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數據發布 > 統計分析

歷史性的跨越——2010年廣州經濟運行情況綜述

  • 聽全文
  • 2011-02-23
  • 來源:廣州統計局
  • 分享到
  • -

廣州市統計局綜合處

  2010年是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團結依靠全市人民,全力“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大發展。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實現歷史性大跨越,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進入GDP“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也是首個經濟總量過萬億的省會城市,為“十二五”規劃目標的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總體概況

  2010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達到10604.48億元,同比增長13.0%。三次產業結構為1.8:37.2:61.0。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89.05億元、3950.64億元和6464.79億元,分別增長3.2%、13.0%和13.2%。

  注:根據第二次經濟普查,對2006—2008年廣州市生產總值數據進行了修訂。

  二、主要特點

  (一)生產穩定:農業生產平穩;工業生產較快增長,呈先快后慢態勢;汽車制造業、電子產品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漲工業

  農業生產平穩增長。2010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323.38億元,同比增長3.5%,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均提高0.8個百分點,與1—3季度累計持平。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2010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721.47億元,同比增長17.6%,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累計降低5.5個、5.7個和3.6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呈現先快后慢態勢,二、三季度各月累計增速較高(20%以上),四季度開始增速逐漸回落。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數逐步增加,以及亞運會期間部分工業企業有限、停產和減排等亞運保障任務,對工業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

  汽車和電子產品制造業增幅領先。2010年,全市汽車制造業在東風日產、廣汽豐田等的拉動下,完成產值2878.44億元,同比增長21.2%,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3.6個百分點。電子產品制造業在樂金顯示廣州有限公司、捷普(電子)廣州有限公司、新譜(廣州)電子有限公司和廣州創維平面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帶動下,完成產值1802.75億元,同比增長32.8%,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15.2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工業增速高位運行。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為5670.71億元,同比增長28.9%,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11.3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我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處于高位運行,且呈逐季回落態勢。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增速分別為56.3%、37.4%和32.9%,比同期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分別快33.2個、14.1個和11.7個百分點。

  工業出口產品產值累計增速前升后降。2010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出口產品產值2815.66億元,同比增長20.0%。今年以來,我市規模以上工業出口產品產值各月累計增速呈“低、高、低”走勢,一季度增速在16.9%—20.4%之間,二季度增速加快,在25.6%—32.0%之間,三季度增速放緩,在24.1%—27.3%之間,四季度增速進一步回落,在19.2%—21.9%之間。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1—11月累計,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399.16億元)居第六位,低于上海(26979.62億元)、蘇州(22364.11億元)、深圳(16348.24億元)、天津(15202.72億元)和佛山(13405.08億元)。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18.4%)高于深圳(13.1%),低于天津(32.0%)、重慶(28.3%)、上海(23.8%)、蘇州(23.0%)、北京(22.8%)、佛山(22.2%)等市。

  (二)需求旺盛: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增速前高后低;消費需求持續暢旺;商品進出口恢復性快速增長;亞運助推旅游市場繁榮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在亞運城及亞運場館工程、西江飲水工程、地鐵工程、新廣州站及相關工程、南方航空公司購置飛機項目和萬達廣場工程等重點項目的帶動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2010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63.57億元,同比增長22.7%。其中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983.66億元,增速為20.3%。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方案要求第四季度所有揚塵性建設工地停工,受此影響,各項建設工程都向前趕工,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呈現前高后低的特點,前三季度各月累計保持高位增長,第四季度開始各月累計增速有較大回落,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及全年累計分別為38.3%、43.5%、41.5%和22.7%。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1—11月累計,廣州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8.8%)低于重慶(31.4%)、天津(30.9%)等市,高于蘇州(20.5%)、深圳(14.2%)、北京(13.1%)和上海(-4.9%)等市,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4.9%,城鎮口徑)和全省平均增速(22.5%)。

