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廣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亞運籌辦工作,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總體經濟穩步上行,經濟運行呈現出生產較好、需求旺盛、質量提升的特點。但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市經濟增長已出現放緩的苗頭,經濟運行中存在著工業增長勢頭減弱、全年出口形勢仍不樂觀、企業經營困難加大、電力供應漸趨緊張等需要關注的問題,第四季度亞運會限制性措施的實施將對我市全年經濟增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隨著國內外經濟的逐步回暖,在亞運工程拉動及去年上半年對比基數較低的情況下,我市總體經濟穩步上行,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增強,投資、消費、出口合力拉動經濟增長
(一)總體經濟穩步上行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886.01億元,同比增長13.6 %,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79.37億元、1830.45億元和2976.19億元,分別增長2.3%、19.1%和10.7%,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24%、50.40%和49.3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為1.62:37.46:60.92。
(二)農業生產平穩增長
上半年,我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37.59億元,同比增長2.7%,增幅與一季度持平。由于亞運會期間要求用花卉布景城市街道,拉動了花卉的發展,上半年花卉產值同比增長3.9%。受5、6月份暴雨天氣的影響,蔬菜減產,上半年產量為154.80萬噸,同比減少0.44萬噸。畜牧業發展良好,上半年生豬出欄128萬頭,同比增長2.6%。水產品產量略有下降,上半年產量為20.00萬噸,同比下降1.5%,其中海水產品產量4.20萬噸,增長8.3%;淡水產品產量15.80萬噸,下降3.9%。
(三)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增強
上半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470.76億元,同比增長23.3%,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全市完成全口徑工業增加值1700.05億元,同比增長18.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6.79%,比上年同期提高30.29個百分點。出口產品產值大幅增長。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產品產值1244.34億元,同比增長32.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4.1個百分點。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1—5月累計,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270.35億元)居第六位,低于上海(11390.01億元)、蘇州(9555.24億元)、天津(6573.60億元)、深圳(6451.62億元)和佛山(5433.98億元)。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24.8%)低于天津(36.8%)、上海(30.6%)和蘇州(26.6%)等市,高于佛山(20.7%)和深圳(15.1%)等市。
(四)第三產業平穩發展
金融市場運行良好。6月末,廣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22846.45億元和15138.63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9.1%和9.3%。房地產業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8.7%,這是自2009年以來首次下降;商品房銷售合同金額同比增長23.6%,增幅比一季度回落23.0個百分點。旅游業較快發展。1—5月累計,全市接待過夜旅游者1564.84萬人次,同比增長14.1%,增幅比一季度提高7.0個百分點;全市實現旅游業總收入386.12億元,同比增長23.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7.3個百分點。交通運輸業平穩增長。上半年,全市完成貨運量同比增長8.5%,客運量增長6.4%,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11.7%,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長13.1%,機場貨郵吞吐量增長29.9%。
(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
由于亞運城及亞運場館工程項目要求在上半年完工,第四季度要求所有揚塵性建設工地停工,各項建設工程都在向前趕工,使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進一步加快。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90.16億元,同比增長43.5%,增幅比一季度提高5.2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353.68億元,同比增長24.4%,增幅比一季度提高6.6個百分點。本年新增固定資產399.62億元,同比增長19.0%。完成投資超10億元的項目有8個。投資額排在前列的項目有南方航空公司購置飛機項目、亞運城及亞運場館工程、地鐵二八號延長線工程和西江引水工程等。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1—5月累計,廣州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2.7%)高于天津(34.1%)、重慶(31.4%)、北京(23.2%)、蘇州(18.1%)、深圳(10.3%)和上海(5.6%)等市,也高于全國(25.9 %,城鎮口徑)和全省(22.6%)平均增速。
(六)消費市場運行活躍
