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季度廣州經濟運行態勢總體良好 經濟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
廣州市統計局綜合處
三季度,廣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市經濟運行態勢總體良好,經濟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分產業看,第二產業增速放緩,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速加快。從三大需求來看,投資、出口快中趨緩,消費市場日趨旺盛。
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1—3季度累計,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654.28億元,同比增長13.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31.43億元、2922.27億元和4600.58億元,分別增長3.4%、16.0%和12.3%,與上半年對比,第一產業增速加快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速回落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速加快1.6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4%、44.3%和55.3%,與上半年對比,第二產業貢獻率回落6.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加大5.9個百分點。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為1.72:38.18:60.10。
在全國中心城市及深圳、蘇州中,1—3季度累計,廣州地區生產總值(7654.28億元)居第三位,低于上海(12109.52億元)和北京(9754.36億元)。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速(13.5%)居第三位,低于天津(17.9%)和重慶(17.1%),與蘇州(13.5%)持平,高于深圳(11.8%)、上海(11.5%)和北京(10.1%),也高于全省(11.6%)和全國(10.6%)平均增速。
(一)農業生產穩步增長
1—3季度累計,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225.78億元,同比增長3.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糧食作物中薯類和玉米產量較快增長,同比分別增長6.8%和5.0%。經濟作物增勢良好,甘蔗產量增長20.9%,花生產量增長5.7%,花卉產值增長9.3%。蔬菜受臺風暴雨的影響較大,只有0.2%的微幅增長。水果生產形勢較好,產量同比增長5.8%。畜牧業和漁業平穩發展。肉類總產量同比增長1.8%,禽蛋產量增長8.4%,海水產品產量增長3.2%,淡水產品產量增長1.3%。
(二)工業生產平穩較快增長
1—3季度累計,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729.03億元,同比增長21.2%,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20.53億元,同比增長19.8%,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5個百分點。
三大支柱產業增長穩中趨緩。1—3季度累計,全市完成三大支柱產業產值4845.68億元,同比增長29.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6.8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制造業、電子制造業和石油化工制造業分別完成產值2129.13億元、1296.14億元和1420.41億元,分別增長29.9%、41.0%和19.8%,增幅分別比上半年回落7.1個、15.0個和1.8個百分點。
民營工業企業增速加快。1—3季度累計,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599.03億元,同比增長18.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8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速趨緩。1—3季度累計,全市完成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533.52億元,同比增長32.9%,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5個百分點。
工業出口產品產值增幅回落。1—3季度累計,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出口產品產值1999.42億元,同比增長24.1%,增幅比上半年回落7.9個百分點。
在全國中心城市及深圳、蘇州中,1—3季度累計,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729.03億元)居第五位,低于上海(21616.47億元)、蘇州(17996.21億元)、深圳(12807.29億元)和天津(12327.99億元)。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21.2%)居第六位,低于天津(32.8%)、重慶(28.8%)、蘇州(25.1%)、上海(25.1%)和北京(23.2%)。
(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
1—3季度累計,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68.86億元,同比增長41.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0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604.75億元,同比增長23.0%,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4個百分點。投資額超20億元的項目有7個,分別是南方航空公司購置飛機項目、亞運城及亞運場館工程、西江引水工程、地鐵二八號延長線工程、三號線新機場線路工程、新廣州站及相關工程和萬達廣場工程。
