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相關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轉發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廣州市人民政府辦理發揮千年商都優勢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的議案實施方案的決議的通知

  • 2004-01-07
  • 來源: 市府辦公廳
  • 分享到
  • -
穗府辦〔2003〕66號
轉發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廣州市
人民政府辦理發揮千年商都優勢做大做強廣州
商貿流通業的議案實施方案的決議的通知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人民政府辦理〈發揮千年商都優勢,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的議案〉的實施方案》,并作出了決議。現將該決議和實施方案轉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單位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二○○三年十二月一日


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廣州市
人民政府辦理《發揮千年商都優勢,做大做強
廣州商貿流通業的議案》實施方案的決議

(2003年10月31日廣州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廣州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聽取了市人民政府辦理《發揮千年商都優勢,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的議案》實施方案的報告。經過審議,同意這個實施方案。

  會議要求,市人民政府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落實實施方案提出的各項措施,繼續抓好商貿流通業的改革和開放,發揮廣州嶺南文化優勢,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理《發揮“千年商都”
優勢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
的議案》的實施方案


     2003年4月28日,市人大常委會將吳榕凱、鄭奕耀等11位代表提出的《發揮“千年商都”優勢,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的議案》(以下簡稱議案)交由市政府辦理。接到市人大代表議案后,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府辦公廳于4月30日召開了主、會辦單位協調會議,確定了該議案由市商業局主辦,市計委、經委、交委、規劃局、國土房管局、工商局、地稅局、科技局會同辦理。5月12日,張廣寧市長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對議案的辦理進行了布置,要求主、會辦單位認真承辦,確保議案實施方案如期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市商業局接受任務后,在王曉玲副市長的直接領導下,立即成立了議案辦理工作小組,成員由市商業局和市府辦公廳、市委研究室、市政府法制辦、有關會辦委局及商貿專家組成。工作小組深入調研,先后多次召開專題座談會,分別聽取提出議案的人大代表、會辦委局、商業專家組、大型商貿集團、部分民營企業、外資商貿企業、證券業等專業人士和代表的意見,研究確定了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的基礎條件、主要問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主要對策、配套措施等思路。期間,工作小組赴上海、浙江考察學習兩地發展現代流通業的經驗和做法。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經各會辦單位積極配合和認真辦理,制定議案實施方案如下: 

   一、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的基礎和條件

  (一)廣州享有千年商都的優勢。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在歷史上籍地理優勢開辟通商口岸,繼而發展成為中國的著名商都。自秦漢起,廣州就成為繁華的商都,兩漢時期又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唐代的廣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第一大港,也是世界貿易大港。唐宋元明時期,廣州的國際通商貿易由民間不斷自發成型到納入政府管轄。清朝康雍乾時期,廣州是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廣州“十三行”在鴉片戰爭之前獨攬中國外貿近百年。廣州作為中國最早對外的貿易通商口岸,從未關閉,歷經千余年而不衰,在世界上曾經有過相當重要的地位。建國以來,廣州是全國唯一的出口商品交易會所在地。改革開放后,廣州在全國率先放開商品市場和商品價格,商業購物中心隨著城市發展而轉移,形成新、舊城區軸線和珠江濱水帶中心商業區。廣州商貿業一貫以海納百川的大度,凝聚“人氣”,營造外江商家紛至沓來、本地新秀百家爭鳴的氛圍,穩固確立華南地區商業中心的地位,有著發展現代化大商都、做大做強商貿流通業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是國內許多城市無法與之比擬的。

  (二)商品市場體系比較成熟。目前廣州現代流通業以市場為依托,以商業區、專業街為主線,與全市星羅棋布的商業網點聯結,國有、集體、私營、個體、外資等不同所有制商業企業的活力競相迸發,要素市場比較發達,構筑較為完整的商貿業市場網絡和不同層次的現代商貿業中心。2002年,我市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6612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37068億元,比上年增長98%,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3%,絕對值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第三位,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3%。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9733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5%。餐飲零售額達26598億元,同比增長1086%;其中餐飲零售額、人均購買力等指標近幾年均居全國十大城市首位。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網點達196萬個,從業人員6662萬人。

