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數據發布 > 統計分析

廣州市2003—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綜述

  • 聽全文
  • 2007-01-23
  • 來源:廣州市統計局
  • 分享到
  • -

輝煌成就  和諧發展  

――廣州市2003―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綜述 

   2003年以來,全市人民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建設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大都市的目標,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和提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邁上新臺階。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居全國大城市前列

    2003年以來,我市遵循工業化和產業發展規律,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步伐,堅持促進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協調發展。四年來,我市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結構調整不斷推進。

    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我市地區生產總值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別突破4000億元和5000億元,預計2006年將突破6000億元(見圖1),比上年增長14.4%(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為5154.23億元),比2002年增長71.2%,年平均增長14.4%。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預計超過10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預計超過7800美元。目前我市經濟總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居第三位。

 

    結構調整不斷推進。2002年我市三次產業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為3.22?U37.81?U58.97,預計2006年三次產業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為2.4:40.0:57.6。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協調發展,重化工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預計2006年我市工業總產值超過8000億元,同比增長約17%,比2002年增長1.0倍。預計輕、重工業比例由2002年的53.3:46.7變為2006年的38.2:61.8。汽車、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三大支柱產業不斷壯大,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068.19億元,同比增長17.0%,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2.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187.57億元,同比增長20.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0.1%。物流、會展、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預計200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3455億元,比2002年增長64.5%。港口貨物和機場旅客吞吐量由2002年的1.68億噸和1601萬人次增至2006年的3.28億噸和2619.96萬人次,分別增長95.2%和63.6%。美國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等15家跨國物流企業進駐,進一步提升了廣州物流業水平。廣交會、廣博會、留交會等會展品牌馳名海內外,廣州成為中國三大會展中心之一。特別是每年兩屆的廣交會,迄今已成功舉辦了100屆。從101屆開始,廣交會將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這將為廣州帶來新的發展機遇。62家外國(地區)金融機構在廣州開設營業點或辦事處,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不斷增強。2006年末廣州地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2731.23億元和7931.7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均為14.8%,是2002年末的1.7倍和1.5倍。民營經濟加快發展,預計2006年增速快于全市經濟增速3個百分點,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32.8%。

    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近年來,廣州重點培育發展產業關聯度大、產品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生產力骨干項目,形成了三大汽車產業基地,著力建設廣州JFE熱鍍鋅板、廣州豐田、廣州本田二廠、南沙300萬噸造船基地和華南最大的修船基地、東方電氣、廣州海瑞克盾構機、LG飛利浦平面液晶顯示器、100萬噸造紙、科威特1500萬噸煉油等一大批對廣州經濟具有重大影響的產業項目,鞏固了產業基礎。廣州科學城、天河軟件園、國際生物島和南沙資訊科技園加快引進培育高科技項目,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動漫網游產業基地相繼掛牌,廣州經濟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

    二、經濟增長動力不斷增強,三大需求并駕齊驅

    外經貿穩步發展。2006年廣州地區進出口總值為637.67億美元,同比增長19.2%,是2002年的2.3倍。出口總值為323.78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對外貿易轉型升級。2006年,廣州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為162.81億美元和61.4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4%和10.0%,占出口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0.3%和19.0%,繼續拉動我市出口增長和優化我市出口產品的結構。四年來我市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5.53億美元,年均增長22.6%。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51家在廣州投資。近年來,大量外資注入金融、物流、會展、咨詢等服務業,極大地增強了廣州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2006年共批準投資總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大項目212個,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個超千萬美元的大項目落戶。企業境外投資和對外承包工程及勞務合作也有較大發展。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2006年,我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96.38億元,同比增長11.7%,比2002年增長68.1%。基本建設投資是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2006年完成基本建設投資830.69億元,更新改造投資300.56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556.79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9倍、64.2%和30.6%。2003年以來,我市固定資產投資投向從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中的工業轉變,生產性投資比重有所提高。工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2002年的15.3%上升到2006年的26.9%,上升11.6個百分點。