在全國中心城市及深圳、蘇州中,1—3季度累計,廣州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68.86億元)居第六位,低于天津(4623.48億元)、重慶(4338.87億元)、北京(3741.00億元)、上海(3456.49億元)和蘇州(2652.68億元)。廣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1.5%)居第一位,高于天津(32.0%)、重慶(30.8%)、蘇州(19.3%)、深圳(12.2%)、北京(6.6%)和上海(-7.4%),也高于全省(24.1%)和全國(24.0%)平均增速。
(四)消費市場需求旺盛
隨著營商環境的改善和擴大內需力度的加大,以及節慶促銷、亞運會的帶動,我市消費市場需求旺盛。1—3季度累計,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2.03億元,同比增長21.3%,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762.40億元,增長21.5%,增幅上半年回落0.3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19.62億元,增長19.8%,增幅比上半年提高6.7個百分點。由于國家延長了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政策的時間,與家電、汽車相關的商品零售額大幅增長。在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零售額中,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汽車類、石油及制品類同比分別增長41.2%、35.6%和30.2%。由于食品類價格較快上漲,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較快增長,同比增長24.7%。人們服飾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居民衣著支出增加,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25.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奢侈品的需求越來越多,金銀珠寶類零售額同比增長33.2%。隨著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推進,廣州的商貿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1—3季度累計,全市批發零售業完成商品銷售總額14390.16億元,同比增長36.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6.0個百分點。
在全國中心城市及深圳、蘇州中,1—3季度累計,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2.03億元)居第三位,低于北京(4490.10億元)和上海(4457.64億元)。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1.3%)居第二位,低于重慶(26.7%),高于天津(19.3%)、蘇州(18.4%)、上海(17.6%)、北京(16.3%)和深圳(15.7%),也高于全國(18.3%)和全省(17.1%)平均增速。
(五)商品進出口增速快中趨緩
1—3季度累計,全市實現商品進出口總值766.03億美元,同比增長41.0%,增幅比上半年回落9.5個百分點。其中,進口411.22億美元,增長47.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6.3個百分點;出口354.81億美元,增長34.3%,增幅比上半年回落3.0個百分點。在出口總值中,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分別增長26.9%和37.0%;機電產品出口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9.3%和44.1%;對香港、美國和歐盟出口分別增長47.2%、28.3%和27.2%。1—3季度累計,我市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2.36億美元,同比增長5.0%,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4個百分點。
在全國中心城市及深圳、蘇州中,1—3季度累計,廣州市商品出口總值(354.81億美元)居第五位,低于深圳(1396.62億美元)、上海(1316.10億美元)、蘇州(1104.46億美元)和北京(407.24億美元)。廣州市商品出口總值增速(34.3%)居第三位,低于重慶(62.0%)和蘇州(40.5%),高于上海(31.7%)、天津(27.9%)、深圳(25.1%)和北京(17.3%),也高于全國(34.0%)和全省(27.8%)平均增速。
(六)財政收入、居民收入平穩較快增長
1—3季度累計,全市實現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643.25億元,同比增長20.0%,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0個百分點。其中,營業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別為129.70億元、111.58億元和74.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7%、11.3%和30.7%,合計占全市一般預算財政收入的49.10%。
在全國中心城市及深圳、蘇州中,1—3季度累計,廣州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43.25億元)居第七位,低于上海(2246.10億元)、北京(1833.28億元)、深圳(808.66億元)、天津(761.80億元)、蘇州(668.01億元)和重慶(654.10億元)。廣州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20.0%)居第五位,低于重慶(51.4%)、天津(33.1%)、蘇州(21.8%)和北京(20.7%),高于深圳(18.4%)和上海(15.8%),低于全省(20.9%)平均增速。
1—3季度累計,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310元,同比增長10.9%,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為11290元,同比增長13.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七)就業情況良好