  (三)營商環境逐步優化,商貿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顯現。近幾年來,我市不斷改善城市環境,特別是加快道路交通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立體交通網絡系統,創造人流、物流、資金流快速流動的良好條件,進一步增強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廣州面臨做大做強商貿流通業的歷史機遇,涌現一批規模大、輻射力強、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大型專業批發市場。2002年,超1億元的批發市場有95個,比上年增加16個,全年成交額為40956億元,比上年增長3085%。越來越多的制造商、代理商、經銷商、批發商來廣州設立銷售基地,國內外名店、名牌也紛紛落戶廣州,開設專賣店和專業連鎖店,萬客隆、吉之島、百老匯和家樂福等跨國商業集團也看好廣州市場,陸續“搶灘登陸”,初步形成了萬商云集的良好局面。

  (四)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加快發展。2002年我市連鎖經營業得到較快發展,出現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連鎖經營,引進國內外先進的連鎖企業嫁接改造分散小型的連鎖企業,拓展社區商業,7—11、OK等連鎖便利店總數已超過100家。批發市場改造升級不斷推進。廣州美博城、廣州(獅嶺)皮具數碼城等均成為全國行業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專業批發市場。廣州花卉博覽園建成交易(拍賣)中心,廣州國際玩具中心的建設正在順利推進。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北京路、上下九步行街等特色商業街,經過整治、改造和建設,品位提升,更具特色,有效地促進休閑消費市場發展。以寶供物流為代表的一批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全程物流服務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已經步入良性快速發展階段。寶供物流集團去年被定為中國第二個物流示范基地,顯現了第三方物流示范效應。

  二、廣州商貿流通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商貿流通業取得較大的成就,隨著入世后開放進程的加快,我市商業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競爭更趨激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商貿流通企業單體規模偏小。我市商業貿易總量一直居全國前列,但2002年全國連鎖超市100強,我市僅有廣百、新大新兩家,分別排在第50和57位,大型百貨零售企業名列全國前茅的越來越少。第二,連鎖業經營比例偏低。2002年全市連鎖企業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3%,低于全省平均17%、上海的30%,與商貿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稱。第三,商貿業規劃相對滯后。由于規劃的導向、規范作用發揮不夠理想,造成商貿發展的前瞻性不夠強,布局不盡合理。第四,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交通管制與商品流通的矛盾有待于緩解,保護商業“老字號”的政策措施有待于完善和落實。

  三、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是:以提高大都市國際競爭力為中心,以擴大消費需求為主線,以商業發展規劃為指引,以發展廣州商團為重點,以現代流通方式為主要載體,以改善優化營商環境為切入點,引入現代商業管理理念,建設嶺南特色的現代商業文化,加快新區商業發展,打造現代化的商業功能區、圈、帶,形成層次分明、分布合理的商業網點體系,努力建設現代化大商都。為此,確定近五年的商業發展對策為:建設一個中心,發展雙源商貿經濟,科學規劃商業布局,實施五大策略,突出發展六種現代流通方式。即:努力建設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商貿中心,發展內源性和外源性雙源商貿經濟,科學規劃“四線三圈、兩軸一帶”現代都市商業格局,實施品牌、科技、文化、綠色和誠信興商五大策略,突出發展連鎖經營、中高級批發市場、現代購物中心、特色商業街、物流業和會展業等六種現代流通方式。爭取2007年實現如下目標: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166億元,年均增長96%;全市商品銷售總額達6270億元,年均增長114%;連鎖商業銷售額達772億元,年均增長341%,約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5%。

