079戶“雙特困戶”居住問題。
3金沙洲住宅區建設。金沙洲經過多年建設,已建成了金沙洲大橋、A1路、二號立交等交通主干道,交通以及市政配套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初步具備了大規模開發建設條件;金滿花園和城西花園等房地產項目也已竣工。根據開發建設的實際需要,市政府已對金沙洲控規進行了修編,進一步加大對金沙洲地塊的開發,將金沙洲定位調整為廣佛都市圈中心的居住新城。
二、擴大與促進就業工程(蘇澤群副市長分管)
(一)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市勞動社保局、市計委負責)。
一是加快經濟增長,為安排勞動就業提供新增崗位;二是大力推動社區就業服務。一方面,鼓勵失業人員從事社區服務業,并從資助政策上擴大了資助范圍和力度。另一方面,加強組織發動和指導,推動就業服務向社區延伸。在街道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組織開展社區就業服務管理工作,幫助轄區內失業人員從事社區服務。今年1-9月,全市開發社區服務崗位5萬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發布空缺崗位信息246萬個次。全市從業人數比去年末增加了65萬人。
(二)全面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市勞動社保局負責)。
根據國家和省制定的促進就業政策,結合我市實際,本著加大資助力度,重點對國企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群體傾斜的原則,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現行的“一三一”、崗位空缺信息、招用下崗失業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創業上崗扶持、社區就業等10項促進就業資助政策,增加服務型企業吸納國企下崗失業人員的資助項目,并抓緊出臺《廣州市下崗失業人員創業上崗小額貸款管理辦法》。
(三)進一步加大了再就業專項資金的投入(市勞動社保局、市財政局負責)。
根據我市促進就業工作的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了經費投入,為促進就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撐。今年市級財政加大再就業專項資金預算,達114億元,比去年新增了5300萬元,各區也分別投入100—1000萬元,全市再就業專項資金共達167億元。
(四)強化再就業技能培訓(市勞動社保局負責)。
一是堅持以技校教育為龍頭,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定向培訓”和“定單式”培訓,建立起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培訓促就業的長效機制。全市現已設置市、區兩級公益性再就業培訓機構14個,社會力量辦的職業培訓機構168家,形成了就業培訓的社會網絡。二是提升技工教育整體規模,進一步實施“二八一”工程,在現有6所國家級重點技校、3所省級重點技校、5所省一類技校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更多的示范性技工學校。三是進一步實施《廣州市實施高級藍領培訓工程試行辦法》,提高我市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模。四是認真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吸引更多、更優質的社會力量投入到廣州市職業技能培訓事業中。
(五)加快就業和勞動保障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市勞動社保局負責)。
按照“五統一”(統一名稱、統一標志、統一服務理念、統一服務職能、統一工作規范)和“六到位”(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工作)要求,加快建設街(鎮)勞動保障服務平臺。至今年9月,市屬11個行政區已有119條街(鎮)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并開展工作,占總數的79%;增城、從化兩個縣級市共有7個鎮建立了鎮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并開展工作,占總數的23%。
(六)開展幫扶欠發達地區勞務輸出工作(市勞動社保局負責)。
我市通過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務有序輸出及開通“遠程見工”系統,加大勞務扶貧工作力度。今年1-9月,共接收安置梅州、清遠、百色等對口扶貧地區貧困勞動力463萬人,力爭在貧困地區實現每幫助1人就業就能使1戶脫貧的目標。
(七)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市計委、人事局負責)。
1做好調查研究,掌握高校畢業生資源和人才需求信息。2003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達112萬人,增幅為258%;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165萬人(本科以上畢業生和專科畢業生各占50%左右),增幅超過30%。需求方面,市屬單位需要高校畢業生約194萬人,比2002年增長141%,其中本科以上畢業生的需求占897%,預計到廣州市就業的非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將達12萬人。與此同時,由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國有企業改革的繼續深入,以及事業單位的機構改革,有些行業、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相對下降。