隨著經濟的逐步好轉、擴大內需政策的進一步實施和各大節日的帶動,我市消費市場運行活躍。上半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1.55億元,同比增長20.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5.3個百分點。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額1765.02億元和256.5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8%和13.1%。由于國家延長了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政策的時間,與家電、汽車相關的商品零售額大幅增長。在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零售額中,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汽車類、石油及制品類同比分別增長41.5%、39.7%和39.4%。至6月末,我市城市居民家庭汽車擁有量為每百戶21輛,比上年末增加2輛。由于衣著和食品價格較快上漲,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和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較快增長,同比分別增長26.3%和22.9%。隨著全國消費市場的逐步回暖,廣州的商業輻射功能明顯增強。上半年,全市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為8698.08億元,同比增長30.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3個百分點。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1—5月累計,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46.02億元)居第三位,低于上海(2419.37億元)和北京(2404.89億元)。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8.0%)高于北京(15.8%)、深圳(16.2%)和上海(17.1%)等市,低于天津(19.0%)、重慶(18.8%)和蘇州(18.4%)等市,高于全省(17.2%)平均增速,低于全國(18.2%)平均增速。
(七)商品出口情況逐步好轉
1—5月累計,全市實現商品進出口總值393.81億美元,同比增長53.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4.1個百分點。其中,進口215.63億美元,增長71.0%,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4.2個百分點;出口178.18億美元,增長35.8%,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7個百分點。在出口總值中,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分別增長21.5%和42.4%;機電產品出口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42.3%和68.6%;對香港、美國和歐盟出口分別增長51.2%、28.7%和30.0%。1—5月累計,我市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5.32億美元,同比增長10.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6.4個百分點。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1—5月累計,廣州市商品出口總值(178.18億美元)低于深圳(675.69億美元)、上海(671.74億美元)、蘇州(564.85億美元)、東莞(247.20億美元)、北京(214.06億美元)和寧波(189.37億美元)等市。廣州市商品出口總值增速(35.8%)高于北京(15.3%)、深圳(19.5%)、東莞(27.6%)和上海(31.1%)等市,低于蘇州(47.6%)和寧波(37.1%)等市,高于全國(33.2%)和全省(25.9%)平均增速。
二、隨著我市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的加大,我市企業運營良好,民生穩步改善,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
1.工業企業生產效益良好
1—5月累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10.02億元,同比增長35.0%;實現利潤總額367.82億元,同比增長64.4%;虧損面為24.36%,同比下降7.5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下降43.3%。
2.財政收入較快增長
上半年,全市實現一般預算財政收入409.96億元,同比增長22.0%,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9.0個百分點。其中,營業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別為86.66億元、75.90億元和54.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1%、11.8%和37.8%,合計占一般預算財政收入的52.97%。
1—5月累計,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廣州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0.37億元)居第七位,低于上海(1329.76億元)、北京(1115.24億元)、深圳(497.23億元)、天津(400.53億元)、蘇州(384.39億元)和重慶(358.41億元)。廣州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29.6%)高于深圳(15.4%)、蘇州(24.5%)和上海(24.9%)等市,低于重慶(56.9%)、北京(34.6%)和天津(32.9%)等市,高于全省(25.3%)平均增速。
3.居民收支較快增長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29元,同比增長10.5%,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工資性收入為13618元,同比增長9.2%。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530.59元,同比增長12.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為7584元,同比增長12.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
4.消費市場價格溫和上漲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2.8%,升幅比一季度加大1.1個百分點。其中,消費品價格上升3.7%,服務項目價格上升0.8%。衣著、居住、食品類價格的上漲是拉動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上半年,我市衣著類、居住類和食品類價格同比分別上升5.0%、4.9%和4.3%。
我市城市居民消費價格自5月份以來環比呈下降之勢。6月份,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下降0.6%,其中消費品價格下降0.6%,服務項目價格下降 0.5%。在構成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的八大類商品中,環比價格“六降一升一平”。其中,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和衣著類分別下降1.7%和1.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和食品類均下降0.6%,交通和通訊類、煙酒及用品類均下降0.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升0.4%,居住類持平。