  消費需求持續暢旺。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繼續大力推行“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措施,借“亞運”商機提升廣州“千年商都”形象,采取提升改造與規劃新建相結合的方式,重點打造了廣州美食園、廣州老字號手信一條街、北京路廣府文化商貿旅游區、嶺南酒吧街等特色街區;還新建了一批高檔現代購物中心,積極支持企業開展世界一線品牌招商,引入世界一線品牌在廣州開設旗艦店和營銷總部或區域營銷總部;精心策劃組織了“亞運廣州購物行”、“廣州亞運美食文化節”、“廣州國際美食節”、“快樂廣州迎春時尚購物節”、“廣佛肇亞運歡樂購物節”等一系列活動,同時繼續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4411”市場提升工程、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及家電以舊換新等活動。在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帶動下,我市消費市場需求持續暢旺。2010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76.38億元,同比增長24.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8.9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提高3.6個百分點,比1—3季度累計提高2.9個百分點。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額3883.59億元和592.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4%和29.5%。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較快的有中草藥及中成藥類、金銀珠寶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汽車類、服裝、鞋帽和針紡織品類和石油及制品類等,同比分別增長47.1%、40.8%、36.1%、31.0%、29.3%和27.3%。全市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21204.27億元,同比增長40.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3.3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提高10.0個百分點,比1—3季度累計提高4.0個百分點。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1—11月累計,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1.93億元)居第三位,低于北京(5610.87億元)和上海(5506.38億元)。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2.8%)居第一位,高于天津(19.4%)、重慶(18.9%)、上海(17.6%)、北京(17.0%)和深圳(16.7%)等市,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7.2%)和全國平均增速(18.7%)。

  商品進出口恢復性快速增長。2010年,全市實現商品進出口總值1037.76億美元,同比增長35.3%。其中,進口553.96億美元,增長41.0%;出口483.80億美元,增長29.3%。今年以來,我市商品進出口總值各月累計增速均保持30%以上的高位,這是在2009年低基數上實現的恢復性快速增長。在出口總值中,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分別增長26.4%和30.4%;機電產品出口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1.9%和30.3%。2010年,我市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9.79億美元,同比增長5.4%。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1—11月累計,廣州市商品出口總值(438.35億美元)低于深圳(1804.50億美元)、上海(1644.33億美元)、蘇州(1390.14億美元)、東莞(632.00億美元)、北京(504.61億美元)和寧波(472.68億美元)等市。廣州市商品出口總值增速(31.8%)高于上海(29.8%)、深圳(26.4%)、天津(26.1%)和北京(16.4%)等市,低于重慶(63.9%)、蘇州(36.2%)、寧波(36.8%)和佛山(35.0%)等市,低于全國平均增速(33.0%),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7.3%)。

  亞運助推旅游市場繁榮。2010年,全市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254.61億元,同比增長26.2%,增幅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累計提高9.8個、3.6個和3.3個百分點。全年各月累計增速均較上年有大幅提高。近一年來,廣州市以迎亞運為契機,大力改善城市面貌,新建了1060公里綠道,其中在中心城區的路段長達393公里,另外還新建19個開放式公園,新增綠地1300萬平方米。綠道網串聯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歷史文化景點、農業觀光園區等沿線人文資源。廣州市旅游部門還推出了“新廣州游”品牌形象和線路產品,共有69條旅游線路,其中一日游線路63條,包括“新廣州城中軸線”、“羊城經典游”、“廣州動感游”、“亞運體驗游”、“廣府文化游”、“珠江畫廊游”、“廣州美食一天游”等精品線路。

  (三)結構優化:三次產業和投資結構更加優化、三大支柱產業支撐作用明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明顯成效

  三次產業結構更優。2010年,我市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9:37.2:60.9變為1.8:37.2:61.0,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1個百分點。2007年以來,我市第三產業增速均快于全市GDP增速。2010年,第三產業增速比全市GDP增速略快0.2個百分點。

  三大支柱產業支撐作用明顯。在汽車和電子制造業的帶動下,三大支柱產業領漲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支撐作用明顯。2010年,全市三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649.5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5.17%;同比增長23.3%,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5.7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7.0%,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0.0個百分點。

  工業高技術產值比重提高。廣州以全國創新型試點城市為契機,高水平規劃并推進中新知識城、南沙新區、廣州科學城和廣州國際生物島等重大區域的發展,著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努力提高城市競爭力。2010年,廣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值2243.69億元,同比增長31.5%,增速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13.9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5.2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投資進一步向第三產業傾斜。2010年,我市一、二、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0.13:20.50:79.37變為0.11:19.18:80.72,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35個百分點。

  “退二進三”和“三舊”改造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08年以來廣州市全面推進“退二進三”工作,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結合“三舊”(舊城鎮、舊村莊、舊廠房)改造工作,開發創意園區,發展現代服務業項目,促進中心城區功能布局優化調整,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目前,廣州市首批116家“退二”企業已經全部完成,中心城區將騰出超過25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發展現代服務業。紡織機械廠、白云皮革工業公司、鎮泰玩具廠等一批國有和民營企業成功實現“騰籠換鳥”,利用“退二”老廠房、老倉庫,建成30 多個創意產業園,吸引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各類設計創意企業入駐,集聚了2萬多名創意人才,為廣州開創了一個新型的充滿無窮潛力的新產業。廣州外圍現已基本建成廣日工業園、國際橡膠工業園等9個高端產業園區,實現了產能提升和產業集聚發展。