  四、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的主要對策

  (一)努力建設現代化商貿中心。大力發展廣州商團,突出發展連鎖經營、中高級批發市場、現代購物中心、特色商業街、物流業和會展業六種現代流通方式,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商業“東推進、西延伸、南跳躍、北培育”工作,加快發展咨詢、信息、廣告、認證、評估、拍賣和典當等中介服務機構,鼓勵中介服務機構走品牌化、連鎖化發展路子。建設市內外營銷網絡,推銷世界各地名牌產品,培育“購物天堂”,吸引更多的外地人來廣州旅游、購物、餐飲及其他消費,更好地發揮我市商貿中心的聚集作用。推進中高級批發市場建設,吸引大珠三角、全省和華南地區的商品購銷,增強輻射力和帶動作用。積極主動與各地經協機構、商會、企業聯系,推動有比較優勢的商貿企業到國內外投資,加強與大珠三角其他地區的商貿交流,加強與華南地區和東南亞的貿易往來,增強廣州現代流通業的競爭力和輻射力,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商貿中心。

  (二)發展雙源商貿經濟。

  1大力發展內源性商貿經濟。第一,加快國有商業企業改革,增強國有商貿經濟的活力和穩定市場作用。以資產和品牌為紐帶積極培育商業“航空母艦”和“單打冠軍”。第二,大力發展商貿民營經濟,提高商貿民營經濟水平。樹立全社會商業發展觀念,建立商業項目庫,通過網上、新聞發布、招商引資推介會等形式,公布鼓勵投資的重點領域和行業,引導社會各界加大對商業的投資。支持民營商貿企業做大做強,支持民營經濟以資產為紐帶,組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乃至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支持民營經濟以控股、參股、收購、兼并、重組、租賃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開展資本運作。大力扶持商貿民營企業發展連鎖、專賣、代理、配送、旅游、餐飲、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2大力發展外源性商貿經濟。努力提高商業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積極利用外資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配送業、專賣店、專業店、電子商務和大型購物中心。吸引外資改造傳統服務業,推動展覽、拍賣、租賃、典當等服務業的升級發展。發展總部經濟和國內外采購中心。加強與著名商業跨國公司聯系,積極吸納知名企業投資廣州,引進10家以上世界500強中的跨國商貿集團。吸引跨國公司在廣州設立區域總部和國際采購中心,吸引世界頂尖品牌企業來穗投資,發展國際商貿業。同時,引導具有比較優勢的商貿企業“走出去”。抓住機遇,加大宣傳推介CEPA的力度,加強與香港貿易發展局等機構合作,建立長線協調機制,組織互動的系列招商、考察、洽談等活動,為兩地企業尋覓合作商機。

  (三)科學規劃“四線三圈、兩軸一帶”現代都市商業格局。

  根據“東進、西聯、南拓、北優”的城市發展戰略和“兩個適宜”的發展方向及“內、中、外”圈層結構特點,拉開商業網點布局,構建“四線三圈、兩軸一帶”大商業格局。

  拓展“四線”商業帶。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快速軌道和快速干道交通放射線,實施“東推進、西延伸、南跳躍、北培育”的商業網點拓展戰略。東推進:依托東部產業帶的快速發展向黃埔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市推進,發展為東部產業帶和新城區服務的、充滿現代活力和具有較強輻射力的東部商業帶;西延伸:利用芳村區位優勢,以現代物流業、商貿業、餐飲業、休閑旅游業等為重心,延伸商業發展脈絡,打造連接和輻射鄰近城市的西部商業帶;南跳躍:充分利用地鐵、輕軌和快速干道的建設優勢,實施向番禺、廣州新城、南沙等地的跳躍式發展,大力發展為現代新城區和臨海產業區開發建設服務的南部商業帶;北培育:依托國際新機場和“雙快”交通網絡,加快建設為大空港、大產業和新城區服務的國際物流園區、批發市場園區和零售服務商業功能區,科學規劃北部各中心鎮,培育和發展北部商業帶。

  打造“三商圈”。以中心城區為內核按區域功能向外分三層展開,按照“內精、中厚、外強”的發展要求,形成空間定位準確,圈層分工合理,地域特色鮮明的商業圈層結構。“內精”是移出不適宜在內圈層發展的業態,打造城市商業精品,提升商業層次,把內圈層發展成為凸顯現代消費、高級商務及綜合會展功能的核心大商圈;“中厚”是依托中圈層地緣優勢,發展物流園區、批發市場園區和大型零售業態,使中圈層成為發揮“承內啟外”作用、商業發展厚實、輻射功能強大的大商圈;“外強”是借助港口、機場、陸路交通網絡,積極發展物流園區、批發市場園區和零售商業功能區,壯大外圈層商業實力,進一步擴大商貿中心城市的輻射力。

