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醫療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
1月7日,廣州市醫療保障局對外發布——《廣州市醫療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已正式印發實施。這是廣州市第一個醫療保障專項規劃,對推動“十四五”時期廣州醫保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醫療保障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廣州將實現在“病有所醫”的基礎上向著“病有良醫”的新目標發展,推進醫療保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廣州特色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推進醫療保障和醫藥服務高質量協同發展,推動“健康廣州”的建設,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先進經驗與優秀樣板的總體定位。到2025年,制度體系基本成熟定型,基本完成醫保關鍵領域的改革任務,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實現“病有良醫”。
建設罕見病人群綜合性醫保體系
《規劃》提出16個約束性和預期性指標,圍繞目標提出完善醫療保障待遇機制、完善穩健可持續的籌資運行機制、建立管用高效的醫保支付機制、健全嚴密有力的基金監管機制、協同推進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優化醫療保障公共管理服務、助力健康廣州建設7項任務,系統闡述了“十四五”時期醫療保障工作的重點方向。
《規劃》聚焦“十四五”時期醫療保障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臺、重大項目,以5個專欄的形式提出“完善多層次醫保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強化兩定機構管理的主要任務”“醫保基金監管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協同推進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的機制建設任務”“醫保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主要工程”5項主要任務及工程。
其中,完善多層次醫保體系建設的章節中列出了三項任務,包括優化三個制度(基本醫保制度、生育保險制度、長護險制度),發展兩種保障(商業補充醫保;慈善醫療救助和醫療互助),建設一個體系(罕見病人群綜合性醫保體系)。
助力推動分級診療
在《助力健康廣州建設》的獨立章節中,《規劃》提出,助力分級診療建設,通過加大醫保政策引導參保人基層首診的力度,完善基層醫療機構的醫藥報銷清單,引導患者需求下沉,引導輕癥患者基層就診;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定位及服務范圍,定期完善其基礎服務項目目錄及醫保目錄。綜合運用醫療、醫保、價格等手段,推動以家庭醫生為核心、以居民為中心,堅持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秩序,引導居民合理有序就醫。
同時適應老齡化程度快速提升的趨勢,推動建立慢病管理體系,支持康復醫療的發展,支持醫養結合的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立老年病醫院或者康復醫院、護理院、中醫醫院、安寧療護機構等醫療衛生機構,符合條件的納入醫保定點范圍。
《規劃》還提出,落實國家和省“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價格和支付政策,支持“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執行國家和省規定的“互聯網+”醫保支付范圍;定點醫療機構提供符合規定的“互聯網+”醫療復診服務,按照公立醫院普通門診診察類項目價格收費和支付。發生的藥品費用比照線下醫保規定的支付標準和政策支付。
更多中醫診療項目納入支付
《規劃》提出,助力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以合理的醫保政策支持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將針灸、骨科康復、治療性推拿等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突出中醫藥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的獨特作用,發展中醫特色健康服務。
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發揮中醫藥治未病養生保健的優勢,加強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重大傳染疾病診療、康復護理、健康管理。推進中醫藥與養生、養老融合發展。
《規劃》為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做法:支持中醫優勢病種及中醫為主治療,將符合條件的中醫治療優勢病種納入按病種分值付費核心病種;探索設立中醫單病種支付,術前檢驗檢查費用納入指定手術單病種統一結算;將治療性的中藥飲片、中藥類醫院制劑及確有療效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納入相應的門診特定病種目錄范圍等等。
細化港澳居民本地參保流程
《規劃》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保障互聯互通發展。落實港澳居民在內地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細化港澳居民在本地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相關流程,配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居民醫保互聯互通工作。
同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緊密合作,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在廣州投資辦醫。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完善疫情監測與信息通報機制,建立公立醫院轉診合作機制,開設非急救病人轉運和公立醫院轉診合作的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