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2013〕19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廣州市“十二五”時期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加強我市“十二五”時期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加強“十二五”時期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意義
城市文化基礎設施是傳承城市文化、弘揚城市精神、展現城市文明的物質載體,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時期,我市廣泛吸納各方面資金,建成了廣州新電視塔、廣州大劇院、廣東省博物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基礎設施,推動我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躍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雖然我市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水平不夠高,文化形象不夠突出,文化特色不夠鮮明,文化品位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文化基礎設施數量不多,特別是有區域文化輻射力、帶動力和影響力的設施不多,與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適應;三是文化基礎設施的綜合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當前我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新一輪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拉開序幕。全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十二五”時期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舉措,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規劃建設一批影響大、水平高、質量優、彰顯嶺南文化特色的文化標志性設施,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文化設施精品工程,不斷增強我市文化基礎設施體系的承載力、支撐力和影響力。
二、加強“十二五”時期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目標和指導原則
(一)總體目標。按照高起點、高標準和適度超前的要求,集中力量推動建設一批市級和區級標志性文化基礎設施,到2015年,逐步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獨具特色的文化基礎設施體系。
(二)指導原則。
——科學規劃、以人為本。科學編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全市文化基礎設施。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立足點和出發點,把廣大人民群眾能否方便、合理、充分利用作為重要標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按照屬地管理的要求,樹立“大文化”的理念,把省、市、區中輻射力強、帶動力強和影響力強的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統一納入、通盤考慮、以點帶面、統籌推進。
——適度超前、著眼長遠。充分考慮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文化發展需求,精心選擇一批具有顯著輻射帶動作用和文化影響力的項目、一批具有較好的前期工作基礎并相對成熟的項目、一批當前我市文化建設過程中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的項目,加大推進建設力度,全面提升我市文化基礎設施的綜合承載力和保障能力。
——精心設計、從容建設。充分挖掘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資源融入現代元素,建設彰顯嶺南傳統文化特色、體現廣州城市獨特文化魅力的文化基礎設施,擦亮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規劃建設中,要提高精品意識,突出文化內涵,做到精心設計,從容建設。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根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使用特性和運作方式,認真區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兩種不同的建設項目,對公益性項目以政府投入為主;對非公益性項目積極扶持、引導和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投入。
三、關于“十二五”期間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安排
本《意見》中所指的文化基礎設施,以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方面的基礎設施為主,也包括了科技、檔案方面的項目,重點推進以下3類共38項文化基礎設施項目。
(一)“十一五”期間延續的重點項目。
此類項目是指“十一五”時期已動工建設但尚未投入使用的項目,必須加快完成。共有7個項目。
1.廣州新圖書館。位于天河區珠江東路4號,占地2106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100444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門廳區、學術交流區、書庫區、讀者借閱區、多媒體信息服務區、讀者服務區、辦公業務用房區、地下停車庫等配套設施,以及圖書館專用設備。項目于2006年7月動工,2012年底部分開放,2013年6月全面開放。
2.南越王宮博物館(一期)。位于越秀區中山四路316號,總建筑面積20177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陳列展覽用房、藏品庫區用房、學術業務用房、設備用房、周邊環境整飾工程和觀眾服務等配套設施。項目于2009年8月動工,預計2013年完成主體工程及南側騎樓整飾工程,2014年建成并全面開放。
3.廣州芭蕾舞團小劇場。位于天河區天源路1070號,總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小劇場、業務用房及地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項目于2011年10月動工,2012年8月主體封頂,預計2013年12月建成。