  強化“兩軸一帶”核心商業區。在新、老城區軸線和珠江兩岸濱水帶通過整合各種商業資源,引入創新理念,科學規劃設計,在核心城區打造現代商都標志性的商業亮點。在越秀山至海珠廣場的老城區和天河火車東站至海心沙的新城區兩條中軸線上,著力打造以北京路商業街為主干的核心商業區和以天河城、正佳廣場為主要節點的核心商業區。在珠江濱水帶,著重突出休閑游憩特色、濱水景觀特色、商旅互動特色和中西文化風情,通過兩岸休閑風情商業街的建設,打造我市最亮麗的休閑服務帶。

  (四)實施五大策略。

  1實施品牌興商策略。培育行業品牌企業,充分發揮商貿企業眾多知名品牌的優勢,以品牌為龍頭,引進國內外資金、技術和管理,打造擁有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商貿龍頭企業。整合商業資源,組成多種經營戰略聯盟。保護和開發著名的商業老字號,更好地發揮商業老字號的帶動作用。加強農、工、商、旅聯合,通過采取行業推薦、社會評選、政府認定、統一標識的方式,挖掘、培育和發展廣式糕點、糖果、沙河粉和嶺南水果等國內外知名廣州特產。發揮廣州消費品市場的集聚作用,大力引進世界頂尖品牌,提升廣州商貿中心城市的地位。

  2實施科技興商策略。加大對商貿的科技投入,推廣商業標準化、信息化和自動化技術。第一,推廣商業標準化。實施企業制度規范化、運作體系程序化、營銷活動標準化,在商品規格、標識、包裝、條形碼、質量等方面推廣國際標準,建立商業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第二,推廣商業信息化。一是推進商業企業信息化。以大企業信息化帶動、政務信息化推動、社會化服務帶動等辦法,實現大中型商貿企業和小型企業入網率達到90%以上,推動大中型商貿企業和小型企業的網站建成率分別達到90%和60%以上。二是建立IT系統,實現科技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現有信息主干網絡平臺,建立商貿信息服務系統、有形交易市場和無形交易市場聯網的電子交易系統、工商網絡營銷系統等電子商務基礎服務平臺,提高流通業管理水平。爭取有70%以上的中高級批發市場建立信息化平臺,實現網上遠程交易。三是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組織科技攻關,建設安全可靠的電子商務運行支撐體系、區域性電子商務認證體系以及不同類型、支持多種模式的電子商務綜合應用平臺。大力推動企業對企業、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建設網絡化、數字化的商品流通體系及管理系統,普及與應用POS、條形碼等電子信息技術。第三,推廣商業自動化技術。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商品在加工、分揀、包裝、倉儲、配送等環節的自動化程度,增加商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實施文化興商策略。著力打造特色商業文化、飲食文化和旅游文化品牌。發揮傳統商貿業和飲食文化孕育獨特的人文環境的優勢,利用好能夠創造大量商機的飲早茶、吃夜宵、逛花街等民俗。倡導主題消費、特色經營、飲食文化,實行傳統商貿、餐飲、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加快發掘廣州古城、商都的歷史文化精髓,注入嶺南文化元素,明確特色、個性、品牌定位。突出西關文化、粵劇、古城和革命史等文化因素,提升和改造建設特色商業街,重點提升上下九路、北京路商業步行街,改造建設農林下路、一德路、濱江西路等商業街。

  4實施綠色興商策略。通過發展超市化和推進肉菜市場改造升級等手段,培育綠色市場,引導生產和銷售企業樹立綠色形象,推廣綠色廣告、綠色公關整合模式,開發綠色產品,采用綠色包裝,提供綠色食品,確保產品安全、方便。構建食品放心工程體系,開辟綠色通道,建立公路、鐵路等運輸工具合理連接的食品運輸網絡,實現高效率、無污染、低成本流通。提倡綠色消費,促進廣州商業新發展。