2加強就業指導,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一條龍”服務平臺。一是完善了廣州市大學生就業信息網,建立了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數據庫和用人單位需求信息庫,實現網上信息資源共享,為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搭建信息平臺。二是召開了2003年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為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搭建“雙選”平臺。三是為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提供“九大免費”服務項目:免費代辦錄用備案和就業登記手續;免費推薦就業;免費登錄上網;免費參加專場供需見面會;免費提供人才租賃職位;免費檔案保管;免費轉遞檔案;免費協助辦理專生本、考研、出國留學、未婚證明、職稱辦理、公務員報考手續;免費提供能力測評服務。
3加強政策調整,建立“三個制度一個市場”。一是建立廣州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分管副市長召集,市人事、計劃、勞動社保、教育、公安、財政、物價、工商、稅務、民政等部門負責人參加,負責研制全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大政策和指導全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二是建立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登記和就業援助制度。三是籌建廣州大學生就業市場。該市場的定位是專業化的人才市場,直接為高校畢業生特別是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等提供“一條龍”配套服務。
(八)存在的問題。
1就業形式依然比較嚴峻。我市城鎮登記失業率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年末結轉的失業人數未能相對減少,年均仍維持在9萬多人的規模,而且沉淀下來的失業人員大多為就業困難群體。隨著我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城中村”改制等,解決失業問題的壓力仍然很大。
2就業服務體系尚需健全。我市的街(鎮)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建設,雖然起步較早,也有為數不少的街(鎮)已經建立。但由于受到機構編制的制約,其編制、人員、經費等需進一步落實。
三、農民減負增收工程(蘇澤群副市長分管)
(一)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市農業局、市財政局負責)。
我市通過將原來“三統四籌”和征收農業特產稅等改為只征收農業稅和農業附加稅,不再征收農業特產稅和其他費用;重新核定農業稅計稅土地和產量;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等措施,取得了農村稅費改革的階段性成果。經過四個月的努力,完成了試點工作。改革試點結束后,全市農民總體減負73%,農村稅費總額從稅改前的27821萬元下降到7591萬元,農民人均負擔從108元下降到29元。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頒發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粵發〔2003〕10號,我市按照省的有關文件精神,及時調整并實施農村稅費改革方案。在去年試點成果的基礎上,農民總體減負幅度達到80%,農村稅費總額下降到5699萬元,農民人均負擔下降到22元。通過這兩個階段的改革,大幅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并從根本上遏制了對農民的各種亂收費,規范和穩定了農村稅費制度。
(二)支持農村新型專業協會、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市農業局負責)。
目前,我市已成立了廣州嶺南水果協會,現正積極籌備廣州水產協會,并計劃爭取用1—2年的時間,通過組建或改組,形成花卉、蔬菜、水果、畜牧、水產、奶業、飼料等七大市級行業協會。并大力扶持區(縣級市)、鎮、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如番禺區的香蕉協會、增城市的畜牧、水產協會和增城市小樓鎮的冬瓜協會等。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新模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一步發展,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三)存在問題:
1在農民減負方面。
①部分地區、職能部門職責落實不夠,存在未按規定購領、使用財政部門統一印(監)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收據、涉農收費公示欄沒有按要求設立、收費項目公示內容沒有及時更新、收費公示制不夠規范等現象。
②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鎮統籌、村提留,取消了農業稅附加,加上農村“一事一議”籌資上限控制,農村的公共事業項目由于受困于鎮、村資金短缺,難以開展實施,部分農村特別是一些純農業的困難村,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經費得不到保障。
2在農民增收方面。
