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與轉移,落實農業稅減免政策和糧食直接補貼政策,農村改革繼續深化,農業生產穩步發展,農村居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據我市500戶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全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在上年增長較快的基礎上繼續加快增長,達到7080元,同比增加455元,增長6.9%。
一.農村居民收入變化及特點
㈠工資性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我市各級政府積極出臺各種有效政策措施,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加快轉移步伐,全年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人數比上年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4217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在本地域內勞動得到的收入人均2474元,比上年增加167元,增長7.3%;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人均1090元,比上年增加109元,增長11.1%。工資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8.4%提高到59.6 %,對全年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達到79.9%。拉動人均純收入增長5.5個百分點。
㈡收入貨幣化程度越來越高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純收入6806元,比上年增長7.1%,占全部純收入的96.1%。農村居民出售農產品現金收入1730元,比上年增長22.0%,農產品產銷率達到82.3%。統計資料表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市農村居民參與市場經濟的程度、對市場的依賴程度和人均純收入貨幣化程度越來越高。
㈢非生產性純收入保持增長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非生產性純收入1178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增長12.6%。主要是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收入,以及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帶回收入保持增長。其中人均轉移性純收入和財產性純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46.7%和5.1%。
㈣人均經營農業純收入保持增長,經營二三產業的非農業純收入下降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1685元,比上年減少41元,下降2.4%。從經營產業類型看, 人均經營農業純收入1187元,增加108元,在農業稅減免政策和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等各種惠農、支農政策以及2005年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15.9%的影響和推動下,比上年增長10.0%。人均經營非農產業純收入498元,比上年減少149元,下降23.0%。其中第二產業下降51.8%,第三產業下降15.6%。
㈤生活消費水平大幅提高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396元,增加1042元,比上年增長24.0%。從農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情況看,隨著收入的提高,消費層次也越來越高,產品的更新換代,高檔商品進入農村居民家庭逐年增多。2005年,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移動電話180臺,比上年增長17.7%;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電腦擁有量28部,上網率到達39.3%;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空調機59臺, 電冰箱71臺和摩托車134部, 比上年分別增長28.3%、10.9%和7.2%;家用轎車達到每百戶3臺。
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也呈大幅度增長。全年服務性消費支出2256元,比上年增長29.5%;占生活消費支出的41.8%,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在服務性消費支出中,增幅較大的有休閑娛樂消費支出和交通消費服務支出,比上年分別增長89.3%和64.2%。服務性消費支出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對生活環境的注重和改善,以及農村居民消費觀念更新,外出旅游欲望增強等,消費層次逐步靠近城鎮居民。全年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占生活消費比重) 保持在0.43范圍內,比上年減少了0.5個百分點。
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㈠農業生產費用加大,制約了農村居民全年純收入的增加
全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108.4%。我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水平在上年上漲的基礎上又上升了8.4%。第一產業純收入增長10.0%,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5%。農村居民每百元費用創造農業經營收入為229元,比上年下降15.3%。農業生產費用人均支出比上年增加290元,增長44.1%,已抵消了人均1.25元的種糧補貼收入。農業生產費用的進一步加大,拉低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
㈡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下滑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二、三產業純收入498元,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重7.0%,比上年下降2.8個百分點。主要原因一是農戶要發展二三產業,缺資金,缺高素質勞動力,缺技能和門路;二是小規模的家庭經營難與大規模高效益的企業經營競爭。
三.建議
㈠嚴控農資價格的上漲
1.建立農業生產資料直接補貼機制,增強農村居民承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能力 。近年來,國家為限制農資價格上漲,對農資生產企業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對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基本沒有起到預期作用。從目前情況看,通過行政性的方式限制農資漲價,不利于從根本上提高農資的供給能力。因此,我市應借鑒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經驗,改變現行的補貼方式,把對生產、流通領域的補貼逐步轉為與農資市場價格變化相掛鉤,對農民實行化肥、農藥、地膜、農機產品及排灌費等農資和服務的直接補貼方式,增強農民承受農資價格上漲的能力,擺脫農資漲價對農業生產的不良影響。
2.健全農業生產資料營銷網絡,減少農業生產資料營銷成本。要針對農村地區農資市場規模小、散、亂的現狀,建立大型農資連鎖超市,實行統一供貨、統一包裝、統一標識、統一銷售,從而降低農資物流過程中的損耗,減輕農資營銷成本。 與此同時,要建立農業生產資料儲備制度,用于平抑農資市場價格波動和抗災救災。
3.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質量的長期控制管理,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雖然我市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大了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質量的管理力度,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質量的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各級政府和各相關部門的長期密切配合,才能抓緊抓好。政府應該繼續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質量的長期控制管理,依法打擊不法奸商的投機欺詐行為,切實控制農業生產成本的快速上升,以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㈡鼓勵農村居民發展家庭經營二三產業
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是指農村居民經營家庭手工業、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和社會服務業,是農村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2006年我市要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除繼續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增強集體經濟的實力外,還必須對農村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給予關注和傾斜。
1.引導有條件的農村居民跳出農業的圈子,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非公經濟,充分發揮個體私營經濟和非公經濟利益直接、靈活機動、市場適應能力強的高效經營機制,讓其在農民增收中發揮作用。
2.鼓勵農村居民從事農產品營銷活動,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提高帶動能力,使更多的農民增加收入。
3.發展交通運輸、通信業、商業、餐飲業等,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附程度,讓更多農民在二、三產業找到就業機會。與此同時,要加快中心鎮建設,推動二、三產業發展。要把中心鎮建設同二、三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各類服務業,吸收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