  5實施誠信興商策略。打造廣州商譽,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營造良好的政府信用。各級商業主管部門在講信譽的同時,嚴把商品進入市場的檢測關,拓寬優質安全的商品進入廣州市場的渠道,倡導誠信經營。發揮工商部門資源優勢,建設信用資訊網絡,加強窗口性商業街、批發市場、商圈和商業企業的誠信建設,全面實行信用信息公開。完善市場監督機制,建立健全以行業自律、新聞監督、群眾參與的社會監督體系。用制度保證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損,形成誠實守信的環境,增強廣州營商投資的吸引力。
  (五)突出發展連鎖經營、中高級批發市場、現代購物中心、特色商業街、物流業和會展業六種現代流通方式。

  1突出發展連鎖經營。規劃引導,規模發展,規范管理,推動連鎖經營向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發展和延伸,逐步確立連鎖經營在商貿服務業中的主體地位。科學制定全市連鎖經營發展規劃,引導連鎖經營向成品油、醫藥、煙草、汽車、農資、音像制品、圖書報刊、快遞、旅游、酒店等領域進一步擴張。引導便民利民連鎖商業向珠江新城、白云新城、廣州新城、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城、南沙開發區、花都區等新興社區發展,提高連鎖經營水平。引導連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走合作經營道路,參股、控股、加盟加速擴張,做大規模。支持有條件的商貿企業采取品牌輸出、并購、加盟等形式,開展跨省、市連鎖經營,增強向外輻射服務能力,提升企業競爭力。整合廣州連鎖商業資源,積極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經營規模大、核心競爭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連鎖企業集團,3年內爭取廣百集團的經營規模擴展至100億元,培育1-2個經營規模達到50億元的食品龍頭企業。發展百貨連鎖經營及專業店、專賣店、品牌店等連鎖經營,加快餐飲、酒店、美容美發、洗染、照相、修配等服務業的連鎖化改造。扶持大型生鮮超市連鎖公司發展。爭取2007年市內大型社區基本設有連鎖便利店網點,通過新建、改造等方式,全市生鮮超市達200間,改造提檔肉菜市場238間,完成城區內肉菜市場升級改造。

  2建造一批中高級大中型批發市場。以構建“立足大珠三角,輻射國內外”的批發市場體系和形成“廣州價格”為目標,以調整布局、示范帶動、強化功能、規范管理為發展原則,按照中心城區、新城區、中遠郊區的城市商業功能圈層布局,制定中高級批發市場總體發展規劃。引導中心城區傳統批發市場改變經營模式,強化展示和服務功能,探索由現貨交易向展示交易轉變,由單純交易向多功能服務轉變,提升批發市場的檔次。新建的批發市場按城市發展規劃的要求高標準建設。對符合城市規劃的批發市場,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進先進經營方式,催生一批中高級批發市場。通過新建、改造一批規模大、輻射面廣、示范性強的中高級批發市場,逐步實現重點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積極實行競價拍賣、網上交易等先進手段,不斷提高檔次,提高輻射力。鼓勵發展商品批發代理業務,努力培育多元投資、專業經營的大型批發代理商。大力推動工商、農商聯合,以及與外地產銷企業聯合,構建全國名特優新商品的批發代理經銷網絡。爭取至2005年,在皮革皮具、花卉、玩具、美容美發用品、汽車、服裝等行業建成6個以產業為支撐,集采購、展示、研發、信息發布功能于一體,具有現代化大型商貿采購中心雛形,年貿易額超過100億元的示范性批發市場。新建18家批發市場、6個批發市場園區,優化整合11個批發市場群。

  3建造現代化大型購物中心(Shopping—Mall)。適應消費模式變化趨勢,參照國際大型購物中心建設標準,在城市外圈層高標準、高品位規劃建設現代化購物中心。加快引進外資和吸納民營資本的力度,推進大型購物中心的建設。發揮廣州區位優勢和市場化程度高等商都優勢,繼續引進貨倉商場、大中型超市、專業店、專賣店、便利店、倉儲式專業超市等先進流通業態改造傳統商貿業。同時,積極吸納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廣州。把在建中的總建筑面積為42萬平方米的天河正佳廣場,培育成市區內的現代化購物中心。抓緊推進天河東圃總面積為27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項目建設,在番禺、琶洲、白云區各規劃建設一個現代化購物中心。