目前,我市農業勞動生產率、生產效益和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率都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僅僅靠發展農業生產來提高農民收益是有限的。農村富于勞動力轉移成了農民增收、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加快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各級政府需要在這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四、教育扶貧工程(李卓彬副市長分管,市教育局負責)
(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扶貧制度。
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植力度,促進全地區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市政府從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更多地關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教育發展,加大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扶持力度,除了在資金上以“輸血”模式予以支持外,還同步施以“造血”模式的支持,加強校長、教師隊伍建設,發揮教育強區和師范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改革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和辦學模式,堅持從當地實際出發,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分步推進,給予有效的支持。同時,鼓勵城區、特別是老城區與農村地區教育部門之間、學校之間結對幫扶,鼓勵離退休干部、教師組成講師團,幫助、帶動農村地區學校管理、教師業務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加大對高校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
1998年開始,市教育基金會設立“扶困助學”專項資金,不僅對貧困家庭患危重病的學生給予經濟援助,還對持有市民政局頒發的《廣州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或《廣州市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以及市總工會頒發的《特困職工證》家庭的在讀中小學(含中專、技校、職業高中)學生統一發放課本費定額補助金。至2002年,僅市教育基金會發放的扶困助學資金就達2160萬元,受惠的困難家庭學生達67138人,其中,2002年資助金額為363萬元,資助人數為10416人。學校則按“一費制”標準,減免這些學生的書(學)、雜費,其中,九年義務教育學生酌情減免學雜費。
五、濟困助殘工程(蘇澤群副市長分管,市勞動社保局、民政局負責)
(一)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至2002年底,我市城鄉居民累計有223萬人得到救助,共發放低保金23億元。目前,我市城鎮居民已實現了“應保盡保”,在鞏固城鎮居民應保盡保的基礎上,對城鎮低保工作重點將放在抓好城鎮低保的規范管理,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低保配套政策上。
(二)推進城鄉社會福利建設。
1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工作。目前,我市已實現職工下崗與失業基本并軌。全市現有3855名企業下崗人員的基本生活費、月均6萬元的失業保險金和47萬名離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均按時足額發放,沒有出現“死角”。同時,為解決下崗職工勞動關系問題,市政府已籌集3000萬元資金,用作資助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
2著力構建“五道防線”,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目前已建立起具有廣州特色的基本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等五險齊全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及由企業在崗職工的最低工資、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費、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金、退休人員的最低養老金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相互銜接的五道保障線,立體式、全方位地保障了廣州市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此一做法走在全國前列。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
制定了廣州市“城中村”改制農轉居人員社會養老保險試行方案,為“農轉居”人員老有所養提供保障。根據省《失業保險條例》,我市正在擬訂貫徹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政策。
(四)存在問題。
農村低保數量大,當地財政資金不足,不少貧困落后地區的村、鎮由于負擔不起按比例分擔的低保資金,沒有將困難群眾列入低保范圍,造成困難群眾生活沒有得到基本的保障,無法盡快實現農村低保“應保盡保”。
六、外來員工合法權益保護工程(蘇澤群副市長分管,市勞動社保局負責)
(一)保護外來工合法權益。