4.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位于廣州大學城信息與體育共享區內,總建筑面積30070.6平方米。項目于2006年動工,2008年完成主體工程,現正進行整體裝修,要求2013年投入使用。廣州畫院、廣州雕塑院、廣州市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廣州話劇藝術中心(部分)等單位一并搬入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
5.廣州文化中心(太古匯)。位于天河路北側、天河東路西側地塊,總建筑面積58474平方米。項目于2007年動工,已完成主體和外墻裝修工程,現正在研究制定項目的運營方案,要求2014年投入使用。
6.廣州國際媒體港。位于海珠區閱江西路218號、220號,總建筑面積32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技術業務區、節目業務區、新聞中心、行政業務區、綜合服務區、多功能大型演播廳及停車庫等附屬配套設施。項目于2008年6月動工,預計2013年12月底陸續投入使用。
7.農民工博物館。位于白云區黃石街馬務村,陳列與布展工程面積489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對馬務工業區舊廠房改建的農民工博物館進行陳列與布展裝飾,設置陳列區、對外服務區、體驗與互動區、業務與技術用房等配套設施。該館集中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工的生產生活狀況及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貢獻。項目已于2012年9月建成開館。
(二)“十二五”期間重點立項建設的項目。
此類項目是指對我市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意義重大,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應作為“十二五”期間重點立項建設的項目。共有24個項目(含立項調整的項目)。
8.廣州博物館新館。該項目已立項。選址于城市新中軸線廣州塔以南地塊。總建筑面積約8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藏品庫房、展陳區、社會教育與綜合服務用房、業務科研用房、設備用房和地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新館建成后與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共同構成新中軸線南段一處新的文化核心區。項目計劃于2014年動工,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9.廣州美術館。該項目已立項。選址于城市新中軸線廣州塔以南地塊。總建筑面積約8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藏品庫房、展陳區、文化教育與公共服務區、業務科研用房、設備用房及地下停車庫等配套設施。建成后將為我市美術事業提供專題展示、交流的場所。項目計劃于2013年動工,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10.廣州文化館(嶺南大觀園)。該項目已立項。選址于海珠湖北側,與嶺南大觀園相結合布置和建設。總建筑面積約3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劇場、展覽區、業務用房、公共服務區、設備用房及地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我市群眾藝術、現代藝術的創作和培訓基地,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基地。項目計劃于2013年動工,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11.廣州科學館。該項目已立項。選址于城市新中軸線廣州塔以南地塊。總建筑面積約8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創新展示區、創新服務區、創新交流區、創新啟蒙區、公共服務及管理辦公區、設備及地下停車區。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我市科學技術普及、高新技術展示、培訓和交流的重要基地。項目計劃于2013年動工,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12.粵劇藝術博物館。該項目已立項。選址于荔灣區恩寧路舊城改造地塊。總建筑面積175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建設展陳區、演出區(劇場)、互動休閑區、交流研討教育區、行政管理區、地下停車場及相關附屬配套設施。該館建成后,將成為全面展示廣州粵劇歷史文化和粵劇演出的重要場所,并打造成與廣東“四大名園”齊名的新園。項目于2012年11月奠基,計劃于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13.南漢二陵博物館。該項目已立項。選址于廣州大學城中環西路、西五路、南五路之間的公共綠化區。總建筑面積166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康陵遺址本體保護建筑和南漢二陵博物館,其中南漢二陵博物館主要功能包括南漢歷史陳列館、考古科研標本陳列室、公眾模擬考古活動中心、考古資料檔案室、文物庫房及附屬配套設施。項目計劃于2015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14.廣州海事博物館。該項目已立項。選址于黃埔區穗東街廟頭社區南部、南海神廟前廣場人工湖東側、在建疏港大道二期北側地塊。總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建設廣州海事博物館主體建筑及附屬配套設施。該項目對展示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項目于2012年底奠基,計劃于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15.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新館(二期工程)。該項目已立項。選址于廣州大學城中心區西側西五路。總建筑面積45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檔案庫房、對外服務用房、檔案業務和技術用房、附屬用房、停車庫、音像資料館等。目標是建成富有科技含量、體現文化內涵、獨具廣州特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的標志性檔案館。項目計劃于2013年動工,2015年全部建成。
16.南粵先賢館。本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已立項。選址于越秀區惠福西路五仙觀西側,包括南粵先賢館一期主體場館、五仙觀綠化廣場工程、一期配套地下停車場工程等3個子項,總建筑面積8430平方米。五仙觀通明閣復建工程同步推進。項目一期主體場館于2013年1月奠基,計劃于2014年建成。
17.十三行博物館(含文物陳列館及十三行夷館)。該項目尚未立項。擬在文化公園升級裝修十三行博物館。項目計劃于2013年完成立項等前期籌備工作,力爭于2016年前建成。
18.廣州工業博物館。該項目尚未立項。擬選址于荔灣區芳村大道東146號廣州柴油機廠(原協同和機器廠)舊址及周邊地塊。實行市、區共建模式,分兩期實施。項目爭取于2014年初動工建設。