    消費需求不斷增強。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82.77億元,比2002年增長59.2%,年平均增長12.3%;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8441.76億元,比2002年增長77.7%,年平均增長15.5%。汽車是拉動消費需求增長的主導力量之一。2006年,我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汽車類零售額為220.21億元,同比增長32.4%,占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8%。

    三、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邁進

    經濟增長有效帶動財政收入的增加。2006年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427.08億元,同比增長15.0%,其中營業稅102.80億元,同比增長15.2%,占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為24.1%。在總計中,市本級財政收入為201.00億元,同比增長16.1%;區級財政收入為203.63億元,同比增長13.2%;縣級市財政收入為22.45億元,同比增長23.1%。2006年,我市上繳中央“四稅”收入為545.19億元,同比增長19.6%;上繳省“四稅”收入為116.03億元,同比增長18.3%。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升。2005年,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90.16,比2002年提高35.67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85點;實現利潤404.83億元,是2002年的1.95倍。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79.31,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89.15點,比2002年提高90.47點;實現利潤134.3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33.2%。預計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95,比2002年提高40.5點。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預計為36221元,同比增長7.0%;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850.66元,同比增長8.5%,比2002年增長48.3%;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為7788.27元,同比增長10.0%。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居民家庭支出中的服務性消費支出逐步擴大。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為5545.95元,同比增長9.4%,占消費性支出總額的比重為35.9%。汽車等消費熱點持續升溫。我市城市居民每百戶居民家用汽車擁有量由2002年的0.3輛提高到2006年的10輛。

    企業規模效應進一步顯現。2006年,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114.4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0.3%,比2002年提高10.7個百分點。2005年,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46.7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85.7%,比2002年提高5.7個百分點。可見,大中型工業企業對全市工業發展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2006年,全市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895.81億元,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為41.0%,比2002年提高13.4個百分點。

    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耗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九五”時期以來,我市萬元GDP能耗呈逐步降低的趨勢。“九五”期間年均降低6.6%,“十五”期間年均降低3.0%。預計2006年我市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左右,比2002年下降13.8%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萬元生產總值電耗分別比2002年下降22.0%和11.0%左右。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近年來,我市堅持一手抓企業技術創新,一手抓政府扶持推動,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自主創新的環境明顯改善。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原創性、戰略性和基礎性的高級別開發機構在建設中逐步發揮作用。廣州科學城科技創新基地、國家“863”軟件專業孵化器基地、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廣州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發中心和孵化器群正加快建設。廣州本田正在著手研究成立研發中心,廣州將在2010年之前擁有自己的自主品牌汽車。2005年,我市全社會科技活動經費達190億元,其中用于研究與發展(R&D)的經費支出達85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54.5%和88.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69%和1.65%。我市積極探索一條有廣州特色的自主創新路子,專利申請與授權量穩步增長。2005年,全市受理專利申請11012件,比2002年增長75.1%;其中,發明專利2029件,比2002年增長1.1倍。全年專利授權5724件,比2002年增長56.6%。2005年科技進步在工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為50.8%,比2002年提高1.2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四、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近年來,廣州積極實施“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發展戰略,城市空間結構由以往的單一中心、圈層式,向多中心、網絡型、組團式轉變,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間布局與基礎設施的戰略性調整。每年保持對城市基礎設施超過200億元的高強度投入,大規模建設了一大批對廣州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基礎設施,有效提升了廣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現代化陸海空立體交通體系基本成形。新白云國際機場2004年投入使用,目前,年旅客接待能力達2500萬人次,年貨運吞吐量達100萬噸,共有41條國際航線,連通全球五大洲的35個城市。2010年二期工程完成后,預計客運量將上升到3800萬至4000萬人次,把通向亞洲40多個國家、地區的航線都開通,成為輻射國內、東南亞和中東,連接歐、美、澳及太平洋地區的綜合性中樞機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超3億噸,居全國港口第三位,世界第五位。廣州港南沙港區加快建設,2004年一期工程4個5萬噸級泊位已建成使用。二期工程6個5萬噸級泊位預計在2007年9月建成投產。目前,又引進了國際航運和物流業巨頭馬士基參與南沙港區的建設,屆時,10萬噸巨輪可自由出入,廣州港將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強港和華南地區現代物流最大的中心節點。廣州新火車站已動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全國四大鐵路客運中心之一、亞洲最大規模的一流站場。廣州近年加快建設環珠三角的高速公路網絡,城市道路主骨架基本建成, 2005年,全市道路總長度達5076公里。廣州地鐵建設全面提速,全市有7條地鐵線鋪開建設,2006年底營運里程達到116公里,首次超過北京,緊追上海。到2010年,廣州將擁有9條基本覆蓋各區、與珠三角主要城市相連、總里程達到255公里的地鐵線路。