1加大力度規范對外來員工的管理。對外來員工采用就業登記制度,全程跟蹤外來員工的流動情況,使各項服務保障措施落到實處。草擬了《廣州市流動人員勞動就業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出臺后將在制度上全面保護入穗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2建立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定期召開會議,對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確定加班工資計發基數等勞動關系的突出問題進行經常性溝通和協商。簡化勞動合同參考文本,加大查處執法力度,促使非公有制企業提高勞動合同簽定率。
3規范不定時及綜合工時工作制的審批制度。對違反工時制度的企業,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根據國家、省的工傷保險條例,抓緊修訂我市工傷保險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工傷投訴處理辦法,對沒有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的單位加大監察力度,按條例規定強制單位支付工傷待遇;對受傷后的外來工要求認定工傷的,加強與建委、公安安監等部門的橫向聯系,盡快調查取證,切實做好工傷認定和解決工傷賠償問題,維護外來工的合法權益。
4規范職業中介機構管理,嚴厲懲治非法中介。成立廣州市職業中介服務協會,通過規范制度管理,加大查處力度從源頭上杜絕非法中介的滋生,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
5進一步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集中力量處理勞動爭議案件。通過建立市、區、街、社區居委“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監督”的勞動保障監察組織網絡,以及兩級勞動仲裁機構,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全面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今年1-9月,全市勞動仲裁部門共處理勞動爭議案件9696件,案件涉及經濟標的22611萬元,與去年基本持平。
(二)做好外來員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
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加強了對外來工開展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安全生產、勞動關系、公民道德等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外來工的素質和維權意識。
七、全民安康工程
(一)加快實施農村“五通”(蘇澤群副市長分管,市計委、農業局負責)。
1成立了農村“五通”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計委、市建委、市交委、市農業局、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出版和廣電局、市規劃局、市愛衛辦、廣州市電信分公司及有關區、縣級市政府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負責全面推進該項工作。
2通電情況。各有關區(縣級市)政府和市的有關部門積極行動,按計劃大力推進工作進程,行政村的通電工作已全面完成。
3通水情況。各區(縣級市)政府做到加強通水的領導工作,并成立了行政村“通水”工作機構。到9月底全市未通水的374條行政村中,已完成通水任務63條,占169%,正在動工建設的有192條,占513%,即將動工的103條,占275%,正在設計的有16條,占43%。
4通電話情況。我市未通電話的行政村只有從化市的12條行政村,今年為解決這12條村的通電話問題,市電信局在從化市投入近600萬元建設資金,增加了一批交換設備、傳輸動力設備、配套設備間和電纜,目前已完成了6條村的通電話工程,占50%,其他6條村將在12月份按時完成任務。
5通水泥路情況。我市未通水泥路的行政村,經核實只有增城市的 393公里,目前已完成近287公里,占73%,其余的路基工程已全部完成,預計12月份可全面完工。
6通有線電視情況。我市未通有線電視的行政村有239條,主要分布在花都區、從化市和增城市。目前各區(縣級市)的進度是:白云區3條未通有線電視行政村已全部完成;花都區33條未通有線電視行政村已完成6條;從化市有31條未通有線電視的行政村,現已完成12條村;增城市有172條未通有線電視的行政村,現已完成15個鎮(街)的管理交接工作,并經專家論證完成了村村通有線電視工程技術方案,土建工程、器材采購等也已完成招標工作。
(二)農村衛生醫療站建設(李卓彬副市長分管,市農業局、衛生局負責)。
市農業局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村衛生醫療站房屋建設或改造,安排了100萬元用于購置醫療設備,進一步完善農村醫療網絡。按照國家和省提出的有關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的要求,設置村衛生站,做到農民的常見病、多發病在村范圍內醫治,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并讓村醫站承擔起農村醫療保健職能。
(三)認真落實食品藥品生產、質量衛生安全責任制(王曉玲副市長分管,市工商局、藥監局、衛生局負責)。
