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數據發布 > 統計分析

2005年我市農業生產情況分析

  • 聽全文
  • 2006-01-13
  • 來源:市統計局
  • 分享到
  • -

    2005年,我市各級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三農”工作中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繼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以適應日益變化的農產品市場需求,基本控制住特大洪水、禽流感等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市農業生產呈現穩步增長。

    一、農林牧漁業生產情況
   
    2005年,我市農業生產的特點是:種植業在結構調整中發展,林業生產穩中略升,畜牧業全面增長,魚塘低改成效明顯,種子種苗發展潛力巨大。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20.81億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112.67億元、林業產值3.84億元、畜牧業產值47.7億元、漁業產值37.6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9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3%、3.7%、8.4%、1.2%和12.1%。農業增加值達130.22億元,比上年增長4.1%,農業中間消耗率為41.0%,與上年持平。

    ㈠種植業結構全面調整

    1、糧食生產初步扭轉近年連續下滑的勢頭。2005年我市糧食生產扭轉了近年來連續下滑的勢頭,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略有增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6.54萬畝,總產量51.73萬噸,比上年分別增長1.5%和減少0.9%。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21.75萬畝,增長2.0%;稻谷產量45.03萬噸,與上年持平。水稻播種面積增長主要得益于今年中央1號文件落實到位,補貼農民種糧力度加大,2005年全市投入種糧補貼資金1486萬元,比上年增加143萬多元,增長10%,但由于上半年的水災以及下半年部分地區出現干旱和咸潮等災害影響,導致全市糧食總產量略減。
   
    2、價大幅回升,刺激甘蔗生產恢復增長。由于國際糖價持續攀升,國內糖價漲勢強勁,并且屢創新高,2005年末國內糖價高達4300元/噸,比上年末大幅提高1600元,漲價幅度達六成。糖價大幅度回升,刺激了農民種蔗的積極性,因而帶動我市甘蔗生產呈恢復性增長,全市甘蔗種植面積6.8萬畝,甘蔗產量51.73萬噸,比上年分別增長14.2%和20.3%,其中糖蔗產量增長60.8%。

    3、花卉生產繼續擴大,成為拉動種植業乃至整個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花卉需求日益增多,種植和觀賞花卉逐漸成為人們精神上的一種享受,加上花卉市場日趨成熟,花卉價格一直保持著比較好的價位,2005年還普遍上漲,種植花卉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花農和企業投資花卉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05年全市花卉種植面積15.08萬畝,比上年增加1.68萬畝,增長12.6%。全年花卉產值達23.79億元,比上年增長34.4%,拉動種植業產值增長5.31個百分點,拉動農業總產值增長2.78個百分點,拉動的幅度位居所有產品之首。花卉生產已成為我市農業發展重點方向之一。

    4、菜生產首遇下降。近年來,由于蔬菜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種植蔬菜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我市蔬菜穩步發展,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年年遞增。但2005年,受外地蔬菜生產快速發展及消費市場容量所限共同影響,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首次出現減少,全年種植面積227.27萬畝,比上年減少2.46萬畝,減少了1.1%。全年蔬菜總產量348.89萬噸,比上年減少4.9%。減產的直接原因是上半年氣候不穩定,低溫多雨,旱災和水災共同影響了蔬菜的生長,部分地區甚至整個6月份都沒有葉菜收成,雖然進入下半年以后的天氣一路好轉,但仍難以彌補上半年的減產損失,全年蔬菜產量是出現首次下降。

    5、荔枝和香大蕉產量大幅下降,拉低全年水果總產量。按照年初生長趨勢預計,2005年原本是荔枝生產的又一個中大年,但進入二季度后,出現的連場暴雨,打掉了不少成花,嚴重影響到荔枝結果的質量,全年荔枝產量5.18萬噸,比上年減少2.31萬噸,減產三成。香大蕉因受爛根病和黃葉病影響,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近4萬畝,香大蕉產量為28..58萬噸,比上年減少15.2%。龍眼則成為我市2005年水果生產的一大亮點,全年龍眼產量3.19萬噸,比上年增長15.2%。此外,由于近年來為適應市場需求,改種和擴種了不少沙糖桔,令桔子產量逐年增加,全年桔子產量0.58萬噸,比上年增長45.6%;屬嶺南特色水果之一的楊桃也比上年增長18.0%,全年產量達到1.54萬噸。由于荔枝和香大蕉的減產,對我市的水果生產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我市全年水果總產量為48.87萬噸,比上年減少11.8%。