    城市信息化建設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廣州是國內三大通信樞紐、互聯網交換中心和互聯網三大國際出入口之一,近幾年,以建設“數字廣州”和國際“信息港”為目標,積極推進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取得新發展,廣州信息化綜合指數位于國內前列,信息化水平接近發達國家中心城市水平。

    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市形象顯著提升。2003年10月,廣州市全面啟動實施“青山、綠地、藍天、碧水”工程,經過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三年的艱苦奮斗、努力拼搏,一期工程任務勝利完成,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613個采石場、采泥場的整治復綠工作,全市新增綠地面積131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3平方米。園林綠地的各項指標已達到國家園林城市的指標要求,初步構建起“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態格局。我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優良天數占總天數的91.5%。先后建成獵德二期、西?i一期、瀝?蛞黃凇⒋筇股橙?期等四大生活污水處理系統以及新白云國際機場污水處理廠,展開了獵德污水處理系統三期、大沙地污水處理系統和北部地區四大污水處理系統等一批污水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2006年9月,日處理能力20萬噸的獵德污水處理系統三期和日處理能力20萬噸的大沙地污水處理系統一期工程已通水試運行。中心城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1.9%。28條河涌完成了截污,56條(段)河涌進行了綠化景觀整治。珠江廣州河段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水標準。2006年7月,我市成功組織了4600人橫渡珠江,檢驗了珠江綜合整治效果。我市被省評為珠江綜合整治先進城市,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獎(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我市機動車排氣污染治理在全國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廣州市頒布了全國第一部機動車污染控制的地方法規,到2006年9月全市有6200輛公交車和15175輛出租車使用LPG(液化石油氣)。我市注重城中村河涌截污、道路建設、供排水管網建設、公共衛生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六亂”整治、村容村貌及綠化美化等整治,城中村環境綜合整治效果較好。我市歷時8年、斥資700億元的創模取得成功,成為全國經濟總量最大、建成區面積最大、工業企業最多的成功創模城市。

    中心鎮建設穩步推進。2003年以來,我市以加快中心鎮建設為龍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按照“今日中心鎮,明日衛星城”的理念和“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發展思路,在把全市65個鎮撤并為35個鎮的基礎上,大力建設17個中心鎮。四年共投入6.9億元建設中心鎮,中心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產業和人口集聚及輻射帶動功能日益增強,一批市級龍頭企業總部和都市農業示范區在中心鎮落戶,中心鎮成為我市農產品加工、流通、信息和科技示范的重要基地。四年共投入11.91億元推進農村“五通”工程建設,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大多數自然村都實現了“五通”。 2004年起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近600條村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農村面貌明顯改觀。

    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我市通過采取把城里的就業培訓服務工作一直向農村社區延伸、實施就業培訓資助計劃、進行就業服務激勵和招農民工激勵、改革戶籍制度等四方面的措施,還有農民進城就業后的社會保障建設等工作,有效地加快了我市農民的轉移就業。2004年以來我市共培訓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超過15萬人,扶助2125名農村貧困戶子女免費入讀中專和技校。在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60.1%,成為拉動農民增收的主要動力。

