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6!紓困減負政策發力見效
近日,廣州發布經濟數據,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29.12億元,同比增長9.9%。
在這背后,廣州的紓困減負政策發力見成效。針對5月出現的本土疫情,廣州及時出臺實施“紓困9條”“雙統籌46條”等政策措施,累計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超316億元,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推動前三季度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顯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活力。
廣州市場主體增量為一線城市最多
從宏觀經濟指標看,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29.12億元,同比增長9.9%,高于全國(9.8%)、全省(9.7%);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也高于全國(5.2%)、全省(5.1%)平均水平。
從實物量指標看,全社會用電量86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7%,其中工業、制造業用電量分別增長9.9%、12.4%;貨運量7.15億噸,同比增長10.7%,其中廣州港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807.42萬標準箱,同比增長5.1%。從就業物價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4.83萬人,完成年度任務的112.9%,城鎮登記失業率2.1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0.8%,其中豬肉下降23.9%,降幅比1-8月擴大1.8個百分點。
隨著廣州營商環境4.0改革的不斷深化,廣州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加快實現。前三季度,新登記市場主體52.44萬戶,其中企業34.81萬戶,分別增長36.7%和22.7%,市場主體增量一線城市最多;新注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與機器人企業5.29萬戶、6.44萬戶,同比分別增長171.3%、107.5%;分行業看,全市18個行業中有11個行業新增市場主體數量保持正增長,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信息服務業新登記市場主體分別較快增長191.8%、131.9%。
工業投資釋放新動能
工業和制造業的用電量被視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這一數據的持續增長也得益于廣州近年來對工業投資的推動。
7月,廣汽豐田新能源車產能擴建項目一期在廣州市南沙區正式投產,預計釋放產能20萬輛/年。10月,小鵬汽車位于中新知識城的廣州智造基地全面封頂,規劃年產能10萬輛。工業結構的持續優化為廣州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廣州全面啟動實施以市領導為“鏈長”和以龍頭企業為“鏈主”的雙鏈式“鏈長制”,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4.6%,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8.1%,增速比工業平均水平高17.8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58.8%,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6141.43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0.7%,比2020年提高0.3個百分點。尤其是在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方面,廣州獲批“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首批試點城市”,加快建設車聯網先導區及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自動駕駛創造“十項全國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量大幅增長78.2%。生物醫藥產業同樣增速明顯,康方生物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百濟神州加快產能爬坡,醫藥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22.7%,兩年平均增長16.2%。
服務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近7成
“紓困9條”“雙統籌46條”等政策措施實施以來,通過“減、緩、免、返”等政策,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超316億元。其中,減稅降費方面,通過免征符合條件的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征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以及階段性降低職工社會醫療保險費率、失業保險費率、工傷保險費率等政策,為企業和個人減負約310億元。各項政策綜合發力,推動企業效益穩步改善、個人收入穩步提高。
從企業效益看,1-8月,規上工業企業、服務業企業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1.7%、67.6%。9月,樣本制造企業綜合產能利用率77.9%,比全國高0.6個百分點,其中電氣機械、儀器儀表等9個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表現較好,工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16.5%、13.5%,分別高于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9.5%)7個和4個百分點。
廣州還持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出臺《關于強化金融服務支持疫情防控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意見》(簡稱“金融紓困19條”),推廣運用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和轉貸服務機制,引導廣州地區銀行機構采用無還本續貸、還舊借新等方式對普惠小微企業貸款進行延期,截至9月末,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合作銀行已實際放款426億元,支持小微企業6.4萬戶,戶均貸款金額56.5萬元,加權平均利率4.83%。廣州信易貸平臺探索廣州特色“信用+科技+普惠金融”創新應用,以信用撬動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9月末,平臺已入駐金融機構372家,注冊企業45.52萬家,促成融資授信金額超5450.56億元,累計放款超26萬筆共約3128.92億元。截至9月末,全市人民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12.4%、12.9%,貸款增速居北上廣深津渝第一位,其中制造業、中小微企業貸款分別增長12.3%、17.1%。
數說
廣州前三季度經濟
廣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29.12億元,同比增長9.9%。
新登記市場主體52.44萬戶,其中企業34.81萬戶,分別增長36.7%和22.7%,市場主體增量一線城市最多。
新注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與機器人企業5.29萬戶、6.44萬戶,同比分別增長171.3%、107.5%。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58.8%。
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6141.43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