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增量再超千億,經濟效益明顯改善
――2006年廣州工業經濟發展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全市工業企業以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工業效益明顯改善,工業生產在高平臺上實現平穩快速增長,工業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
一、2006年廣州工業經濟發展概述
1.工業月度產出波浪攀升,增長速度保持平穩
2006年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穩健發展,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102.82億元,同比增長16.8%,實現新增工業總產值1250.98億元,連續三年新增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為拉動全市GDP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210.4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4%,對全市GDP貢獻率為42.2%,拉動全市GDP增長6.2個百分點。
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272.48億元,同比增長17.5%。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月度完成工業總產值452.83億元,為全年最低點,之后逐月攀升,到6月份首次突破600億元關口,達606.30億元。7月份當月工業總產值回落到590.31億元,然后持續走高,到11月份已經突破700億元關口,12月份達到725.11億元,為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月度總產值的最高點,全年走勢呈波浪攀升態勢(見圖1)。
圖1
2006年,全市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呈平穩快速運行態勢。1、2月份由于受上年對比基數的影響,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增速出現較大波動(分別為15.4%和19.2%)。從3月份開始,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各月累計增長速度一直平穩運行在17.1%-18.1%的區間,全市工業經濟運行呈現穩定快速增長態勢(見圖2)。
圖2
2.工業重工化進程繼續快速推進
承接“十五”時期工業重工化的發展勢頭,2006年,全市工業重工化進程繼續快速推進,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005.7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0%;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97.0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6%,重工業增速快于輕工業11.4個百分點。經過“十五”時期的發展,2005年輕、重工業總產值比重(按工業總產值現行價計算)已達到42.4:57.6,2006年,輕、重工業總產值比重進一步發展到38.2:61.8,重工業比重比上年上升4.2個百分點。工業重工化進程加快。
3. 企業創新初見成效
2006年,全市加快工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一方面通過引進外資、鼓勵發展民營經濟,不斷調整、完善和優化工業所有制結構;另一方面產業發展呈現出新產品產值比重日益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增長的特征,工業經濟整體素質不斷提升。
2006年,我市工業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強勁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全年實現新產品產值達480.2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45.6%,增幅比總產值高28.1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從一季度的5.5%上升到四季度的6.6%,比去年同期上升1.3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也有顯著提高,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別達到了 8.8%、9.6%、11.5%和13.4%,四季度比一季度提高了4.6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的快速增長表明傳統工業改造、產業結構優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與此同時,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也迅速發展。2006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187.57億元,同比增長20.9%,比上年同期增速高出3.5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工業增速 4.1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工業增長5.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為27.0 %,比2005年提高0.6個百分點。
4.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
2006年以來,我市工業企業對內加強管理、對外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制約工業效益提升的部分瓶頸因素不斷緩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改善。
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逐季攀高。一季度累計為181.9%、二季度累計上升到189.1%、三季度累計達193.8%,全年攀升到201.13%,比上年同期提高14.3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0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呈持續下降態勢,虧損面從一季度的30.0%下降到全年的22.9%,下降7.1個百分點(見圖3)。
圖3
企業盈利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達到827.55億元,增長16.9%;其中利潤總額488.17億元,增長15.8%,徹底扭轉上年利潤負增長的局面。部分盈利大戶利潤大幅增長有力拉動全市工業利潤快速上升。全市全年實現利潤超2億元的企業35戶,合計實現利潤總額370.79億元,同比增長21.5%;其利潤總額占全市規模以上盈利企業利潤總額的67.2%。
從分行業的數據來看,全市工業利潤實現增長主要得益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煙草加工業實現利潤大幅上升。以上五個行業全年實現利潤總額均超過19億元,分別達到134.66億元、84.31億元、31.10億元、19.37億元和19.26億元,合計占全市總量的59.1%,同比分別增長28.5%、39.5%、35.3%、26.1%和41.9%。
二、拉動廣州工業增長的動力分析
1.三資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是拉動全市工業增長的主導力量
從各經濟類型企業完成總量看,三資企業依然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中占最大份額,三資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207.2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4.3%,同比增長17.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生產增長的貢獻率為64.8%,拉動全市工業生產增長10.9個百分點。