今年以來,我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數量呈逐季遞增的態勢。9月末,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244.94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9.7%,比6月末增長2.3%,比年初增長4.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0.65萬人、106.72萬人和137.57萬人,與上年同期對比,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下降10.3%,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增長11.3%,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長8.5%。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構成由上年同期的0.3:42.9:56.8變為0.3:43.6:56.1,第二產業經濟發展逐步回升(去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2008年比重為44.9%),從業人員占全市比重提高0.7個百分點。
(八)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
1—3季度累計,我市城市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2.9%,漲幅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3.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0%。食品和居住類價格的上漲是消費價格上漲的主導因素。1—3季度累計,我市食品類和居住類價格分別上升4.8%和4.3%,分別拉動價格總水平上升1.5個和0.8個百分點。9月份,受臺風的影響,鮮菜價格大幅上漲,同比上升29.4%,環比上升15.7%,導致食品價格升幅加大。受食品價格升幅加大影響,9月份我市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3.4%,環比上升0.6%。
在全國中心城市及深圳、蘇州中,1—3季度累計,廣州城市居民消費價格升幅(2.9%)居第三位,低于天津(3.3%)和深圳(3.0%),高于蘇州(2.8%)、重慶(2.8%)、上海(2.7%)和北京(1.8%),也高于全國(2.8%)和全省(2.7%)平均升幅。
(九)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回落
1—3季度累計,我市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升2.5%,漲幅比上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升10.9%,漲幅比上半年加大0.3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近兩個月來月度漲幅呈回落之勢,7、8、9月份同比分別上升13.0%、11.3%和9.8%。
經濟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汽車制造業支撐作用減弱
受二季度汽車企業罷工和缺乏新增大項目等因素的影響,我市汽車制造業支撐作用逐步減弱。1—3季度累計,我市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9.9%,增幅比上半年回落7.1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回落33.5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9.84%,比上半年(21.06%)下降1.22個百分點,比一季度(23.03%)下降3.19個百分點。
(二)工業企業經營困難加大
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速自4月份以來在逐步回落,企業經營困難逐步加大。1—8月累計,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4.8%,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1.1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回落38.4個百分點。利潤增長回落的原因:一是受去年對比基數逐步提高的影響;二是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剪刀差”逐步加大,擠壓了企業利潤增長空間。1—3季度累計,我市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相差8.4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加大1.1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加大3.0個百分點。此外,勞動力成本上升、勞資糾紛增多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預計第四季度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回落趨勢仍難以緩解。
(三)受樓市調控政策和貨幣政策影響,房地產業未來發展不確定性增大
自今年4月份國家出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限制二套房貸款等房地產調控政策以來,我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合同金額增速呈回落的態勢。近日又出臺了新的調控政策。9月26日,國土資源部和住建部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用地和建設管理調控的通知》,規定對于因企業原因造成土地閑置一年以上的企業,在結案和問題查處整改到位前,禁止競買人及其控股股東參加土地競買活動。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9月29日國家有關部委出臺措施,規定自10月1日起商品住房首付比例調整到30%及以上;暫停發放居民家庭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消費性貸款禁止用于購買住房;加快推進房產稅改革試點,并逐步擴大到全國。隨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市都相繼出臺調控細則。10月15日,被認為是廣州史上最嚴厲的樓市調控新政正式出臺,新的調控細則不僅明確規定每個家庭限新購一套房,還把非本地戶籍的家庭和個人徹底排除出購房者的行列,與此同時,未滿18歲的人士也不能單獨購房,公積金第三套房貸立即全面禁止。近日,央行又上調了貸款利率。樓市調控新政與加息政策加大了我市未來房地產業投資開發與銷售的不確定性。
(四)國際經濟環境依然嚴峻
