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辦函〔2020〕16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
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
激勵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州市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衛生健康委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2月25日
廣州市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
激勵機制實施方案
全科醫生是居民健康和控制醫療費用支出的“守門人”。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維護和增進人民群眾健康,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8〕3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實施方案》(粵府辦〔2018〕23號)文件精神,結合廣州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2020年,我市基本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和使用激勵機制,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進一步提高、與服務居民的契約關系積極向好,每萬名居民擁有3.5名全科醫生。到2025年每萬名居民擁有4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30年,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全科醫生培養和激勵機制體系,全科醫生被社會廣泛尊重、認可,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以上全科醫生,逐步形成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使全科醫生更好地為居民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傳染病防控等一體化服務,使全科醫生成為群眾可信可靠、不可或缺的健康服務者和基層傳染病防控、衛生應急體系的重要力量,為健康廣州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健全全科醫生培養制度
(一)加強全科醫學院建設。廣州醫科大學全科醫學院要面向全體醫學類專業學生開設全科醫學概論等必修課程,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和至少一個月全科臨床見習實習,使醫學生早接觸基層、接觸全科。鼓勵廣州醫科大學在市屬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以下簡稱全科住培基地)、基層實踐基地聘請有教學能力的優秀全科醫生,承擔教學任務,符合條件的應聘任相應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推進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培養多層次的全科醫學人才。(牽頭單位:廣州醫科大學,配合單位:市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教育局)
(二)加強全科醫學科建設。認定為全科住培基地的綜合醫院必須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含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鼓勵二級及以上的綜合醫院開設全科門診。對市屬全科住培基地實行動態管理,每年對各基地全科醫學科建設、全科專業招生任務完成情況、考試通過率、學員滿意率、所屬基層實踐基地建設情況等作為評估指標進行第三方評估,并通報評估結果。市財政支持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的市屬全科住培基地建設。(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三)加快全科醫生培養。2020年起,每年要將不少于20%新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用于全科醫學專業。市屬全科住培基地(含中醫)從2020年起全科專業招收數量達到當年總招收計劃的20%,并逐年增加。(牽頭單位:廣州醫科大學、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教育局)
(四)擴大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范圍。鼓勵二級及以上醫院有關臨床專科醫師(含退休)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崗位)培訓。經嚴格考核合格者,在原注冊執業范圍基礎上增加“全科醫學專業”執業范圍,允許其在培訓基地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全科醫療服務。(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
(五)積極開展全科繼續醫學教育。全科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單設類別。大力發展“互聯網+繼續教育”和遠程培訓。提升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做到醫防結合。廣州醫科大學要積極開展基層全科醫生進修培訓和專升本或全科臨床碩士同等學歷提升教育,每季度開辦1期(1—2周)基層全科醫生進修班,培訓內容包括公共衛生服務技能、基層衛生應急、傳染病防控、基本藥物制度和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處方集培訓,及時為各區基層全科醫生更新全科醫學發展的新理念、新知識和新適宜技術的培訓。市財政每年投入專項經費用于基層全科醫生繼續教育與能力提升。(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教育局、廣州醫科大學)
三、完善全科醫生使用激勵機制
(六)加強全科醫生崗位管理。各區從2020年起按每萬名居民至少配置3.5名、2025年配置4名、2030年配置5名以上的全科醫生崗位。各區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編制落實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鎮衛生院)。支持和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照核定的全科醫生數自主臨聘全科醫生,并簽訂勞動合同、同工同酬,所需經費由區財政保障。(牽頭單位:各區政府,配合單位: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
(七)提高全科醫生薪酬待遇。公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鎮衛生院)實行公益一類財政供給,公益二類績效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與本地區公益一類人員工資標準外核增獎勵性績效工資,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管理,但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基數調控。核增的獎勵性績效工資主要通過做好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預防疾病措施獲得,其分配要以考核為基礎,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并向全科醫生傾斜。探索市財政補助簽約基本包的家庭醫生團隊(含社會辦醫療機構)模式,補助辦法另行制定。(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政府,配合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財政局)
(八)推進基層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調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服務價格,充分體現包括全科醫生在內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知識價值和技術價值。家庭醫生簽約個性化服務收費(自費部分)可適當用于家庭醫生團隊獎勵,具體比例由各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醫保局)
(九)完善全科醫生崗位聘用管理辦法。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核定的編制內要確保全科醫生的配備。對本科及以上學歷醫學畢業生、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及在基層連續工作滿5年編制外的擁有執業醫師(或助理執業醫師)證并加注了全科專業的全科醫生,要優先安排,簡化招聘程序,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可采取筆試、面試、組織考察等方式公開招聘。對參加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學員可先入職入編再培訓,培訓期間以入職入編身份按規定享受各項補助待遇,培訓時間按規定計算工齡。各區可提前與廣州市全科住培基地社會化學員簽訂入職入編協議。具有本科學歷,并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且經過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合格人員,可享受與臨床醫學、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等待遇。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全科醫學專業的研究生優先入職入編,鼓勵所在區為其提供公租房等政策(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委編辦、市衛生健康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聘用退休的全科醫生或具有二級及以上醫院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退休全科轉崗培訓合格人員,不占編制,參照在編人員享受財政補助和單位薪酬待遇。(牽頭單位:各區政府,配合單位: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