    五、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步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階段

    2003年以來,我市市委、市政府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取得明顯進步,2005年獲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

    創建教育強市工作穩步推進,教育事業加快發展。近年來,先后投入44億元推動老城區教育綜合改造工程和示范性高中建設,安排近50億元改善農村地區中小學教育條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從2006年秋季開始全面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省、市一級普通高中學位所占比例從2002年的37.5%提高到2006年的82.6%。高考各項指標連年居全省前列。全市24所示范性高中基本建成,大學城一、二期工程、市第二少年宮相繼建成,實施“教育e時代”工程取得進展,全市已有75%的區和73%的鎮成為省的“教育強區”和“教育強鎮”,教育質量穩步提高。2005年,我市共有各類學校2007所,在校學生232.66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在校本專科學生55.43萬人,比2002年增長85.4%。平均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為738.58人,比2002年增長78.0%。全市培養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和科研機構招收研究生1.56萬人,在學研究生4.06萬人,畢業研究生0.90萬人,分別比2002年增長89.7%、98.9%和1.9倍。

    雅俗共賞的藝術推陳出新,市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廣州舉辦的高級別藝術盛會接連不斷,音樂金鐘獎永久落戶羊城,舉辦了金獅獎、金花獎、新年雙語晚會、“聲響亞洲”文化節、全國木偶皮影比賽、羊城國際粵劇節、廣州國際管樂演奏大會、羊城新秀歌手大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廣州之夜”專業藝術演出、“都市熱浪”廣場群眾文化等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展示了廣州的風采和魅力。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廣州新圖書館奠基,廣州歌劇院計劃2007年12月份建成交付使用,辛亥革命紀念館選定長洲島,中共“三大”舊址建立紀念館,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落戶大學城。2005年,全市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7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3281場,其中出訪演出281場,藝術表演團體演出觀眾405萬人次。

    公共衛生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市基本建成覆蓋全市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健全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加強了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至2005年末,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2517個,其中醫院211個,分別比2002年增加252個和15個。全市有衛生技術人員6.42萬人,比2002年增加0.95萬人。全市有衛生機構床位4.79萬張,比2002年增加0.75萬張。每萬人口醫生數和醫院床位數分別為34.44人和52.44張,分別比2002年增長12.0%和15.4%。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2004年,我市成功申辦2010年亞運會。2005年,廣州運動員獲得世界冠軍6項10人次、亞洲冠軍3項3人次、全國冠軍42項55人次。參加全民健身活動116.19萬人次。舉辦國際、國內單項比賽17次,市區兩級全民健身活動及比賽785項次。2006年,成功舉辦了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元邦杯”全國沙灘排球錦標賽、第27屆世界摔跤錦標賽、中國籃球對抗賽、亞運圣火傳遞等活動,改造了廣州體育館,使之成為國內超一流的比賽場館,能滿足NBA比賽要求。目前正在著手建設亞運體育場館及相關設施。

    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我市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近年來每年新增就業崗位超過20萬個,“零就業家庭”實現一人就業率接近100%,2006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連續四年保持在3%以下。廣州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標準不斷提高。2005年末,全市基本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04.97萬人、234.07萬人、208.58萬人、168.34萬人和91.24萬人,分別比2002年增加44.42萬人、48.06萬人、99.94萬人、43.13萬人和17.53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覆蓋全市所有鎮、村,2006年參合率達86.1%。2006年,為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我市將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到每人每月330元;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標準增加到每月624元;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到每月780元。我市籌集投入近15億元,妥善解決了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和社會申辦退休人員參加醫保、早期離開國有集體企業人員參加社保,以及“農轉居”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等問題。這一系列措施全方位地保障了廣州市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

    透過以上一系列實實在在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到2003年以來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新階段、新形勢和新起點,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廣州將積極探索符合客觀規律和現代化大都市建設規律的新路子,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切實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