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廣州市進一步加大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從業人員繼續增加,職工工資穩步增長。
一、就業和失業人員變動特點
2007年9月末,我市全社會從業人員為 624.82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79萬人,增長2 .6 %。其中:城鎮從業人員376.31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63萬人,增長4.9%,比上年同期增加23.36萬人,增長6.6%。
1.制造業從業人員規模居首位,批發和零售業次之
從國民經濟20大行業來看,9月末廣州市制造業從業人員規模上升,居各行業的首位。制造業從業人員達207.9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1萬人,增長2.8%,占全市新增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批發和零售業,從業人員98.0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萬人, 增長6.1%。增長速度最快的是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增長7.3%。我市從業人員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市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汽車、電子、軟件和生物醫藥等產業不斷擴大,新單位不斷涌現,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二是批發零售業購銷兩旺;三是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有所發展。
2.第三產業增人最多
2007年9月末,我市從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83.99萬人,比上年末下降0.6%;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241.79 萬人和299.04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4.55萬人和11.71萬人,分別增長1.9%和4.1%,第三產業增人最多。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由上年末的13.87:38.95:47.18調整為13.44:38.70:47.86。第一、二產業從業人員比上年末所占比重分別下降0.4個和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上年末上升0.7個百分點。
3. 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就業比例不斷攀升
近年來,我市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就業人員不斷增加。 2007年9月末,包含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港澳臺投資、外商投資的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及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為273.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9.11萬人,占城鎮從業人員比重達72.6%,比上年末上升1.8個百分點,平均每5個城鎮從業人員中,就有3.6人就職于非公有制經濟。其中其他經濟單位類型就業人數和城鎮個體私營經濟就業人數分別為110.08萬人和163.29萬人,比上年末分別增加7.35萬人和11.76萬人, 分別增長7.2%和7.8%,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29.2%和43.4%,分別比上年末上升0.6個和1.2個百分點。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就業比例不斷攀升,拉動全市城鎮從業人員增長7.5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較多的用工需求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市的就業壓力,成為我市城鎮就業的重要渠道。而國有、城鎮集體單位呈現相反的變化趨勢。國有、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數分別為90.45萬人和12.49萬人,分別比上年末減少1.07萬人和0.41萬人,占城鎮從業人員比重分別為24.0%和3.3%,比上年末分別下降1.5個和0.2個百分點。
4.蘿崗區城鎮單位凈增就業崗位最多,增速最快
從地域分布看,城鎮單位凈增加就業人數最多的是蘿崗區,從業人員比上年末凈增加2.05萬人,增長12.1%,增速為各區、縣級市之冠。蘿崗區有一流的硬環境,是跨國公司云集的投資熱土。科學城是蘿崗區高新區的核心園區,良好地理位置和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吸引了大批“三資”企業,經濟發展較快,因此從業人員增長最快。其次是白云區和番禺區,分別增加1.68人和1.65人,分別增長8.0%和9.1%,表明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的城鎮近郊吸納勞動力能力較強。
從城鎮單位就業人員規模看,人數列各區之首仍是越秀區,為50.13萬人,占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數的23.5%。其次是天河區和白云區,分別為28.10萬人和22.79萬人,分別占13.2%和10.7%。
5.城鎮登記失業率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根據省、市領導實施擴大與促進就業民心工程的部署,我市積極采取多項措施,促進就業再就業。今年1-9月共幫助11.03萬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其中大齡就業困難人員(主要是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38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率為59.61%,其中 “4050”失業人員再就業率為59.11%。9月末尚有失業人員6.8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9 %,比上年同期增加0.06個百分。
二、單位職工工資穩步增長
今年1-9月累計,全市城鎮單位發放職工工資總額588.7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單位職工平均工資28299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8575 元,不在崗職工平均生活費15140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7.8%、7.4 %和15.0%。職工工資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市經濟持續向好,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如廣東物資集團公司今年以來銷售量大,盈利高,相應增加績效工資。廣州船舶工業公司近年來船舶市場興旺,任務飽滿,利潤大增,提高了職工的工資水平。同時有些企業為留住人才,加大了工資分配向生產技術骨干傾斜的力度。還有部分企業市場需求量大,任務(生產量)飽滿,計件工資增加。二是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的通知》(國發[2006]22號)文件精神,今年5月份廣州市地區公務員和部分事業單位(包括中央屬、省屬、市屬和區屬單位)都按新工資標準發放工資,人均約增加300元工資,并在今年5月份補發前10個月的新增工資,從而拉動了全市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工資變動有如下特點:
1.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總額增幅最大
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9月累計,企業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為396.10億元,增長10.9%;事業單位132.77億元,增長13.8%;機關單位59.89億元,增長9.6%。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總額增幅大的原因:一是按新工資標準發放工資和補發了工資;二是事業單位職工人數所占比重比機關大,機關單位職工人數所占比重為5.8%,事業單位所占比重為17.3%,事業單位比機關高11.5個百分點;三是部分區在上半年提高了教師的崗位補貼。
2.國有經濟單位在崗職工人均工資增長最快