(十)提升全科醫生職業榮譽感。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經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并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通過考試的,可直接聘任中級職稱。基層全科醫生參加中級職稱考試或申報高級職稱時,外語成績不作為申報條件,對論文、科研不作硬性規定,側重評價臨床工作能力,申報高級職稱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取得中級職稱后在基層連續工作滿10年的全科醫生,經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定,可直接取得副高級職稱,但其所取得的副高級職稱應限定在我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鎮衛生院)聘任。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推選和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工作者、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共產黨員等評選工作中,向長期扎根基層、作出突出貢獻的全科醫生傾斜。(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
四、規范全科醫生執業管理
(十一)規范全科醫生多點執業。做好全科醫生執業范圍的核定。二級及以上醫院的全科醫生可下掛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鎮衛生院)多點執業,并納入屬地全科醫生人員統計和管理,醫療機構要為全科醫生做好多點執業備案手續。具有全科醫學執業范圍的村醫,可上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鎮衛生院)多點執業。開展多點執業的全科醫生必須以不影響第一執業地點單位正常工作為基本條件。(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
(十二)強化全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職責。提高全科醫生傳染病防控、衛生應急處置等能力,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全科醫生在職責范圍做好社區(村)疫情防控等有關工作。(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
(十三)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落實國家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醫療機構相關規劃布局不對全科診所的設置作出限制,實行市場調節。支持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個體或合伙在城鄉開辦全科診所,實行備案制。允許在零售藥店內設立個體全科診所,允許公立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全科醫生在全科診所多點執業并按勞取酬,允許在屬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統籌管理下,開展簽約服務,同時接受定期考核及監管。鼓勵二、三級綜合醫院與轄區內全科診所建立雙向轉診機制,暢通轉診渠道。對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非營利性全科診所,在人才培養等方面享受與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同等補助政策,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其參與當地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供以及承接政府下達的相關任務,并逐步擴大購買范圍;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對具備條件的,可認定為全科醫生基層實踐基地,承擔全科醫生培養任務。(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醫保局)
(十四)推進“互聯網+全科醫生服務”。全科醫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借助電腦、手機等終端,為簽約患者提供預約、疾病康復、健康管理和監測等,開展智慧衛生健康服務。加快建設區域分級診療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間信息共享、網上簽約、預約掛號、雙向轉診和遠程會診,掌握患者病歷、住院藥費情況,提高全科醫生當好患者健康和醫療控費“守門人”的服務能力和效率,使患者真正體會到全科醫生能提供綜合性、連續性、協調性、個性化的健康服務,感受到“我的醫生”無處不在,隨時可及。(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醫保局)
(十五)嚴格全科醫生執業監管。嚴格事中事后監管,通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與社會監督,不斷增強全科醫生職業的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切實促進全科醫生職業有序健康發展。全科醫生要積極為簽約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而又連續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使簽約人有獲得感和滿意度,切實把“簽約一人、履約一人、做實一人”落在實處。考核將簽約基本包數量、接診量、醫療控費情況、服務對象健康狀況和居民滿意度等納入考核指標,考核結果與家庭醫生團隊的簽約服務績效獎勵等掛鉤。(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
五、完善保障措施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為加強培養與使用全科醫生的組織領導,在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框架下成立市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專責小組,負責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各區和市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設健康廣州的關鍵環節和重大任務,強化部門協同,明確任務分工,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實到位。(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委編辦、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醫保局)
(十七)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進一步完善向基層傾斜的普通門診統籌結算標準動態調整機制。2020年出臺具體的辦法,加大對服務量大、老年患者較多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保支持力度,充分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通門診統籌費用的結算需求。完善長期處方管理規定,本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參保患者,經診治醫療衛生機構醫生評估后,可按規定將處方用藥量放寬至3個月,醫保統籌基金對相關門診特定病種的支付限額調整為季度限額。鼓勵參保患者通過簽約家庭醫生開具長期處方,醫保統籌基金按規定支付簽約服務費。(牽頭單位:市醫保局,配合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建立基層與上級醫院的上下轉診信息連接,使基層轉診時,信息能上傳;居民下轉或出院時,簽約家庭醫生能獲得上級醫院的患者病歷、診療結算單等住院信息,以便進行健康、控費管理。凡過度醫療、過度檢查者應通報給醫保部門備案。(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醫保局)
(十八)加強經費保障。市各級政府要落實投入責任,通過政府投入、單位和基地自籌、社會支持等多渠道籌資,進一步加大對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的支持力度,各項補助經費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挪用、擠占。(牽頭單位:各區政府、市財政局,配合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十九)加強督導考核。各區衛生健康局每年對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執業情況進行嚴格績效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直接與醫保支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撥付、簽約補貼等掛鉤。各區政府把各街鎮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公民主要健康指標改善情況與街鎮目標責任考核掛鉤,對基本醫療衛生和健康促進工作不力的街鎮,區政府要約談街鎮主要責任人。市政府將對各區落實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政策情況進行督查,并納入市醫改目標責任考核,對未執行相關規定的區要進行問責追責,確保制度落地。(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醫保局)
(二十)加強宣傳引導。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形式,多角度、多層次、全媒體開展宣傳引導,提高群眾對全科醫生的知曉率、支持率,增強群眾對全科醫生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廣泛宣傳全科醫生簽約服務與“基層首診”理念,使簽約服務的便民、惠民、利民特點為群眾所了解,改變就醫觀念和習慣,就近、優先選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通過宣傳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信任、支持全科醫生簽約服務的良好氛圍,讓全科醫生是未來居民健康和控制醫療費用支出“守門人”的理念,家喻戶曉,為全科醫生職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