從各經濟類型企業的增速看,股份制企業增速位居第一,股份制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774.71億元,同比增長20.8%,增速分別高于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合作企業、三資企業、其他企業7.7個、12.9個、13.9個、3.8個和11.8個百分點。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汽車、石化、電力等重化行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依然保持主導地位,生產呈現良好增長勢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356.36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9.1%,同比增長2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生產增長的貢獻率為33.4%,拉動全市工業生產增長5.6個百分點。
2. 民營工業增勢良好,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新亮點
近年來,我市加速發展民營工業,不斷營造和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一視同仁的政策環境,支持民營工業壯大規模、提升層次,積極引導民營工業理性投資、健康發展,民營工業已成為推動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新亮點和新增長點。2006年,全市5463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達2515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的46.0%;在白云電氣、華南摩托車等大型民營企業的拉動下,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一直以快于全市平均增速的水平迅速發展。全年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64.95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速在各經濟類型中僅次于股份制經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15.4%,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7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已是我市工業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分行業的數據來看,民營工業企業所涉及的行業已遍及全市35個行業大類中的34個。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實現產值超50億元的行業分別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51.94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25.47億元)、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16.41億元)、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71.12億元)、金屬制品業(64.95億元)、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60.99億元)、農副食品加工業(56.31億元)、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3.34億元)。以上八個行業合計實現工業總產值700.5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值的65.8%。
民營工業企業在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民營工業企業全年從業人員平均人數達32.23萬人,同比增長3.4%,為緩解就業壓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小型工業快速增長,骨干企業貢獻突出
2006年,全市小型工業企業發揮轉型快、機制活的優勢,生產、效益齊頭并進,成為全市工業運行的重要動力。全市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158.01億元,同比增長20.2%,分別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大中型工業增幅2.7個和3.8個百分點;在全市4854戶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中,898戶企業的生產增速超過50%,459戶企業的生產增速超過1倍;全市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33.2%,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5.8個百分點。小型工業企業成為拉動我市工業增長的重要一極。
小型工業企業在生產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06年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 75.19億元,同比增長46.4%,分別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大中型工業增幅30.6個和34.8個百分點。小型工業企業呈現出生產和效益快速增長、利潤增速高于生產增速的良好發展態勢。
對我市工業經濟增長起著重要支撐作用的產值超20億元的44戶工業企業,1-12月累計完成產值3393.5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7%,同比增長 22.7%,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0.0個百分點,貢獻份額達57.1%。產值大戶的支撐作用十分突出。
4.汽車制造業帶動作用顯著
在廣州豐田汽車公司產能迅速擴大、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等汽車制造企業快速增長帶動下,汽車制造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全市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完成的工業生產總量和速度均居三大支柱產業之首。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62.23億元,占三大支柱產業總量的37.9%,分別高于電子產品制造業、石油化工制造業11.3個和2.4個百分點;與上年相比,2006年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增長34.1%,增速分別高于電子產品制造業、石油化工制造業29.1個和22.7個百分點。汽車制造業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26.5%,拉動全市工業增長4.6個百分點。全年實現產值超10億元的7戶汽車制造業企業合計實現工業總產值989.6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的85.2%,汽車制造業的大企業規模帶動作用突出。隨著我市汽車制造業布局逐步完善,其支柱地位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在汽車制造業快速發展拉動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迅猛增長。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73.30億元,同比增長71.0%;全市新增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25戶,實現工業總產值38.7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產值的22.4%,拉動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增長37.6個百分點,成為帶動全市汽車零部件制造業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三、存在問題
1.部分支柱產業支撐作用弱化