  廣州市“三舊”改造工作也穩步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已審批15條村的改造方案,批復舊廠房改造項目38個。計劃用3-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位于城市重點功能區的舊城區、影響城市景觀和人居環境較差的舊城區成片改造。

  (四)質量提升:財政收入、工業企業利潤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財政收入穩步較快增長。2010年,全市實現一般預算財政收入872.65億元,同比增長20.2%。其中,營業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別為177.73億元、159.42億元和93.53億元,合計占一般預算財政收入的49.35%,營業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同比分別增長17.2%、15.9%和27.7%。2010年,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為3348億元,同比增長26.1%。

  工業企業利潤保持較高增長。1—11月累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515.79億元,同比增長26.8%;實現利潤總額866.90億元,同比增長31.7%;虧損企業虧損額54.54億元,同比下降25.0%。

  (五)民生改善:城鄉居民收入、財政對民生支出較快增長;但價格上行壓力較大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10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8元,同比增長11.0%,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10.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688元,同比增長14.7%。

  財政對民生的支出較快增長。2010年,我市一般預算財政支出978.22億元,同比增長23.8%。我市繼續深入貫徹落實“惠民66條”、“補充17條”措施和“十大民生實事”措施,千方百計惠民生,財政對民生的支出明顯加快。2010年,廣州財政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的支出分別為114.12億元、111.44億元和51.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8 %、21.1%和7.4%。

  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截至2010年11月底,廣州市社會保險五險參保人數達2072.12萬人次,比2005年的958.72萬人次增加了1113.4萬人次,增幅達1.2倍,比2009年底增加了156.22萬人次,增長8.4%,提前完成了1997萬人次的年度目標。

  市場價格繼續攀升。今年以來,我市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月度同比波動較大并穩定在較高水平。2010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長3.2%,增幅比1—3季度累計擴大了0.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和衣著類引領價格上漲,分別增長5.7%和6.6%。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增幅分別為2.4%和10.9%,生產價格漲幅“剪刀差”呈逐季擴大態勢,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和全年累計分別為5.4個、7.6個、8.4個和8.5個百分點。

  1—11月累計,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廣州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為3.1%,低于天津(3.5%)、深圳(3.3%)、蘇州(3.2%)等市,高于上海(3.0%)、北京(2.2%)等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9%),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

  三、經濟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仍需加強

  我市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仍不夠強。一是民營經濟規模不夠大,民營投資增長缺乏動力。近幾年來,我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均低于40%,而國內大部分城市這一比例已過半,有的甚至高達80%以上。2010年,我市國有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2.1%,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7.62%;民營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6%,僅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6.59%,兩者差別懸殊。二是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我市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長期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研發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三是最終消費率偏低。2009年我市40.6%的最終消費率,比北京(55.6%)、上海(52.3%)分別低15.0個和11.7個百分點;與其他國家相比,相差就更遠。這表明我市消費需求潛力亟待挖掘。受亞運積極效應影響,今年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全國多個副省級城市,要進一步鞏固這一成果,不斷促進消費增長。明年的貨幣政策將由去年的適度寬松轉向穩健,這就更加需要注重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培育和激發,而不是僅僅依靠財政擴張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發展。

  (二)對外經濟形勢仍面臨壓力

  目前,雖然世界經濟復蘇態勢沒有改變,但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可能在較長期間內低位徘徊,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依然不容樂觀。一是外需增長動力依然不足。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期,發達國家經濟持續低迷,消費疲軟,需求減弱。美國、日本經濟復蘇明顯放緩,歐洲經濟復蘇雖然超出預期,但內部失衡加劇,后續增長乏力。巴西、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雖然保持較快增長,但通脹壓力增大,資產泡沫風險上升,本幣升值較快,經濟下行風險也在積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將2011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由4.3%下調到4.2%。二是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自顧傾向強化,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在國際市場需求增長乏力,國際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美歐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強化對綠色、新能源產業和電子信息產品的貿易保護。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從紡織、輕工等低附加值產業向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蔓延,從具體產品層面向產業政策、匯率制度等宏觀層面延伸的態勢更加明顯。三是國內要素成本呈繼續上升態勢,企業經營壓力增大。近年來,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特別是今年以來更為明顯,企業已經感受到較大壓力。短期內要素成本上升集中上升會擠壓企業利潤空間,影響企業出口積極性和外貿發展后勁。

  四、2011年經濟形勢展望

  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復蘇充滿了不確定性,復蘇的基礎不牢固、進程不平衡、趨勢不確定,全球GDP增長放緩。近期有報告顯示世界經濟放慢了從危機中復蘇的步伐,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因此降低了經濟增長預期,33個成員國預計增長速度2011年僅為2.3%,2012年為2.8%。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要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一五”規劃目標的圓滿完成為“十二五”開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廣州又一次站立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五、對策與建議