從經濟類型看,1-9月累計,國有經濟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39461元,集體經濟為14746元,其他經濟為22466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0.5%、9.9%和8.0%,由于壟斷行業和國家機關及大部分事業單位均屬國有經濟,工資收入增長穩定,今年5月份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都按新工資標準發放和補發了工資,從而使國有經濟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大于集體經濟和其他經濟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增長。
3.金融業在崗職工人均工資居首位,住宿和餐飲業最低
從國民經濟20個行業分組來看,帶有壟斷性質的行業、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和一些目前相對熱門的行業工資水平較高,且大部分工資增幅也較大,如金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而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行業工資水平較低,如住宿和餐飲業、制造業及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在擴大。2007年1-9月累計,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最高是金融業,為70398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6%,居第二位的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為49317元,居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別是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為47863元和46371元。金融業工資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去年以來金融證券市場形勢較好,職工發放獎金增多。工資水平最低的仍然是住宿和餐飲業,為16160元,高工資行業與低工資行業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比為3.4:1,而上年同期為2.7:1,比上年同期擴大0.7倍。
4.天河區在崗職工工資水平最高,花都區增資最快
從區域分布看,中心區域人均工資水平較高。其中:天河區是廣州市高校區和高科技密集區,又是廣州市21世紀中央商務區,隨著廣州市城市中心的東移,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天河科技園和天河軟件園發展突飛猛進,吸引了大批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工資水平居12個區、縣級市之首,1-9月累計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37269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694元。越秀區是廣州市最繁華的商貿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區,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總部經濟”,聚集了大量中央、省、市屬機關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35588元,位居第二。位居第三是黃埔區為28553元。增速最快的是花都區,其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2094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1%。
與中心區域相比,增城市和從化市平均工資水平仍較低,分別為19609元和17230元,同比分別增長6.6%和8.9%,比最高的天河區分別低17660元和20039元,分別低了47.4%和53.8%,比上年同期擴大了2.9個和1.5個百分點,區域間收入差距在擴大。
5.不在崗職工平均生活費大幅提高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加大對不在崗、內退等低收入職工生活的關注,各項關注民生政策落實到位,不在崗職工生活費有較大增長,同時,由于事業單位和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的單位也出現了不在崗職工,使不在崗職工生活費產生結構性變化的增長。1-9月累計,全市不在崗職工平均生活費15009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0%,比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幅高出7.6個百分點。
6. 我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水平在京、津、滬、渝、穗五大城市中名列第三
1-9月累計,我市在崗職工人均工資在京、津、滬、渝、穗五大城市名列第三。按人均收入排列:上海34097元、北京32824元、廣州28575元、天津22792元、重慶15263元;按增速排名天津增長23.0%、上海增長22.2%、北京增長20.9%、重慶增長18.8 %、廣州增長7.39%。
三、存在問題
1.勞動力供大于求現象仍存在。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外來勞動力流入,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等問題交織在一起,使我市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1-9月累計增加的失業人員為18.50萬人,同比增加0.13萬人,增長0.7%;登記失業人員就業人數11.03萬人, 比上年同期減少0.39萬人,再就業率比上年同期下降2.6個百分點, 9月末實有登記失業人數比上年末增加近萬人。
2. 高技能人才短缺。近幾年來,企業招聘一般的生產工人和管理人員尚未遇到困難,特別是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處于供大于求。但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卻供不應求,如技術帶頭人、市場策劃經理和優秀的營銷人員(總監)等,尤其要留住高技能人才難度更大。勞動力素質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
四、建議
1.加大力度實行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就業是民生之本。經濟發展是帶動就業的“火車頭”。必須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在繼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實行更加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增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在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也要繼續扶持一批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基本的民生問題。
2.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社會公平。在目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及市場調節手段未完全發揮作用的情況下,要讓更多的人享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首先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其次要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三要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提高勞動者的參與度和話語權。四要加強勞動監察執法和處罰力度,用法律手段保障社會公平的實現,規范工資支付,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3.促進就業與職業教育緊密結合。當前,我市高技能勞動力短缺問題已經比較突出。技術工人、中級技師、高級技師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加強職業教育工作,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技能水平,改善勞動力素質結構,是擴大就業、提高就業質量的根本。職業教育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根本,二者要以勞動力市場為核心,緊密結合起來。要引導和支持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和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