一是建立市場商品準入、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督抽查等制度,加大從源頭上治理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的力度,進一步規范市場交易行為,實現市場商品監管關口前移。二是推行不合格商品退出制,對在商品質量監督檢查和抽查中發現有嚴重質量問題的商品,除對經營者依法處罰外,還責令其對同一批次商品限期撤下貨架,退出市場。三是建立商品進出貨索證索票制度、明碼標價制度、經營主體退場制度和市場信用公示制度。四是嚴厲查處食品藥品廣告的虛假宣傳、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不規范使用標識等違法違章行為。
(四)繼續改造農村薄弱衛生院,加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李卓彬副市長分管,市衛生局負責)。
廣州市目前有189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其中42個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7個是社區衛生服務站。從現在起到2005年,計劃再新建7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一批社區衛生服務站,實現每個街道都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使廣州基本形成配套政策落實、服務網絡健全、人力配置合理、服務功能完善、監督管理規范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五)積極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李卓彬副市長分管,市衛生局負責)。
全市73個鎮有60%的鎮開辦了合作醫療,有3579%的村辦起了農村合作醫療,有2961%的農民參加了集體興辦的合作醫療,不同地區由于經濟條件的不同,合作醫療開展范圍及覆蓋程度也有所不同。
(六)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李卓彬副市長分管,市衛生局負責)。
1制定《廣州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2003—2004年廣州市衛生系統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
2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預警與應急反應信息系統。
3建立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救治隊伍。
4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5完善傳染病醫療救治體系。市政府計劃用3年時間建成新的市傳染病醫院,設置床位800張。
(七)繼續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蘇澤群副市長分管,市勞動社保局負責)。
逐步建立本市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靈活就業人員、失業人員和外來從業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辦法;結合我市實際,制發了國有困難企業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辦法,逐步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及社會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問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比去年末增加了324萬人,力爭到年底達150萬人。
(八)存在的問題。
1把社區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的補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是我國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主要政策之一。經專家預算,廣州市完成社區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所需補助經費為每人20元(按服務人口計)。最近,經市政府同意,市衛生局和市財政局已聯合發文要求各區、縣級市按每人10元安排本地區的社區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經費,并要求各區、縣級市政府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補助標準,但尚未得到完全落實,需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
2目前,除廣州市設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外,區(縣級市)主管農村合作醫療的專門機構、專門人員,尚經繼續落實。
八、治污保潔工程
(一)碧水工程的情況(許瑞生副市長分管,市建委、市政園林局負責)。
目前廣州市老八區污水處理能力為58萬噸/日(包括大坦沙污水處理系統一、二期工程的33萬噸/日,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的3萬噸/日,獵德污水處理系統首期工程22萬噸/日)。在建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4萬噸/日(即獵德污水處理系統二期工程22萬噸/日,西朗污水處理系統20萬噸/日,瀝滘污水處理系統首期工程20萬噸/日,大坦沙污水處理系統三期工程22萬噸/日)。四大污水處理系統已于去年底和今年初陸續開工建設,目前進展順利,珠江水質正在發生變化。按計劃年底可以完成截污工程,明年開始運轉。