    ㈡林業生產穩中略升,生態效益顯著
  
    “青山綠地”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實施的一項大型生態工程,我市自2003年啟動實施“青山綠地”工程以來,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建設,已先后建成了帽峰山、天麓湖等13個林區,在廣州新機場公路、廣深鐵路沿線建成了11條林帶和100多個村、鎮的小公園和綠地廣場,新增、改造綠地面積達80.6平方公里,人均綠地面積增加4.4平方米,初步改變了廣州綠地“北多南少,東西更少”的格局。“青山綠地”工程建設已初步顯現生態效益。據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測定,新機場高速公路20米寬林帶對空氣中碳、氮、硫的總固定量達50%,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的凈化率分別達到53.8%、33.3%、95.7%,吸附塵埃總量達到164.2克/立方米。由于政府投入加大,林業生產穩步上升,2005年全市林業產值3.8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林木培育和種植、木材和竹材采運的產值分別為3.17億元和0.62億元,分別增長4.4%和0.7%。

    ㈢畜牧業生產全面增長
   
    2005年我市畜牧業生產形勢喜人,主要畜牧產品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全年生豬出欄215.03萬頭,肉用牛出欄1.22萬頭,家禽出欄1.31億只,比上年分別增長10.8%、7.7%和2.2%;牛奶產量4.65萬噸、禽蛋產量1.89萬噸,比上年分別增長36.5%和19.5%;全年肉類總產量達32.03萬噸,比上年增長7.3%。2005年的年初和年末的一段時間,我市都與禽流感擦身而過,外地的禽流感發生對我市畜牧業生產基本上沒有產生影響,全市畜牧業生產發展能夠全面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宣傳力度強,省領導帶頭吃雞,對市民起了極大鼓舞作用,而且群眾已經對禽流感有了一定的認識,不會盲目的作出判斷,家禽消費市場基本穩定。二是農業部門對生豬和家禽的防病措施到位,大大地提高了肉類產品的質量,市民可以吃到放心肉。三是2005年的豬價與禽價都比上年有大幅度的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我市農產品生產價格調查數據顯示,全年生豬和家禽的平均生產價格分別為9.26元/公斤和10.20元/公斤,比上年分別增長8.6%和18.2%。

    ㈣魚塘低改效果顯著,漁業生產穩定增長
  
    這兩年我市正處于魚塘低改時期,通過魚塘標準化整治,效果逐漸顯現,漁業生產發展穩定增長。2005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38.83萬噸,比上年增長1.1%,其中淡水產品因魚塘標準化整治而增產明顯,其產量為34.93萬噸,比上年增長11.4%。2005年我市秉承高標準整治我市大面積連片魚塘的思路,繼續開展全市范圍內的魚塘標準化整治工作,重點對花都、番禺、南沙、增城和白云的大面積連片的魚塘進行改造。全市規劃按標準化整治的魚塘達2.16萬畝,其中:花都區炭步鎮連片魚塘8000畝,增城市石灘鎮連片魚塘1000畝,南沙區萬頃沙鎮連片魚塘3000畝以及其它多個地點相對連片的魚塘共6500畝,番禺區魚窩頭鎮連片魚塘6000畝。各整治單位去年下半年著手準備一系列工作,主要施工階段在2005年的上半年。通過上半年的魚塘標準化整治,對養殖水產品增產增效的作用比較顯著。主要表現在:一是提高了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提高土地產出率,標準化整治后的魚塘產量、產值、利潤增幅普遍大幅度提高,平均增幅在30%以上。二是養殖方式有所改變,整治前魚塘多數是農民分散養殖,整治后通過對農民補償,部分魚塘重新招標,魚塘集中到養殖大戶手中,養殖大戶市場信息較靈、養殖技術較高、資金實力較雄厚,提高了魚塘的整體養殖水平與效益。三是增強了防災抗災能力,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㈤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迅速,種子種苗生產發展潛力巨大
   