  4推進特色商業街建設。按照“特色規劃、特色文化、特色經營”的原則,把特色商業街建設納入城市改造總體規劃。科學定位,挖掘文化,提升檔次,錯位經營,形成地方特色濃郁的商業街群。積極吸納社會資金投入商業街建設,以投資主體自主經營的方式滾動開發,市、區兩級政府對商業街建設進行動態調控和配套扶持。采取改造升級和加快培育相結合的辦法,推進建設36條商業街。每條商業街都力求體現自己的特色,凸現鮮明的主題經營和文化定位。重點抓好20條特色商業街(包括4條美食街)的建設和改造。農林下路商業街以經營穿戴類商品為主,引進國際頂尖品牌,提升經營品位。增強一德路商業街集散功能,建設成為影響東南亞的集購物、旅游、文化的海味、玩具、禮品特色街。北京路按照“現代都市特色、嶺南建設風格、濃厚文化氛圍、窗口示范作用”的定位進行改造,重點拓展南段,建設高標準、多功能、綜合性步行街。規范商業街的經營管理,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以北京路、上下九路步行街為試點,建立商業街自律機構,建立良好的經營秩序和投資環境。

  5推進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按照物流合理化、集約化和高效化的原則,依托黃埔、南沙、廣州空港等3大國際樞紐型物流園區和芳村、白云、番禺、花都、增城等5個區域性物流園區的建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建立物流建設項目投資信息發布制度,引導多種投資主體參與物流業發展。采取合資、合作等方式,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物流企業,帶動物流園區發展。建設物流的運輸平臺和信息平臺,培育、扶持廣州地區的大型物流企業集團,培育現代物流業成為廣州重要產業之一。逐步建成以大型物流基地為核心、綜合性物流配送平臺和專業性物流配送中心為節點、覆蓋大珠三角、輻射華南地區的物流網絡。支持大型連鎖企業、批發代理企業建設物流配送中心,引進國際自動化倉庫管理模式,加快商品配送通道建設,完善配送中心運輸網絡,實現倉儲立體化、搬運機械化、配送自動化,逐步使配送中心由企業內部商品配送轉向社會配送,提供高效快遞的配送服務。重點扶持發展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逐步建立起開放式、網絡化、社會化、高效暢通的商品配送體系。培育3—5家具有現代技術支撐、輻射力強、年營業額居全省前茅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做大第三方物流市場。

  6培育國內外知名會展品牌。探索適宜廣州會展經濟發展的運作和管理模式,研究制訂《廣州會展業管理辦法》,規范辦展行為。理順會展經濟管理職能,整合各行業會展資源,引進先進辦展理念,充分利用地緣優勢,通過招投標、拍賣品牌會展舉辦權等方式,完善會展業辦展機制,打造會展精品名牌,培育會展龍頭企業。發揮琶洲、流花兩個會展群體的優勢,培育高素質的從業人員隊伍,發揮“廣交會”效應,大力發展會展經濟。鼓勵同類型的展會結盟,加強與國內外會展業的聯系,增進與香港的會展合作;參加國際大會和會議協會等國際組織,創辦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大型會展,提升廣州會展國際知名度。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打造出一批具有行業特色、地方特色、產業支撐的會展品牌。加快培育服裝、汽車、美食、美容美發、皮具、珠寶等知名會展品牌,扶持發展展覽龍頭企業,爭取會展貿易額年均增長30%以上,實現每月1個大型國際展會在廣州舉行。

  五、做大做強廣州商貿流通業的配套措施

  (一)建立廣州市發展現代流通業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分管商業的副市長擔任召集人,市計劃、經濟、商業、農業、交通、財政、工商、國土房管、規劃、外經貿、科技、物價、質監、協作、國稅、地稅等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采取定期與不定期會議相結合的方式,協調解決現代流通業發展遇到的重大問題,研究落實支持發展現代流通業的各項政策措施。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商業局,負責日常工作。