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三大支柱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068.1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0%,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支柱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有所減弱。三大支柱產業發展不均衡,汽車制造業一枝獨秀,仍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獨力拉起三大支柱產業的增長速度。受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石油化工制造業增速放緩。石油化工制造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89.2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4%,低于三大支柱產業增速5.6個百分點,低于全市平均增速6.1個百分點。由于部分大型電子企業生產訂單轉移、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增速明顯放慢。電子產品制造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816.73億元,僅比上年增長5.0%,不僅低于三大支柱產業增速12.0個百分點,更低于全市工業增長速度12.5個百分點。
2.與國內主要城市相比,發展速度偏低
近年來,部分國內主要城市加大招商引資和工業投資的力度,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其規模和速度均超過我市。2006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272.48億元,分別比上海、蘇州、深圳、天津、北京少11043.75億元、5271.39億元、4400.95億元、1255.22億元和641.35億元;無錫、佛山與我市的工業總量也相當接近,只比我市分別少147.86億元和1035.73億元。
從增長速度來看, 2006年廣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長17.5%,分別低于天津(25.3%)7.8個百分點、 蘇州(24.0%)6.5個百分點、 深圳(20.6%)3.1個百分點。無錫(22.8%)、佛山(27.4%)的增速也分別高于廣州5.3個和9.9個百分點。
3.虧損企業虧損額高位運行
2006年,規模以上虧損企業虧損額為63.65億元,同比上升39.3%。部分生產大戶大幅虧損是我市虧損企業虧損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全年規模以上虧損企業虧損額超5000萬元的企業有19戶,合計虧損32.90億元,占全市虧損企業虧損額的51.7%。從分行業的數據看,主要集中在虧損額超3億元以上的行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5.06億元)、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7.69億元)、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6.45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4.53億元)、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3.38億元)、通用設備制造業(-3.04億元),以上六個行業合計虧損40.15億元,占全市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的63.1%。
4.大中型工業企業生產、效益增長乏力
大中型工業企業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增長速度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工業經濟增速的進一步提升。大中型工業企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114.47億元,同比增長16.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
部分大中型工業企業生產下降是導致大中型工業企業增長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同比減少超億元的36戶企業合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97.71億元,同比減少160.06億元,拉低大中型工業企業增速3.6個百分點。
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12.97億元,同比增長11.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全市609戶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282戶的利潤出現下降,其中利潤減少超過5000萬的企業有24戶,合計實現利潤24.57億元,同比減少53.94億元,拉低大中型工業企業利潤增速14.5個百分點。
四、2007年廣州工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與對策建議
步入2007年,推動我市工業快速發展的有利因素多,預計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原有的一些困難和新出現的矛盾也不容忽視,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2007年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主要是:(1)我市工業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為今后發展打下了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2006年廣州豐田汽車有限公司10萬輛轎車、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第二工廠12萬輛轎車、廣石化千萬噸煉油擴建改造等項目先后建成投產,將成為推動工業生產持續增長重要動力之一。(2)國內外經濟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有關權威機構預測,雖然2007年全球經濟增幅有可能比2006年略低(約0.3個百分點),但仍屬較快的增長速度(各主要機構預測為3.3%-4%)。據國家發改委綜合司預測處、國家統計局綜合司預測,2007年我國經濟總體上將延續上年較快增長勢頭,保持較高的增幅。有利于我市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3)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擴大,消費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作用逐步增強,拉動經濟增長的消費、出口、投資三大驅動力日益平衡。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07年我國將以增加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民消費為重點,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市委、市政府提出“富民強市”的發展戰略;都將有效地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擴大市場需求,有利于工業生產的持續發展。(4)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將繼續有所好轉。全省電源增加,將增強對廣州用電的支持力度。據有關部門預測,雖然廣州在一季度電力設備檢修高峰期和三季度用電高峰期仍存在一定缺口,但全年電力供應基本平衡。(5)國際通貨膨脹預期減弱。國內部分生產資料價格雖仍將繼續上升,但從總體上來看,上升的幅度有可能低于上年,有利于企業控制生產成本。