1—5月累計,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廣州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2.7%,升幅高于北京(1.2%)、重慶(1.8%)、上海(2.0%)和深圳(2.4%)等市,低于天津(3.0%)和蘇州(2.8%)等市,高于全國(2.4%)和全省(2.3%)平均升幅。
5.企業重現高度景氣
二季度,我市企業景氣指數在一季度的基礎上增速加快,達143.9,環比上升8.4點,同比上升18.1點,重新回復至高度景氣區間。八大行業門類中,有五個企業景氣指數達到高度景氣區間,分別是批發零售業161.0,住宿餐飲業149.7,社會服務業143.6,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142.6,工業140.5。建筑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三大行業門類的企業景氣指數也都處在中度景氣區間的較高位置。
6.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所增強
一是民營投資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市完成民營固定資產投資218.90億元,同比增長29.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1.5個百分點;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6.97%,比一季度提高3.19個百分點。二是高技術工業快速增長。1—5月累計,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值817.83億元,同比增長57.8%,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4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5.52%,比一季度提高0.74個百分點。三是民營工業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78.17億元,同比增長15.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7.4個百分點。
三、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運行復雜性增加,我市經濟與全國經濟一樣出現放緩的苗頭,經濟運行中存在著工業發展勢頭減弱、全年出口形勢仍不樂觀、企業經營困難加大和電力供應漸趨緊張等問題
(一)工業發展勢頭減弱
與一季度比,上半年我市工業增速進一步加快,但從月度增長來看,近兩個月工業增速大幅回落。6月份,我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7.5%,比4月份回落12.0個百分點。其中,重工業增速回落21.1個百分點,三大支柱產業回落27.0個百分點。三大支柱產業中,汽車制造業產值自4月份起就開始回落,6月份增速比3月增速回落47.1個百分點;電子產品制造業和石油化工制造業產值自5月份起開始回落,6月份增速分別比4月份增速回落39.0個和26.7個百分點。近期大幅回落的原因,一是勞資糾紛的影響,二季度,個別汽車企業相繼罷工,導致汽車產量降低,產值減少;二是對比基數提高;三是缺乏大項目的支撐;四是受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五是企業庫存加大;六是國家經濟政策走向不明確。下半年,隨著對比基數的提高和亞運會限制措施的影響,增長壓力逐步加大。
(二)全年出口形勢仍不樂觀
一是西方主要經濟體雖處于經濟復蘇之中,但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深化和蔓延,復蘇勢頭有所減緩,引發金融危機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如金融體制和監管問題、政府過大的財政赤字、消費和供給的巨大結構性失衡等尚未根本解決,尤其是其失業率普遍高企,必然導致消費需求的恢復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二是國際貿易摩擦加劇。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明顯增多。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進口限制、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等各類貿易壁壘措施對我國外貿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加深,我國外貿企業在國際貿易領域正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有關資料顯示,去年我國有三成多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廣東省是第二大受影響的省份。三是歐盟作為我市第三大貿易伙伴,其主權債務危機的暴露和演變,可能將直接影響我市出口的增長。四是國家自7月15日起取消406個稅號商品的出口退稅,將對我市部分商品的出口有一定影響。
(三)企業經營困難加大
雖然目前我市企業經濟效益較好,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速自4月份以來在逐步回落,下半年企業經營困難加大。首先,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剪刀差”逐步加大,擠壓了企業利潤增長空間。上半年,我市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升10.6%,工業品出廠價格上升3.0%,二者相差7.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加大2.2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環比已連續14個月上升,同比連續7個月上升, 1、2、3、4、5、6月份分別上升3.7%、8.4%、11.6%、14.0%、12.9%和13.0%。其次,勞動力成本上升、勞資糾紛增多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此外,上年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基數逐步上升,下半年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回落趨勢明顯。
(四)電力供應漸趨緊張
隨著經濟發展的穩步上行,我市用電需求高速增長。1—5月累計,我市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6.4%,其中工業用電量增長22.4%。二季度受西南旱情影響,我市已懸掛過黃色錯峰用電信號。下階段,由于第四季度施工項目停工,亞運會期間部分工業企業停產、限產,機動車輛分單雙號行駛,內河貨運白天禁航,大部分可能受到影響的企業將會在停工前趕工、儲備原材料和商品,爭取將影響降到最低。第三季度將是我市生產和發展的高峰期,用電需求最高,又是天氣最熱、居民用電量最大的時期,我市電力供應將會漸趨緊張。
四、展望全年,世界經濟復蘇的勢頭減緩;國內經濟增速可能將有所減慢;隨著對比基數的提高和亞運會的影響,我市下半年經濟增速也將逐步放緩,第四季度回落幅度較大
