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印發《廣東省應對氣候變化“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顯示,到2020年,廣東低碳發展水平居于先進行列,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20.5%以上。
從相關部門獲悉,國家下達廣東“十三五”期間20.5%或以上的碳強度降幅,與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七省(市)的目標并列全國最高。此外,國家提出全國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規劃》提出,支持珠三角城市、省內優化開發區域碳排放率先達峰,推動部分重化工業碳排放率先達峰。這意味著廣東部分地區可能比全國早1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
《規劃》還從打造低碳產業體系、建設低碳能源體系、加強碳匯建設、控制工業領域和交通領域排放、提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深入開展低碳試點示范等方面部署了實施措施。
2020年天然氣利用規模翻一番
節能與降碳息息相關。根據《規劃》,廣東將實施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行動,對新上、改擴建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實行最嚴格的節能審查制度,嚴格限制高耗能產業擴張。
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3.38億噸標準煤以內,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6%。
對此,廣東將建設一批低碳能源體系重點項目。如陽江核電、臺山核電站一期、汕尾陸豐核電一期、惠州核電一期等工程,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1600萬千瓦。發展天然氣發電和分布式能源,到2020年,實現天然氣利用規模比2015年翻一番,達到約300億立方米。建設風電約800萬千瓦,建設太陽能發電約600萬千瓦。
控制交通領域排放
《規劃》提出,要提升交通運輸能源效率。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舊車輛、落后船舶等,鼓勵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的大中型高檔客車、與航道技術標準相適應的大型標準化船舶,提升運輸裝備專業化和現代化水平。
此外,廣東將推進公交城市建設,通過加快主要城際軌道交通網建設,實現珠三角城市群1小時通達,并加快粵西軌道交通建設。
落實公交優先政策,提高公交系統的準時性,實行交叉口公交優先通行。加快綠道網絡建設,優化居民步行環境,建立和完善“共享單車”管理制度,充分發揮自行車在短途出行以及公共交通的始末端交通方面的作用,形成以“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為主體、出租汽車為補充的綠色出行系統。到2020年實現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出行比例超過60%,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平均分擔率(指選擇公共交通占總出行量的平均比率)達23%。
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方面,大力推廣應用包括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機動車在內的新能源車。繼續實行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政策,對小排量低耗能低排放汽車實施補貼金制度,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累計超25萬輛,其中私人乘用車領域累計超20萬輛,全省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占全部公交車比例超過75%,珠三角地區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占比超過85%。
打造綠色生態資源綜合交易平臺
在多年碳交易試點的基礎上,廣東在“十三五”將繼續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包括完善配額總量設定和分配機制,做好試點配額發放和履約工作,確保試點市場平穩過渡到全國市場。加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監管,充分發揮省級PHCER作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有效補充作用。
全國碳市場或于年底前啟動。廣東將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積極協助國家建設配額注冊登記系統、報告核查系統、交易系統等平臺,配合國家開展全國碳市場配額預分配工作。
根據《規劃》,我省將支持碳排放權交易所探索開展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新能源汽車配額、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等交易,打造綠色生態資源綜合交易平臺。加快研究設立以碳排放權、CCER為交易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加強碳匯建設方面,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0.5%,森林蓄積量達到6.43億立方米,珠三角九市全部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到2020年,建成各類濕地公園280個,全省濕地保護率達52%。
加快省級低碳試點建設
《規劃》提出,要加快省級低碳試點建設。總結推廣首批省級低碳城市(縣)、低碳園區和低碳社區試點建設經驗,逐步擴大省級低碳試點范圍。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低碳城市、縣(區),高標準建設一批低碳園區,結合碳普惠制試點建設打造一批低碳社區,鼓勵商店、酒店、旅游景區等商業機構開展低碳商業試點,到2020年,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不同層次的低碳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