19.廣州華僑博物館。該項目尚未立項。擬選址于越秀區五仙門發電廠舊址。項目建成后,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為一體,將成為廣州與海外華僑華人聯系的平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項目計劃于2013年動工,2015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20.廣州報業文化中心。該項目已立項。位于海珠區琶洲AH040102地塊,總建筑面積192023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廣州日報社業務用房、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業務用房、報業博物館、餐飲、會議中心、健身等配套設施及地下車庫。項目已于2012年12月奠基,計劃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21.孫中山文化中心(大元帥府舊址)。該項目尚未立項。位于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在大元帥府舊址西側地塊建設大元帥府舊址陳列館,拆除現有大元帥府舊址的南平房、西平房,復建后花園、兵營房,南、北樓之間連廊,按原狀復原維修南、北樓屋頂,全面恢復大元帥府舊址風貌。項目計劃于2014年動工,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
22.東園廣場。該項目尚未立項。位于越秀區東園地區,以15公頃為規劃控制面積范圍,分三期進行建設。項目不搞大規模設施的建設,主要利用廣場展示的方式進行。項目計劃于2013年啟動第一期。
23.大小馬站書院群復建保護項目。項目分期建設,一期已立項。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全面規劃保護和利用以越秀區大小馬站書院群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街區,包括中山五路以南、南方劇院以北、教育路以東、大馬站以西圍合區域,占地約1.5公頃,改造成為嶺南傳統書院文化、建筑文化與現代商業文明有機融合的文化地標和休閑勝地。同時,大力推進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落戶建設。項目計劃于2013年啟動用地征收工作,于2016年前建成第一期并投入使用。
24.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該項目尚未立項。選址于越秀區大小馬站書院群復建保護項目內。該中心是以保護、傳承、弘揚為目的,展示、宣傳、收集、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實物和資料,開展傳承活動和社會教育,向公眾免費開放的非盈利性社會服務機構。
25.南越國史研究及保護中心。該項目已立項。位于越秀區解放北路867號,總建筑面積3315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技術用房、業務用房、學術報告廳和地下停車場等。項目建成后,既有利于開展南越國史的研究及文物保護,又能為南越王博物館提供辦公場所和研究基地。同時,該項目是南越王博物館整治二期工程的前期工程。項目計劃于2013年動工,于2015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26.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周邊環境整治工程。該項目尚未立項。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擴建工程將調整規劃,只拆不建,對其周邊環境繼續進行拆遷整治,消除文物安全隱患,恢復門前水池,擴大文化廣場;不再新建陳列館和庫房,其藏品陳列和保管問題將由新建的廣州博物館統籌解決。計劃征遷陳家祠北面建筑,恢復陳家祠南側原有水塘555平方米。項目計劃于2013年動工,于2015年前完成。
27.東山電影院改建工程。該項目尚未立項。位于越秀區中山二路21號原東山電影院地塊,用地總面積2739平方米,擬恢復其電影和劇場的功能。項目計劃于2013年啟動建設,于2015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28.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該項目尚未立項。發揮我市多年來舉辦國際紀錄片大會和國際紀錄片節的資源優勢,擬在廣州新圖書館內設立“廣州市國際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來自全球的各類紀錄片資源。項目計劃于2013年動工,2015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29.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該項目尚未立項。計劃將中山四路的原廣州圖書館改造為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面積約17000平方米,不大拆大建,作簡單裝修翻新,體現兒童圖書館的特點并注重功能,恢復主體建筑上的“星火燎原”字樣和火炬雕塑。沿江西路149號原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永安堂)下放作為越秀區少年兒童圖書館,原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海珠區分館下放作為海珠區少年兒童圖書館。以上3個少年兒童圖書館計劃于2014年“六一”兒童節同時對外開放。
30.蘿崗區圖書檔案大樓。位于蘿崗中心區香雪大道以南、水燕路以東(即蘿崗街原香雪制藥廠地址范圍)。總建筑面積62526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圖書館、檔案館、城建房產檔案館及地下室。項目于2012年3月動工建設,計劃于2015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31.增城大劇院。選址于增城市新城大道以西、愛民路以南、行政中心以東、掛綠湖以北,由現狀道路網圍合的地塊。總建筑面積53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大劇場、多功能劇場、排練區、前廳及休息廳、功能用房區等建筑,以及相關配套工程。項目計劃于2013年動工,于2015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十二五”期間爭取啟動的預備項目。
此類項目是指項目建設具有較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建設所需條件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明確,如各方面條件具備,可列入正式建設項目。共有7個項目。
32.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改擴建工程。該項目尚未立項。結合三元里“城中村”改造進行。在三元里村整體改造過程中,必須對有“國保一號”之稱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元里平英團舊址”(三元古廟)加以保護,整治恢復原有周邊環境,并新建展覽館,以解決文物安全隱患,增加陳列展覽面積及改善展示條件。項目爭取于2015年前啟動。