另外還有四大污水處理工程正在進行前期工作,包括大沙地污水處理系統工程、獵德污水處理系統三期工程、四大污水分區管網改造工程、白云區北部污水處理系統工程等,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0萬噸。預計將于今年底和明年陸續開工建設,2005年底或2006年初建成。
綜合整治市內河涌。對司馬涌、石井河等33條主要河涌和荔灣湖、流花湖等4個人工湖分批、分階段進行綜合整治,截污、整治堤岸、綠化美化。2003年,完成石井河、衛生河等河涌的截污和堤岸整治;2004年,完成荔灣湖、流花湖、東山湖和麓湖等人工湖的截污和堤岸整治;2005年,基本完成33條重點河涌的截污和整治。2006年基本完成市區主要河涌的截污和堤岸整治工作。
(二)藍天工程的情況(許瑞生副市長分管,市環保局負責)。
1整治餐飲業油煙污染問題。去年,我市已在荔灣區開展了油煙治理工作的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力度還不夠,必須按照環保管理規定加大執法力度。所有產生油煙污染的餐飲業,均應安裝符合國家要求的油煙凈化設施,并保持其正常運行,達標排放。對新建、改建或擴建的飲食服務單位的油煙治理設施,要求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環保局已從7月21日開始,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全面摸查全市的情況,制定解決飲食業油煙擾民的實施工作計劃,并在摸查中對群眾反映強烈、污染嚴重的單位進行重點整治。近日對前期三個月整治的情況進行總結,已經制訂下一步工作計劃,從管理規定、技術手段、聯合執法等方面進一步推進此項工作。
2全面提高機動車污染整治水平。我市機動車擁有量增長速度很快,2002年已達到了160萬輛左右。我市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積極采取了防治并舉的措施,加強了機動車道路執法檢查和公交站場的抽檢工作,加強了機動車年度審驗和新車排氣檢測的監督管理,理順機動車排氣檢測委托等工作。2003年底以前,完成制定公交、出租、營運車輛環保準入管理辦法,促進企業使用高性能、大馬力、低排放機動車。要求企業新購置的車輛應選用國產達到“歐洲Ⅱ”后“歐洲Ⅲ”排放標準的車型,推廣使用含硫低于005%的低硫柴油。2004年9月1日起,對未列入《廣州市汽車污染物排放合格車型目錄》的新車、未經環保部門審核排放合格的特殊車輛,公安車管部門不予辦理核發牌證。全市車用柴油加油站全部供應含硫低于005%的低硫柴油。全面解決公交車排放黑煙、剎車、報站器噪聲的污染問題。
同時對我市的公交進行使用清潔能源的更新和改造。2003年試點期對258臺公交車和700臺出租車進行LPG(液化石油氣)單燃料的試點;2004年推廣期對2570臺公交車和3000臺出租車進行LPG單燃料推廣;2005年全面達標期,對4000臺公交車和8000臺出租車推進LPG單燃料。2005年底,公交、出租車基本全面實現使用LPG單燃料。為滿足我市LPG公交、出租車用氣的要求,計劃在2005年建立氣站52座,其中2003年,確保15座,力爭20座氣站建成;2004年完成20座氣站建設;2005年完成剩余氣站建設,并根據實際需要對氣站建設進行調整。
3抓好重點大氣污染企業的污染防治。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會同有關部門依法關閉和淘汰污染重、效益差的小企業和落后工藝,進一步降低污染負荷;禁止新建單機容量135萬千瓦及以下的燃煤燃油機組,逐步關閉單機容量5萬千瓦及以常規燃煤燃油發電機組。以黃埔發電廠等65家廢氣排放大戶脫硫工作為重點,全面推進全市工業脫硫、降氮和節能降耗的工作,使2003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萬噸,比2002年削減1萬噸,力保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04年排放量降到19萬噸,比2002年削減3萬噸,濃度優于國家二級標準;2005年排放量控制在15萬噸以下,比2002年削減7萬噸,濃度繼續優于國家二級標準。近期黃埔電廠已經投入17億元,啟動脫硫工作。
4強化建設工地和道路揚塵污染監管。加強對建設工地施工和散體物料運輸、余泥渣土泄漏的監管;增加道理噴灑和沖洗頻次,實行道路清掃濕法作業,并科學確定最佳清掃道路的時間。
(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情況(許瑞生副市長分管,市建委、市計委、市環衛局、市環保局負責)。
1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情況。目前廣州在建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有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場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總投資近13億元人民幣。其中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場一期工程已經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業已竣工,目前正在進行三期工程建設;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完成三通一平和部分設備招標采購工作,預計明年可以投入運營。未來一兩年內廣州市總計約6000噸/日的生活垃圾將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地方進行處理。同時,有關部門正在籌建李坑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處理能力分別為1000噸/日和2000噸/日,總投資近15億元人民幣。有關前期工作已經展開,將于明年或后年陸續開工建設。
