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數據發布 > 統計分析

2006年廣州市教育事業成就顯著

  • 聽全文
  • 2007-07-05
  • 來源:市統計局
  • 分享到
  • -

    2006年,廣州市以創建教育強市為目標,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促進教育事業協調發展,為加快廣州市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 教育事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教育投入大幅增加,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據統計,2006年,我市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91.37億元,比上年增加16.71億元,增長22.4%,占財政預算支出的16.3%,占全市GDP比重的1.5%。從2006年秋季入學開始,我市重點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2.04億元,補助農村薄弱學校教育信息化裝備專項經費3556萬元,促進了農村校園數字化的建設。

    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全市各級各類普通學校校園占地面積和校舍面積分別為9054.88和4002.05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4.7%和7.0%。其中,普通高校占地面積5160萬平方米,校舍面積2133.21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4.6%和7.1%;成人高校占地面積488.76萬平方米,校舍面積241.79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10.4%和5.2%;普通中學占地面積1486.04萬平方米,校舍面積755.87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10.7%和15.5%;小學占地面積1468.27萬平方米,小學校舍面積623.79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4.3%。其中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生活設施改造竣工面積4.78萬平方米。

    廣州大學城的建成,為廣州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廣州大學城的校舍面積538萬平方米,占全市普通高校校舍總面積25.2%;規劃學生規模15萬人,占全市普通高校學生總數24.2%。

    (二)各級各類學校協調發展

    2006年,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838所;在校學生總規模達269.78萬人,比上年增加19.11萬人,增長7.6%;專任教師12.95萬人,比上年增加0.52萬人,增長4.2%。

    1、普及義務教育成效顯著

    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我市老城區結合“用地特困學校”的改造,通過擴征、撤銷、合并、轉換等措施,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2006年,全市有小學1112所,比上年減少171所。在校學生89.36萬人,招生14.41人,分別比上年下降1.1%和1.3%;畢業生15.18萬人,比上年增長9.7%。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小學五年鞏固率達到113.1%。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9%,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2006年,全市有普通初中322所,比上年增加17所。在校學生39.27萬人,招生14.16人,畢業生12.1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8%、8.4%和2.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25.3%,初中三年鞏固率96.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5.9%。

    2、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

    以示范性普通高中優先發展帶動全市高中階段教育全面發展。2006年,全市有高中階段教育的學校(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技工學校)319所。在校學生54.47萬人,招生20.78萬人,畢業生13.8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3.0%、12.3%和10.3%。其中,普通高中學校數134所。在校學生17.49萬人,招生6.03萬人,畢業生5.1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3.8%、1.0%和13.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112.6%,比上年提高8.5個百分點。2006年我市高考考生上線率達81.6%,獲得900分、800分和700分以上的人數分別占全省的64.3%、24.6%和18.4%,連續15年名列全省前茅。

    3、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普通高等教育規模繼續擴大。2006年,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60所,比上年增加1所。其中本科院校22所,??茖W校38所。普通高等院校本、??圃谛W生達到61.94萬人,比上年增長11.7%;招生人數達到21.38萬人,比上年增長7.6%,創歷史新高,但增幅有所減緩;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12.29萬人,比上年增長19.5%。校均規模首次超過萬人達10324人。

    廣州市合理調整成人高等學校的設置和布局,優化教育結構,成人高校由上年的12所調整到2006年的11所。在校學生24.24萬人,招生8.95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34.6%和0.9%;畢業生2.46萬人。成人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多樣、辦學規格多種并存,增強和拓寬了社會成員接受高中后教育的機會和渠道,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

    4、高素質人才培養能力明顯增強

    隨著社會對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增加和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研究生教育培養工作得到不斷增強。全市有研究生培養機構24個,其中高等學校16個,科研機構8個。在學研究生4.52萬人,其中博士0.91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1.4%和1.9%;招收研究生1.71萬人,比上年增長9.3%,其中博士0.27萬人;畢業研究生1.18萬人,其中博士0.18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30.9%和32.5%。研究生培養能力的增強,向社會輸送了大批高層次人才,為廣州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2004學年起,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全面進入新課程改革實驗,普通高中作為全國首批實驗區開始新課程實驗。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創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受到重視。學校德育和法制工作得到全面加強,學生的文明和道德水準有了明顯提高。積極實施“教育e時代”工程,推進教育信息化從“建設”到“應用”的重點轉移。該工程上年就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首批信息技術示范工程,全市中小學實現“校校通”比例超過90%,開設信息技術課的中、小學分別達100%和84%。教育“創強”工作取得顯著的成效。2006年,全市有9個區被評為省教育強區,分別是荔灣、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黃埔、番禺、花都和蘿崗等九個區,所占比例達75%;有26個鎮被評為省教育強鎮,占73%。

    中等職業教育辦學特色更加鮮明。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工作,對14所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增掛了高級職業技術學校的牌子,探討中職與高職教育的銜接。學分制不斷完善,彈性學制、工學結合和學分互認等制度逐步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中心,加強與我市支柱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重點專業、緊缺人才專業和新興專業的建設,挖掘辦學特色,成效顯著。