    近年來,由于各級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增多,種子種苗業得到迅速發展,促使我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逐年遞增,農林牧漁服務業正成為我市農業發展的另一條新路子及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生產發展,我市農業生產已由農戶單家獨戶分散經營向企業和規模戶集中經營轉變,農業生產已初步形成企業化、規模化、專業化,以公司企業帶動農戶生產,農業生產分工不斷細化,種子種苗生產開始隨之飛速發展,帶動了整個農林牧漁服務業的增長。2005年全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達18.94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拉動農業總產值增長近1個百分點。

    二、我市農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㈠種植業生產結構仍未達到優化
   
    2005年以來,蔬菜和水果的減產影響到我市種植業生產的發展,僅依靠糧食和花卉來支撐整個種植業。從生產布局上看,這樣的結構不是很樂觀。糧食的生產本身是沒有什么經濟效益可言的,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是依靠政府的補貼來支撐的,并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對于廣州來說,今后種植業生產的發展必須依靠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的生產發展,糧食生產的主要目的是保證糧食安全。雖然今年蔬菜和水果的減產一定程度上是天氣原因造成的,但是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市場調節導致的,也意味著蔬菜生產的利潤開始降低。

    ㈡農林牧漁服務業所占的比重仍需較小

    隨著廣州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農業的分工必然不斷地細化,農林牧漁服務業也必然會成為廣州未來農業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但是,按照目前我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來看,還只是九牛一毛。雖然近幾年來,其發展速度也很快,但從總量上看,它還不能和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相提并論。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林牧漁服務業的投入,促進其發展壯大,逐步培養成為我市農業的一個支柱行業,更好地為廣州現代都市農業服務。

    ㈢水災、干旱、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困擾我市農業發展
   
    至2004年為止我市受到厄爾尼諾氣候現象影響,連續幾年出現雨水偏少,但2005年上半年我市的連續降雨導致了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水災,導致有些地方出現了糧食減產失收的情況,荔枝也因為連續的幾場暴雨,一些本可以結果的花朵都被暴雨打落,使我市糧食本可以增長,卻出現略減;荔枝本是中大年,卻大幅減產,由此可見上半年的水災對我市的農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到下半年,天氣已經逐漸好轉,但是我市又有部分地區出現了旱災,雖然沒有上半年的水災影響巨大,但是也要引起注意。另外,“香蕉爛根病”和“香蕉黃葉病”對我市香大蕉生產有比較大的影響,這也是我市香大蕉減產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對發展我市農業生產的幾點建議
   
    ㈠發展水果、蔬菜、花卉為主的經濟作物,優化種植業結構。
   
    2005年我市糧食作物生產下跌的趨勢已經基本控制住,糧食播種面積出現回升,糧食產量如果不是因為受災害天氣嚴重影響就會有所增長。按照目前的形勢,我市要在保持糧食穩定生產的條件下,大力發展水果、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發揮我市現代都市農業的優勢,促使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使農民從中獲益。

    ㈡增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廣州更為緊缺。在農業用地和農業勞動資源不斷下降的情況下,要發展現代農業,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根本出路就是在于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進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土地生產率。農業科技對農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新階段推動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我們建議:一是用激勵機制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二是用市場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用體制改革整合農技推廣的資源和力量;四是用政策扶持引導農戶應用農業科技,努力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

    ㈢增強農業抗御災害能力。

    農業生產與二、三產業不同,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比較大。我們建議:一是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幫助農民規避自然風險,減輕自然災害給農民帶來的損失。二是打破傳統種植模式,做好農業種植項目的選址工作。可根據各類作物的類型,選擇不同的地址,只有科學合理種植農作物,才能將自然災害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只有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強基本農田水利建設,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只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生產率,才能真正把我市農業做得更好。
 
    ㈣處理好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與流通服務的關系
   
    農業生產結構以產品結構的調整與流通服務有著密切的關系,建立健全農業流通與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關鍵。近年來,雖然流通領域已經有所改善,但是服務體系還是相對滯后,阻礙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首先規劃和布局的立意要高,繼續大力推廣產、技、銷一體化經營的成功經驗,開展公司帶農戶的經營方式;其次,組織各有關方面的力量來搞好服務。商業、供銷部門要積極參與農村流通,把搞好為農民服務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農口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認真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鼓勵和組織農民廣泛進入流通服務領域。另外,政府還要加強服務工作的軟件和硬件建設。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