2籌建廣州市廢棄物安全處置中心。廣州市廢棄物安全處置中心是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為主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是為廣州市危險廢物提供收集、運輸、調配、儲存、回收利用和最終安全填埋處置的全過程綜合性服務設施,已被列為廣東省“十大工程”中的重點環保工程之一。其建設內容包括廢物交換調配中心、物化處理車間(年處理能力4千噸)、穩定化/固化車間(年處理能力2萬噸)、安全填埋場(一期庫容15萬立方米)以及污水處理、倉庫等配套公用工程輔助設施,每年可接受、處理廢物45萬噸。初步定址于白云區良田鎮良田村,有關征地工作已經著手準備。
3搞好糞便處理工作。目前,我市僅有的白沙河糞便處理廠日處理300噸的糞便,每天承擔600-700噸糞便經隔渣處理后用管道將污水輸送到大坦沙污水處理廠進行終處理。隨著我市污水處理量的不斷增加,大坦沙污水處理廠因原設計處理工藝的限制,處理能力已超負荷,難承擔再增處理量。為盡快解決我市糞便處理設施滯后的問題,根據《廣州市環境衛生總體規劃》和我市糞便處理的實際需要,按照合理布點、工藝先進、安全環保、科學經濟、立足長遠的原則,計劃在黃埔區、番禺區地域各新建一座日處理500噸糞便的標準糞便處理廠。目前,此項工作正處于各部門的協調當中。
(四)存在的問題。
1雖然我市環境空氣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但二氧化碳和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形勢不容樂觀。
2機動車排氣污染治理不是單方面的事情,還存在一個跨區域的行政協調問題。
九、農村飲水工程(蘇澤群副市長分管,市計委、農業局、愛衛辦負責)
(一)層層落實農村通水工作任務。市政府與各有關區、縣級市政府簽訂了農村通水責任狀,各區、縣級市政府又分別與屬下的有關部門和鎮政府簽訂了責任狀,確保農村通水工作事事有人管,村村有落實。
(二)落實建設資金。實現我市農村全面通水預計需投入資金750066萬元,其中今年行政村通水投入31698萬元, 2004-2007年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投入433086萬元。市政府計劃安排補助資金931655萬元,其中今年行政村通水安排3510萬元(已全部下達),2004-2007年100人以上自然村安排580655萬元。其余資金由各區(縣級市)、鎮財政和村集體籌集解決。
(三)存在的問題。
1由于目前尚未通水的地方均是比較偏遠和貧窮的地區,有相當比例的農民對農村通水工程尚存在一定的偏見,一是覺得此舉是供水部門為了多收錢,二是怕交不起水費,三是習慣了使用單家獨戶的井水,不愿意改變。這給農村通水工作增加了難度。
2農村通水的資金嚴重不足。目前廣州市的農村通水工程投資主要靠鎮以上各級政府安排資金,村一級的集體經濟相當薄弱,村應負擔的配套資金往往難以到位,這給各級政府財政造成不小的壓力。
十、城鄉防災減災工程(蘇澤群副市長分管)
(一)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市水利局、計委負責)。
目前,廣州市初步建立了防洪除澇減災體系,具備了防御中等洪水、風暴潮災害的能力。北江大堤的防洪能力接近100年一遇;廣州市主城區珠江河段部分堤防達到200年一遇,其余堤防一般為5~10年一遇;白云區珠江河段堤防的防洪能力為5~20年一遇;流溪河、增江干流堤防的防洪能力一般約為20年一遇;番禺區江河堤防的防洪能力基本達到20年一遇;番禺區海堤的防風暴潮能力基本達到20年一遇,可抗御10級臺風。廣州市423萬公頃農田達到10年一遇除澇標準,占原有易澇面積(574萬公頃)的7362%。
(二)加快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達標建設(市水利局、計委負責)。
目前,全市共建成蓄水工程1322宗(其中大型水庫1宗,中型水庫15宗),總庫容1116億立方米,總有效灌溉面積3235萬公頃。水閘916宗(其中大型水閘7宗,中型水閘60宗),一般情況下,可滿足正常的排灌需要。機電排灌站10316宗,總裝機1515萬千瓦;形成以電排為主,閘泵結合的治澇局面。江海堤圍325宗1832千米(其中萬人以上堤圍30宗881千米),捍衛耕地面積9893萬公頃,人口44326萬人。
(三)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市氣象局負責)。
針對我市目前天氣氣候探測基礎設施建設和臺風、暴雨、寒潮等自然災害預報預警能力相對滯后,氣象保障服務和天氣預警信號發布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需求的情況,廣州市氣象局組織專家迅速制定了《廣州市天氣氣候綜合探測系統》。針對廣州地區水平能見度和垂直能見度均呈現出惡化的趨勢,制定了加強對“廣州大氣灰霾”的研究計劃。
非工程措施方面,初步形成了防災減災管理、法規體系,進行了洪水保險的有益嘗試;建成了230兆赫茲超短波數據傳輸系統和70兆赫茲常規對講機通信系統,初步建成了市一級的三防實時信息動態監視以及其它各類三防信息的查詢分析系統,實現了三防信息的網上發布、政府機構間的互訪和進入國際互聯網等。
(四)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工程未達設計標準,不能充分發揮設計功能,達標建設任務較重。二是廣州市防洪除澇工程較薄弱,防洪除澇能力偏低,部分區市、鄉鎮所在地沒有設防。三是三防指揮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四是工程管理尚待加強。主題詞:城鄉建設工程通知
抄送: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市委辦公廳,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市政協辦公廳,市紀委辦公廳,市委各部委,廣州警備區,市法院,市檢察院,各民主黨派,市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各新聞單位。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2003年12月11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