2007年我市工業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主要是:(1)國際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多,美國經濟回落的負面影響大。受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的影響,2007年美國經濟有可能出現回落,主要依賴美國經濟的東亞等國經濟也會受到影響,同時也將影響到國際貿易的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07年世界貨物和服務增幅將比2006年下降1.3個百分點;隨著“國家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增多,在不同程度上將影響到我市工業品的對外出口。因此,2007年我市工業出口產品產值要維持高速度的增長,難度較大。(2)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產品出口壓力增大。2006年,隨著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廣州工業出口產品產值的增幅逐步回落。1-3月累計廣州規模以上工業出口產品產值增幅為27.7%,1-6月、1-9月累計增幅分別為21.8%和18.4%;全年累計為15.2%,比1-3月的累計增幅回落了12.5個百分點。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人民幣仍處于升值階段,對工業出口產品生產的影響仍不可忽視,尤其是傳統出口產品,如紡織、鞋帽、家電等影響較大。據國家有關部門的預測,隨著各項調控出口措施逐步到位,尤其是商務部把減少順差作為2007年外貿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 2007年我國外貿增速將比上年明顯回落。將直接影響到我市工業出口產品生產的增長。(3)全國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進一步顯現,國內消費品市場競爭的壓力將繼續加大,我市工業品擴大國內市場份額的難度增加,將直接影響到工業品產銷率的提高。受此影響,2007年工業品出廠價格將繼續低位徘徊,與能源、原材料價格上升幅度的差距仍將存在。此外,還存在工業用地緊張等問題。因此,要促進工業的穩定較快發展,困難依然不少,現提出對策建議如下。
1.以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全市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工業生產又好又快發展
從目前的經濟發展動力和發展格局來看,工業依然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要保持我市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勢頭和經濟發展領先的地位,就必須堅持實行“二產帶動三產、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戰略。一是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在不斷提高工業增長質量的同時,加快工業發展的步伐,促進廣州工業又好又快地發展。二是增強企業擴張能力,挖掘企業的發展潛力。雖然2007年新投產、擴產的工業大項目為工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但僅靠這些大項目還不足以支撐工業生產繼續快速增長,與“追兵”佛山、無錫等地拉開距離。因此,還必須從資金投入、政策引導等方面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引進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增強企業擴張能力和增長質量。三是大力推進支柱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名符其實的帶動工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繼續做好汽車制造業推動工作的同時,想方設法提升電子產品制造業、石油化工制造業的增長速度,扭轉三大支柱產業“一快一穩一慢”的局面。加快醫藥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四是加快民營工業的發展。要認真落實全市民營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民營工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項目審批、用地等方面與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著力解決民營工業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促進民營工業繼續快速發展。
2.抓好工業大項目引進、推進工作,為工業生產增加發展新動力
近年來,國內部分城市的工業生產快速發展,成為我市工業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分析這些城市工業快速發展的原因,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新建成工業大項目、擴產大項目推動力強,成為帶動工業生產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從目前我市工業企業的發展潛力看,要推動工業生產的穩定快速發展,就要繼續大力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力爭每年新投產、擴產工業大項目的生產能力達到或超過600億元工業總產值。因此,一是要繼續加大工業的投入,下大力氣抓好工業生產的基礎建設,加快工業園區的建設,為更多的工業大項目落戶廣州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加大力度做好工業大項目的引進工作。以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務,吸引大項目落戶廣州。三是積極化解工業用地相對不足的矛盾。優化工業生產布局,以老城區實施“退二進三”、全社會開展節能降耗工作為契機,搬遷、改造或關閉污染重、能耗大、效益差的企業,騰出空間,發展都市型工業,發展污染小、產出高、效益好的工業企業。
3.千方百計提高產品競爭力,全力拓寬國內外兩大市場
2007年我市工業要保持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穩步提升的勢頭,就必須設法化解產品出口、內銷壓力增大的矛盾,提高產品競爭力,以拓展國內市場為重點,加快開拓新興對外出口市場,大力拓寬國內外兩大市場的產品銷路。一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贏利水平。二是加快發展名牌產品。以名牌產品的效應,擴大市場份額。下大力氣擴大現有名牌產品的生產規模,培育新的名牌產品,帶動名牌企業,名牌產業的發展,實施名牌擴張。三是穩步發展傳統對外出口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出口市場。在穩步發展美國、日本、歐盟、中國香港等傳統對外出口市場的同時,針對東盟諸國經濟發展加快、與我國的經濟合作加強等有利條件,繼續擴大對東盟的出口;此外,要繼續擴大對俄羅斯、韓國、拉丁美洲的出口,以保障工業出口產品產值的持續增長。四是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有效地擴大國內消費品市場打下基礎。
4.加強對工業經濟運行的監控,切實保障工業生產所需的能源供應
由于2007年國際經濟不確定因素多、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煤、電、油及交通運輸仍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要保障工業生產穩定快速發展,完成或超額完成全年工業生產任務,就必須想方設法確保全年工業經濟的安全高效穩定運行,認真做好工業經濟運行的監控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工業經濟運行的監控機制,掌握工業經濟的走向和發展勢頭,及時發現工業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二是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調研;及時了解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協助企業尋找對策,幫助企業及時化解各種矛盾,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三是保障工業生產用能的供應。我市工業用能大部分靠外地調進和進口,對外依賴度高。由于全球石油供應不穩定因素多,為確保工業企業生產用油的供應,應提前做好成品油的儲備工作。其次,在用電高峰期間,有關部門要科學地做好錯峰用電的方案,并事先通知相關的生產企業,減少或避免因錯峰用電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市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