當前,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刺激政策負面效應的顯現以及財政支持能力匱乏,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動力明顯減弱,復蘇前景不容樂觀。一是發達經濟體GDP不同程度回落。美國經濟增長環比折年率從去年第四季度的5%放緩到今年第二季度的1.6%;日本環比折年率從今年第一季度的4.4%放緩到第二季度的0.4%;歐元區除德國經濟增勢較強勁外,其他國家受債務危機的影響,形勢都不太好,其中希臘經濟仍在收縮,且降幅呈擴大之勢。二是全球就業形勢仍然嚴峻。8月份,美國失業率為9.6%,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7月份,歐元區失業率為10%,與上月持平;日本失業率為5.2%,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三是景氣指標回落。8月份,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3.8,服務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3.5,分別比上月回落0.5和0.8個百分點。四是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五是國際貿易摩擦有增無減。國際經濟環境的復雜性使我市外向型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全年經濟形勢展望
從國際來看,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復蘇陷入滯緩狀態,二次探底的風險不斷上升。但可喜的是,主要發展中國家在金融危機中采取有效調控政策,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內需拉動下率復蘇,實現經濟快速增長。
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運行逐步趨緩,但放緩幅度在縮小,一季度、二季度和三季度當季我國GDP分別增長11.9%、10.3%和9.6%。最近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FLP)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8月份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9月份為53.8%,比上月上升2.1個百分點。說明我國經濟總體上處于擴張期,經濟增長處在上升通道之中。PMI在連續三個月回落后,于8月份小幅回升,9月份繼續回升,預示中國經濟已從回落走向回穩。
從我市來看,隨著亞運工程的陸續竣工和對比基數的提高,總體經濟運行穩中趨緩。三季度,我市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分別為141.4和145.5,雙雙回復至高度景氣區間,已恢復至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但由于亞運會和亞殘運會在第四季度召開,第四季度大部分工程項目停工,亞運會期間部分工業企業將停產、限產,機動車輛分單雙號行駛,內河貨運船舶白天禁航,將對我市全年經濟增長造成一定的影響。預計我市第四季度總體經濟運行將繼續穩中趨緩。
(一)工業增速將會繼續放緩
三季度以來,我市工業生產總體發展趨勢是放緩的。第四季度將召開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為確保空氣質量良好,我市將對部分工業企業實行停產、限產,這將對工業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預計第四季度我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將有所放緩。
(二)第三產業保持較快增長
據有關部門預測,正常情況下,第16屆亞運會的參賽運動員將達到1.2萬名左右,為廣州市帶來過夜游客增量約34萬人次(人均在穗停留3天),其中海外過夜游客增量約4萬人次,國內過夜游客增量約30萬人次;一日游游客增量約70萬人次。大量游客的增加將促進我市吃、住、行、游、購、娛等第三產業各行各業的發展,預計第三產業保持較快增長。
(三)投資增速將會較大幅度回落
由于第四季度大部分在建工程項目停工,對投資的影響是首當其沖的,預計我市第四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會較大幅度回落。
(四)預計消費需求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受亞運會舉辦期新增大量以及運動員、裁判員、官員、游客集中來穗影響,廣州市消費人群擴大,對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和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及住宿和餐飲業發展帶動作用明顯,預計我市第四季度消費需求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五)出口增速穩中趨緩
目前國際經濟環境比較嚴峻,發達國家需求低迷,但西方圣誕節的到來將帶動出口需求的增長,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將支撐一部分出口需求,預計我市全年出口增速穩中趨緩。
對策建議
(一)全力辦好亞運會,發揮亞運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第四季度我市最重要的工作是全力辦好亞運會。舉辦亞運會不僅是體育盛事,更是推動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機遇。全市各級各部門應強化大局觀念,以決戰姿態和大干精神,加大協調力度,充分調動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確保廣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圓滿成功。住宿、餐飲、旅游等各行各業要充分利用舉辦亞運會這一良好的發展契機,全力做好服務保障,確保亞運會期間住宿接待高標準、高水平、高效率;餐飲服務供應零中斷,餐飲質量有保證;交通順暢,運轉高效;水、電、氣、熱供應和通訊等設施安全有序運行。
(二)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步伐。重點加快發展電動汽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及現代物流、現代商貿、現代會展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吸引一批規模大、帶動性強、技術水平高、影響長遠的大項目落戶。
(三)進一步刺激需求,促進消費、投資、出口協調高效拉動經濟增長