從國際來看,世界經濟繼續復蘇,但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深化和蔓延,世界經濟復蘇進入了錯綜復雜的新階段,復蘇的勢頭有所減緩。美國和日本個人消費支出低迷。4月份,美國個人消費支出與上月持平,而上月增長0.5%;日本家庭支出環比大幅下降6.3%,創2000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三大經濟體零售增長放緩或下降。4月份,美國和日本零售額環比分別增長0.4%和0.5%,漲幅分別放緩1.7個和0.3個百分點;歐元區零售額環比下降1.2%,是2008年3月份以來最大的降幅。先行指標預示世界經濟復蘇有可能繼續放緩,但引發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5月份,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和服務業采購經理指數分別為57.2和56.3,分別比上月回落了0.6個和0.5個百分點。
從國內來看,經濟運行復雜性增加,經濟增長出現放緩的苗頭。下半年增速可能將有所放緩。一是對比基數逐步提高。二是先行指標有所回落。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1%,比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該指數已持續16個月保持在50%以上,但最近兩月一改之前波動上升態勢,呈現連續回落,顯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回調。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強調,當前國民經濟繼續回升向好,但國內外形勢仍然極其復雜,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不少,必須冷靜觀察、沉著應對,全面落實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堅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切實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從我市來看,目前我市經濟與全國的走勢一致,出現放緩的苗頭。近兩個月來我市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如工業總產值、港口貨物吞吐量等增速明顯回落,回升向好勢頭減緩。又由于亞運會和亞殘運會在第四季度召開,第四季度大部分工程項目將停工,亞運會期間部分工業企業將停產、限產,機動車輛分單雙號行駛,內河貨運船舶白天禁航。在不考慮有關改善措施的情況下(如工業、建筑業企業主動調整生產計劃,商業促銷等等),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召開將對我市全年經濟增長造成一定的影響。預計下半年我市經濟增速將逐步放緩,但亞運限制措施勢必促使企業和建設單位將全年任務向前趕,第三季度放緩幅度不大,第四季度受經濟形勢變化、亞運會和對比基數提高的影響,經濟增速將會大幅放緩。
五、下半年應以全力辦好亞運會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心任務,充分發揮亞運會對我市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促進消費需求;加大應對貿易摩擦的工作力度,積極開拓外需市場;扶持企業發展,減輕企業負擔
(一)打好亞運牌,充分發揮亞運會對我市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雖然亞運會限制性措施對我市總體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影響,但亞運會的舉辦也將拉動體育產業、旅游產業、農業等的增長,對消費市場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我們應充分發揮亞運會對我市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一要加大亞運宣傳力度,擴大亞運影響范圍;二要充分利用亞運產品自主開發權,大力開發亞運產品;三要與旅游業聯動,吸引海內外人士在亞運會期間來穗,應與省內乃至國內主要旅游城市聯合,著手開發亞運旅游線路,使國內游客走進廣州,參與亞運,回味亞運;使海外游客在參與亞運、回味亞運的同時,游覽中國的大好河山;四要未雨綢繆,保障用電和相關產品的供應。
(二)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扶持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退二進三”和“雙轉移”工作力度,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目前,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節能、環保、健康、綠色等概念進一步強化,品牌引力不斷加大。發展以低碳經濟為特征的新興產業將是必然選擇。今后我市應大力扶持生物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及時制定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制,大力培育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
二要進一步促進消費需求。加大促銷力度,培育壯大教育、文體、旅游、耐用品等消費熱點。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完善“萬村千鄉”市場網絡,推進“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工作,提高農民消費能力。同時,不斷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各類社會保障制度,讓居民有錢消費、敢于消費、放心消費。
(三)加大應對貿易摩擦的工作力度,積極開拓外需市場
政府和行業協會應組織企業積極應對,重視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產業安全;加強對產業安全問題的研究;形成產業、貿易、財政、貨幣以及外交政策和法律手段的協調機制,將現在救濟手段和政策手段形成合力,從源頭減少貿易摩擦。要積極開拓新興出口市場,努力擴大外部需求,把出口重點放在非洲、南美洲、中東地區和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要調整出口貿易結構,一是努力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名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二是發展服務貿易,完善推動服務貿易發展的機制。
(四)扶持企業發展,減輕企業負擔
鼓勵和引導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減少浪費,加強管理,控制成本;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鑄造品牌競爭力;提升企業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以自有的核心技術、一流的服務、誠信的商譽來贏得市場。堅持供給保障和監測調控兩手抓,努力穩定農產品、成品油、有色金屬、鋼材等重要原材料價格。同時,在稅收、政策、融資等方面給企業提供更多優惠,緩解企業經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