    市屬高校辦學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積極扶持市屬高校研究生學位點建設試點工作,廣州大學成為博士學位資格授予單位;市屬高校碩士點達69個。在市屬高校首批名牌專業、示范專業和精品課程的評選中,共評出15個名牌專業、14個示范專業、5個示范性建設專業和30門市級精品課程。市屬高校的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不斷提高,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課題19項、高校博士學科點科研基金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2項。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承擔的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受到教育部的好評。

    (四)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所提高

    培養跨世紀的教師人才隊伍,高教系統積極實施“千百十工程”,并實行滾動管理,取得較好成效。2006年,全市普通高校專任教師3.82萬人,比上年增長9.5%。其中,具有研究生畢業以上學歷占51.4%,取得副高及以上職稱占40.2%,分別比上年提高2.9個和1.1個百分點。目前全市普通高校有博士生導師364人,碩士生導師6317人,博士、碩士導師1451人,分別比上年增長97.8%、20.3%和4.4%。

    基礎教育系統的“百千萬工程”進入第二輪實施階段。2006年,全省普通中小學共有專任教師7.45萬人,比上年增長1.7%,其中普通高中1.12萬人,初中2.2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了8.7%和2.3%;小學4.09萬人。各級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有所提高,2006年,普通高中、初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達97.8%和99.0%,分別比上年提高1.0個和0.3個百分點;小學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達99.9%,與上年持平。

    (五)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辦學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民辦教育健康發展,鼓勵和扶持民辦學校創特色、出品牌。2006年,全市有各級民辦學校334所,在校學生總數達到42.41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0.9%和16.7%。其中,民辦小學158所,在校生22.52萬人,分別占小學校數和在校生總數的14.2%和25.2%;民辦中學137所,在校生6.96萬人,分別占中學校數和在校生總數的30.0%和12.3%;民辦高校13所,在校生11.19萬人,占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18.1%。民辦教育已成為廣州市教育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全市初步理順了高校后勤的各種關系,高校后勤社會化的多種實現形式在全市高校逐步推廣。招生考試信息化建設取得巨大成效,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得到社會普遍肯定。

    完善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工作機制和服務體系。全市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2.29萬人,比上年增加2.0萬人,增長19.5%。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均在90%以上。

    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進一步得到落實和完善。全市基本實現“一個撤銷”、“二個上移”、“三個確?!保闯废l鎮教辦、將人事管理和學校管理權上移到縣,財政保教師工資、學雜費保學校運作、教育費附加(稅費改革后為轉移支付資金)基本用于學校發展。完善助學機制,實施農村免費義務教育。2006年,在免收學費的基礎上免收雜費,共投入2.04億元,受惠學生達53.24萬人。繼續對“持證”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對義務教育階段特殊兒童實行免書雜費,共投入1624萬元,受惠學生3.05萬人。市教育基金會共投入扶困助學專項資金298萬元,為“持證”貧困家庭的中小學生共4.07萬人解決了課本費。

    二、 存在問題

    (一)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

    廣州是流動人口較多的城市,目前全市有300多萬人口在城鎮流動。在廣州市就讀中小學的流動人口子女達39.01萬人,占全市中小學生總數的26.7%。按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但由于外來流動人口管理滯后,不少人未辦理暫住證登記,難以納入教育部門視野;此外,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的義務教育法律責任不明確,在經費、辦學條件、教育質量認定等各種問題上都缺乏相應政策和措施,致使這一龐大的義務教育人口游離在管理范圍之外,受教育的機會和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二)高校教師數量不足,高層次、高學歷教師數量偏少

    高校教師隊伍總量不足,教師數量短缺的矛盾日趨突出,學生與教師比例偏高。2006年,我市普通高校生師比從上年的15.9∶1上升到2006年的16.2∶1。按國家編委和教育部聯合制定《高校編制規程(討論稿)》中最低要求的生師比15∶1計算,我市普通高校應有教師4.13萬人,尚缺教師0.31萬人。由于師資緊缺,導致部分課程的班級規模快速擴張,節假日上課等現象增多,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配置也存在專業結構性短缺問題。一些基礎課及高新技術相關專業任課教師嚴重缺乏。

    雖然教師隊伍結構得到改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但全市普通高校高學歷教師所占比重較低,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占51.4%,其中具有博士學歷教師比例占15.3%。與教育部《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05年,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教學科研型高校應達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30%以上);教學為主的本科學校應達到60%以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茖W校應達到30%以上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三、 建議

    (一)加快發展農村教育

    把教育發展的重心轉移到農村地區,努力縮小城鄉之間教育發展的差距。堅持和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將農村義務教育納入財政體系予以保障,促進農村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二)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

    對于我市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和教育問題,由于這部分人難以再回到流出地就學,而且他們的父母也已成為城市建設一分子。因此,這一批青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應該逐步由流入地承擔。

    按照以公辦學校為主、以常住地為主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承擔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

    (三)加強高校現代化師資隊伍建設

    要根據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核定教師編制,配足教育發展所需的師資力量。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則,全面實行教師職務聘任制。按《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的要求,到2010年,高校新入職教師需具備碩士或以上學位。

    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大力培養骨干教師,提高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增強教育教學能力。建立多元的、國際化的教師構成體系。大學的院系主任、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的選擇,可大膽采用國內、外公開招聘和甄別制度,以廣泛選拔人才。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