  (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廣州已初步建成以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框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邁出了堅實步伐。下一步要著力以政策支持和制度創新為保障,以科教引領和自主創新為驅動,更加注重產業集群發展和區域集聚發展,做大做強核心產業,提升產業競爭力,不斷提高現代產業體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功能。 要繼續推進“三促進一保持”、“退二進三”、“騰龍換鳥”和“雙轉移”等工作,堅決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產能。

  (二)建立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有效促進消費增長

  從長期來看,只有消費需求才是經濟增長的持久拉動力量,要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必須不斷擴大消費需求。要建立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有效促進消費增長,應在關鍵問題上有所突破。一是有針對性地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對于中低收入群體,要通過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穩定就業和完善健全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重點解決無力消費、不敢消費的問題。對于高中收入群體,應重點解決不便消費、無處消費、畸形消費的問題。二是要通過優化改善消費設施建設、升級換代專業市場工程、建設社區服務基礎設施,改善消費環境。三是要培育信用消費、服務消費、旅游消費、文化消費、體育消費、健康消費、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等新興消費熱點,科學引導消費行為、激活消費潛能。

  (三)繼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

  民營經濟是廣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實施“富民強市”戰略、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生力軍,在繁榮城鄉經濟、促進勞動就業、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要著重抓好市委、市政府制定的“1+10”的政策體系(即《關于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實施意見》和10個配套政策文件)的實施落實,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優化政府服務,有效解決民營企業家入門難、融資難、用地難等一系列突出問題。要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自主品牌,加快升級轉型和自主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要降低民間資本準入門檻,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流向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為民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

  (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0年10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指出現階段將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行業。

  廣州應以此為契機,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要結合廣州已經形成的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為主體的新興產業良好集群化態勢,依托知識城、科學城、大學城,打造集知識生產、傳播、運用和營銷于一體的知識創新區,打造華南科技創新中心,大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要加快研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制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在財稅補貼、政府采購、成立專項資金、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支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向集聚化、高端化、融合化和國際化發展。

  (五)開拓新興市場,穩定擴大外需

  要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努力鞏固傳統市場。在鞏固韓國、日本、美國、歐盟等傳統市場的同時,要全力開拓東盟、中東、俄羅斯、南美及非洲等新興市場。要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擴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要促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完善推動服務貿易發展機制。同時積極擴大進口,鼓勵引進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競爭優勢強的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重要能源資源和原材料。要優化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優先引進現代產業體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六)謀劃 “后亞運時代” 廣州大發展

  亞運會的成功舉辦,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廣州,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廣州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通過亞運會,廣州城市整體形象和城市環境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廣州的城市建設加快了5至10年。

  謀劃“后亞運時代”廣州大發展,一是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以此推動世界文化名城建設。要充分利用亞運積極效應,深入挖掘廣州的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牌效應和城市文化品位。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形成配套政策和管理機制,重點培養一批骨干企業和引進專業人才。進一步制定優惠措施,拓展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投資力度和廣度,尤其要注重對中小文化創意企業或機構的扶持。結合規劃建成的創意產業園區和現代服務業項目,重點突破報業出版、網游動漫、創意設計、廣播影視和演藝娛樂等五大產業,不斷擴大文化產業規模。二是要充分利用亞運體育場館,加快推動體育產業發展。體育場館賽后利用是世界性難題,不僅要利用亞運場館擴大公共服務范圍,提供全民健身場所和承擔體育訓練與競賽任務,還要豐富經營內容,引入一系列職業聯賽、商業賽事、會議會展、大型演藝等商業服務,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就業崗位。三是要利用“千年商都”優勢,加快國際商貿中心建設。舉辦亞運會受益最大的是服務行業,借助亞運會,廣州榮登福布斯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榜首,榮獲“國家美食之都”稱號;外資、港資、北商等外來資本紛紛搶灘廣州,為廣州新增近100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15個大型高端商貿項目如太古匯、萬達廣場、高德置地廣場四季MALL等在亞運前后陸續開業。要充分發揮已有的優勢和平臺,提升改造傳統商貿業,擴大廣州商圈輻射范圍,發展現代商貿流通業,吸引國際著名品牌,吸納高端消費人群,構建“四線三圈,兩軸一帶”[注]的現代國際大都市商業格局。四是要繼續鞏固和發展城市環境大變成果,建立長效機制,繼續推進空氣環境、水環境、交通環境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和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工作,讓城市環境面貌“大變”成果長久惠及廣大市民群眾,為建設宜居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環境保障。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