33.南越王博物館整治二期工程。該項目尚未立項。位于越秀區解放北路867號,工程拆遷面積約9797.6平方米,擴建面積為8507.3平方米,改造面積10682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拆遷象崗山規劃紅線范圍內的房屋,整治周邊環境,恢復象崗山原有山型風貌;同時建設臨時展廳、報告廳、紀念品服務中心、多功能影視廳、活動區、人防工程、停車庫和設備用房等。該項目計劃于2015年南越國史研究及保護中心建成后啟動。
34.“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建設與周邊環境整治工程。該項目尚未立項。位于越秀區越華路小東營。由于該紀念館處于居民密集區域,暫不宜改擴建,計劃通過征用旁邊部分年代相近的建筑物用作該館陳列,并繼續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項目爭取于2015年前啟動。
35.南沙鴉片戰爭紀念碑。該項目尚未立項。初步選址于南沙區虎門炮臺遺址,項目建成后將作為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基地。項目爭取于2015年前啟動。
36.番禺區古建筑藝術館。該項目已立項。選址于番禺區南村鎮梅山村興業大道南側、南沙港快速路西側。占地面積6418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3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晉派建筑2座、徽派祠堂建筑2座、徽派建筑4座等。項目計劃于2015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37.南海神廟嶺南民俗文化主題園。該項目尚未立項。擬選址于黃埔區南海神廟至風度街及西南側區域,占地約8000畝,打造成為展示嶺南文化的窗口和群眾體驗民俗文化生活的樂園。項目爭取于2015年前啟動建設。
38.雜技西游記演藝中心。該項目尚未立項。擬選址于花都萬達文化項目。項目爭取于2015年前啟動。
在以上38項文化基礎設施中,17項為重點項目,必須加大力度,重點推進,具體如下: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廣州文化館(嶺南大觀園)、廣州科學館、粵劇藝術博物館、南漢二陵博物館、廣州海事博物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新館(二期工程)、南粵先賢館(二期工程)、十三行博物館(含文物陳列館及十三行夷館)、廣州華僑博物館、廣州工業博物館、廣州報業文化中心、孫中山文化中心(大元帥府舊址)、東園廣場、大小馬站書院群復建保護項目、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
“十二五”期間由各區(縣級市)政府籌建,及廣東省在穗籌建的其他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共41項。其中,各區(縣級市)政府籌建項目29項,具體如下:海珠區十香園修繕保護三期工程、海珠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工程、海珠區圖書館舊館改造工程、黃埔古村二期工程;荔灣區三雕一彩一繡展示中心;天河區文化藝術中心、珠村乞巧文化廣場擴建工程、廣州乞巧文化博物館、飛鵝嶺新石器時代遺址;白云區民俗博物館;黃埔區文化中心;番禺區博物館二期工程、番禺區圖書館新館;花都區廣州民俗博物館、花都區博物館、洪秀全故居環境保護與展示擴建工程;南沙區城市公共文化藝術中心(含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和市民文化廣場)、霍英東紀念館;蘿崗區新文化館、永和街文化活動中心、東區街文化活動中心、玉巖書院修繕保護工程;增城市科技文化博物館、增城市圖書館功能配套工程;從化市圖書館舊館改造文化館項目、從化市博物館升級改造項目、鐘樓古村改造暨民俗博物館項目、西溪福祠修復項目、從化市圖書館新館二期。
廣東省在穗籌建的項目12項,具體如下:廣東畫院新址、南方影視傳媒基地、省立中山圖書館擴建二期工程、廣東美術館改造擴建工程、廣東數字出版中心、南方文化產業中心、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文學館、新華文化大廈、嶺南音樂博物館、廣東當代美術館、廣東人民藝術中心。
四、關于推進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主要措施
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廣、部門多,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合理安排和利用好資金,采取科學的建設模式,確保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
(一)加強領導,明確分工。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負責推進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組織和領導。各有關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宣傳、文化部門要認真做好項目的功能、規模等前期研究工作,并在提供項目建議、使用功能審定、組織規劃設計方案和工程驗收等方面履行好職責。發展改革部門要做好項目立項工作,規劃部門要配合做好項目選址和規劃審查工作。文化設施建設的各項報批手續,納入我市建設項目“綠色通道”,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二)規范建設,實行代建。市級的各項重點文化基礎設施項目采取代建方式,實施“交鑰匙”工程。代建單位的選擇,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和《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辦法》的有關規定。各區(縣級市)牽頭推進的項目,可由各區(縣級市)政府按規定程序選定代建單位負責工程建設。
(三)集中財力、多元投入。按照分級管理的體制,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本級財政相關資金,結合財力做好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保障工作;要認真做好項目資金概算,核實工程費用,精打細算,厲行節約,實現少花錢、多辦事的目的。同時,要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投資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格局。
附件:1.“十二五”時期廣州市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表
2.“十二五”時期各區(縣級市)和廣東省在穗籌建的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表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3年8月23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