堅定不移擴大消費需求。一是不斷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聯動機制,適當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財政支出中進一步加大對改善民生項目的投入和對居民轉移支付的力度。二是完善各類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支出預期。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全社會尤其是農民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減少人們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擴大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領域的公共服務,減輕居民個人支付的負擔,讓居民敢于消費、樂于消費。
積極開拓新興出口市場。目前發達國家經濟低迷,需求減弱,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態勢較好。我市要積極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把出口重點放在非洲、南美洲、中東地區和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
(四)未雨綢繆,精心籌備后亞運時期的工作
從以往承辦奧運會或亞運會的國家或城市看,一些國家或城市奧運會或亞運會后存在著場館閑置、投資中斷、資源浪費等現象,即所謂的“后奧運風險”或“后亞運風險”。如:雅典奧運會后政府得到了一張24億美元的超支帳單,2005年希臘的經濟增長下降到9年來的最低點。我市應及早預料到亞運會結束后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情況和問題,提前制定規劃和應對措施,避免“后亞運風險”的出現,以保持我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體來講,應注意以下事項:
1.迅速恢復生產,合理安置從業人員
亞運會結束后,應迅速組織停、限產的工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企業恢復生產。停、限產企業應提前做好準備,如做好原材料的儲備,對放假休息的職工發放基本生活費,并加強聯系,以便在解除禁令時,迅速組織人員恢復生產,避免出現用工荒。
眾所周知,在亞運會籌辦期和舉辦期,需要增加大批臨時性的工作崗位。據了解,亞組委近年分三批從全國各地招聘了400多名合同制工作人員。在亞運會期間,亞運城要滿足運動員、媒體人員、裁判員、政府官員及相關人員的食宿需求,至少需要招聘4000名臨時工。另外,亞運會期間,公共交通、旅游、住宿、餐飲、安保等領域都需要增加大量的臨時性工作人員。亞運會結束后,這些臨時性工作人員大部分將面臨分流。因此,我們應該及早制定對策,亞運會后合理安置這些從業人員,引導他們實現再就業。
2.確保后續投資的連續性,不斷優化投資結構
亞運會將對我市今年投資增長造成很大的波動性,第四季度將從高位迅速下滑,12月份跌至谷底。而且這種波動性影響在亞運會后還將持續幾年。因此,為減少波動性,防止經濟大起大落,我市應做好亞運后投資項目的儲備工作,確保后續投資的連續性。在投資方向上,應注意投資結構的優化,加快推進一批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大、帶動力強的生產力骨干項目建設。
3.高效利用體育場館,推動體育產業快速發展
許多大型的運動會之后,所興建的大量體育館面臨空置,利用率極低,若要防止風雨的侵蝕和毀壞,還要常年付給大量的維修費。如:日本政府對于曾經舉辦冬季奧運會的長野運動場地,表示已經無力再承擔其維修的費用。廣州亞運會共使用70個場館,其中新建場館12個,改擴建場館58個(含訓練場館)。亞運會后應高效利用這些體育場館,推動體育產業快速發展。我市有亞運城、大學城、廣東省奧林匹克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和老城區五大場館群,分布相對分散。我們應對這些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實行市場化經營管理,使公共體育場館在賽季供比賽使用,在閑時供全民健身使用。并利用承辦亞運會的契機,加強宣傳,激發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也可圍繞場館參觀、體驗,開發體育旅游產品。
4.繼續保持良好的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并優化結構
為迎接亞運會,我市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投入到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隨著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加強交通管理、城市綠化美化亮化等工作的推進,廣州天更藍了,水更清了,路更暢了,房更靚了,城更美了。亞運會后,我市應繼續保持良好的環境,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建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長效機制,不斷提升我市的城市形象。還應利用亞運后我市良好的城市環境與城市形象,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并優化結構,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新機遇,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市。
5.利用承辦亞運會的經驗及影響,大力發展會展旅游業
2010年亞運會是廣州有史以來承辦的最大型的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給會展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會展旅游是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大型國際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運動會、招商會等,達到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洽談貿易、旅游觀光、技術合作、信息溝通、人員互訪和文化交流等的目標,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是一種綜合性的旅游服務形式。會展旅游具有組團規模大、消費檔次高、客人停留時間長、產業關聯性強等優勢。廣州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有良好的城市形象、豐富的旅游資源、完善的會展設施和較強的城市功能,我們應利用承辦亞運會的經驗及影響,大力發展會展旅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