  (二)健全商貿業法規體系。加大依法治商力度,健全商貿業政策法規體系,制訂行業準入、連鎖經營、批發市場、物流市場和各種商業行業的管理辦法,健全食品安全監督的管理規定。加強執法隊伍自身建設,分期分批輪訓執法人員,提高商業執法水平。

  (三)強化商貿業做大做強的政策措施。一是貫徹執行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的意見》(粵發〔2002〕1號)和市政府《印發〈廣州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穗府〔2003〕18號)的規定。二是加大財政對商業的支持力度。市財政每年安排肉菜市場升級改造和新建生鮮超市扶持基金,用于肉菜市場升級改造和新建生鮮超市項目。三是參照國際做法,對參加國外(境外)展覽會的企業,給予參展經費補貼。

  (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提高政府各部門的公共服務意識,推行服務承諾制。嚴格依法行政,減少辦事程序,規范行政審批,公開政務信息。

  (五)提高交通通達能力。加快新白云國際機場、廣州港、市內道路網、公路網、公共停車場的建設,發展完善與周邊城市城際軌道交通,縮短廣州與周邊城市的空間距離,為現代流通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硬環境。加強商業區、商業街、購物中心、批發市場的公交、地鐵、長途客貨運的交通接駁,加強貨車、承運點、批發市場與市區出入口的銜接,加速城市貨物快速流通。

  (六)加強對商業資源的保護。城市規劃兼顧營商環境的和諧與統一,城市拆遷中減小對營商環境的負面影響。在城區進行地鐵、高架路、道路的建設改造,力爭保留沿線具有嶺南風情人文景觀特色的傳統商業帶。在老城區規劃建設中,對需要拆遷的著名商業“老字號”按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要求,盡量在原址安置,采取保護措施而不失去特色。
  (七)搞好商貿業的資本運作。加強與廣州證管辦、廣東省內的證券公司、國際性投資機構及相關部門的溝通,更好發揮友誼公司的再融資作用,推動廣百股份等條件基本成熟的優質企業盡快上市。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和社會資本,促進有一定基礎和優勢的其它流通企業做好上市的準備工作,將符合條件的商貿企業納入上市的候選對象。力爭到2007年,全市流通領域上市公司達3家以上。

  (八)以人為本,積極引進和培養現代流通業人才。利用中國南方人才市場、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等渠道,建立人才市場化流動機制,大力引進人才,優化我市流通業人才結構。借助省內外高等院校的力量,建立聯合培訓基地,加快培養現代流通業急需的人才。營造吸引人才的寬松環境,在大型國有流通企業建立健全對經營管理人員的長效激勵機制和績效評估體系。

  (九)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抓住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危害嚴重的突出問題,打治結合,禁疏并舉,大力開展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非法傳銷等行為。建章立制,從體制、機制、制度上解決問題。以流通領域食品準入為核心,抓好構建食品放心工程體系,將食品監管關口前移,抓住生產源頭,制定規范標準,嚴格市場準入,實現生產銷售全程監控。強化市場整頓執法力量,建立高效精干的執法隊伍,堅持“重典治亂”,創造安全規范、競爭有序的良好市場環境。
  (十)進一步發揮商貿業行業協會的作用。結合政府職能轉變,將行業協會能夠承擔的職能從政府部門中分離出去,賦予行業協會在價格協調、行業標準、資質審查、信息交流等方面職能。鼓勵新興行業、優勢行業組建行業代表性強、運作規范、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行業協會,促進行業協會的調整、規范、提高,逐步形成代表性強、能動性大、科學規范的商業協會網絡。建立健全協會核心人員的推選機制,提高人員素質,提高運作水平。加強與香港行業協會的交流合作,更好發揮行業協會溝通政府和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強化行業自律、協調和行業管理。

主題詞:貿易 商業 議案 通知
抄送: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市委辦公廳,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市政協辦公廳,市紀委辦公廳,市委各部委,廣州警備區,市法院,市檢察院,各民主黨派,市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各新聞單位。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2003年12月8日印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新聞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