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上堆著灌好的橄欖油與成卷的標簽貼紙。
包裝好的橄欖油浸泡在洗潔精液體中。
倉庫內正非法加工進口橄欖油,廣州市食藥監局執法人員上門查處。
倉庫內橄欖油過濾加工區衛生很差,地上全是油污。
“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油是百姓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烹煮調味料。在廣州市場上,一種號稱原裝特級進口的芬卡西班牙橄欖油銷量很好,但它卻產自廣州白云區馬務村的一個非法加工窩點。
調查顯示,芬卡橄欖油屬于廣州伊麥斯貿易有限公司(簡稱伊麥斯公司)所有。王先生是伊麥斯公司的一名前管理層,自曝芬卡橄欖油不僅在廣州銷售,還銷往北京、長沙、成都等城市,“除零售外,最多的是一些公司購買當作福利發放,有的地方還進了超市”。
記者多次暗訪證實,芬卡牌橄欖油在城中村設點加工重新換裝,主要工序是過濾油中令人作嘔的黑色泥狀沉淀物,“原裝原瓶進口”僅僅是噱頭而已。
7月23日,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廣州市公安局聯合出擊,查處正在非法加工芬卡橄欖油的黑作坊,現場封存上萬箱橄欖油。其中,不少橄欖油張貼著“變質”、“有問題”等標簽,不乏專供兒童食用的產品。
過濾換裝銷往多地
王先生介紹,伊麥斯公司前身為地中海伊麥斯有限公司,老板為西班牙人,名叫“PEDROLOPEZGONZALEZ”,前期主要業務是從中國采購便宜的日用品、辦公用品、服裝鞋帽等貨物銷售到西班牙。2012年注冊伊麥斯公司后,主要從事芬卡橄欖油進口銷售業務,產品定位為中高檔原裝進口西班牙橄欖油。
“除2012年第一批貨質量稍好外,后面的產品多數為劣質,已經賣出去很多了。”王先生說,在網上及一些高端食品原料店可以買到。芬卡橄欖油主要問題在于以次充好,“不少進口的產品有問題,要么是油里有黑色沉淀物,要么包裝有問題,或者已過期、變質,但被過濾、重新包裝,重新流向市場。”
記者在淘寶網搜索發現多家網店銷售芬卡橄欖油,價格30元至2000元,產品介紹多數標明為“西班牙原裝進口”。在芬卡橄欖油中文官網上,每個產品也注明“西班牙原瓶原裝進口”。
根據王先生指引,記者在廣州天河珠江新城興盛路12號的杰森牛肉店找到貨架上銷售的芬卡橄欖油,有250毫升、500毫升、特級初榨、初榨等包裝型號,售價幾十元至200元不等。店員說:“我們只賣芬卡橄欖油一種,賣得很好,客戶主要拿回去做西餐,還有人整箱買回去送人。”
在廣州越秀區越秀北路406號,中糧集團下屬的高端糧油直營店中糧壹號譽品內也有芬卡橄欖油銷售,貨品更齊全,有大小兩種包裝的兒童特級初榨橄欖油以及多種禮盒包裝,售價比其他品牌橄欖油高出許多。部分種類的芬卡橄欖油前還設置小卡片,上面寫著“具有調節血脂,預防高血壓、心臟病,控制血糖等功效”,店員極力推薦,并稱芬卡橄欖油銷量不錯,曾有銀行專門大批購買送客戶。
除兩家獨立的零售店,芬卡橄欖油還進了連鎖的母嬰用品店———小樹熊母嬰大賣場。在廣州海珠區江南西路紫金大街12號的小樹熊母嬰大賣場內,芬卡兒童特級初榨橄欖油是唯一在貨架銷售的橄欖油。但工作人員透露賣得不好,秋天好一些,大部分人買去是給小朋友抹身,也有買去食用的。小樹熊每家店銷售產品相同,芬卡橄欖油也不例外。
隨后,南都記者致電廣州體育東路的小樹熊母嬰大賣場分店,工作人員稱以前確實賣過芬卡橄欖油,銷量不錯,最近因為裝修,暫時下架。
黑作坊里非法加工
7月20日下午,記者來到伊麥斯公司位于廣州白云區馬務村東頭街7號的倉庫。倉庫外表較舊,周圍是城中村,地理位置較隱蔽。倉庫只有一個大門,有門衛把守,記者繞過門衛潛入倉庫二樓的1號倉。
1號倉門口指示牌上寫明承租公司為“伊麥斯”,里面有一名工人正在作業。記者以租倉庫為由進入,只見內部堆滿成箱瓶裝芬卡牌橄欖油,最小250毫升,最大3升,以及特級初榨橄欖油、兒童專用橄欖油,外表與記者在零售店、網店所見無區別。大部分瓶身只有西班牙文的標識,無中文說明,總量達數千箱。門口堆著三堆類似成品貨物,工作人員說該批貨物將發往廣州天河區。
倉庫左面擺著兩個約1立方米的白色塑料桶,一個在地上,通過一根水管與一臺小型機器相連,再連接到被木塊墊約1米多高的白桶上。桶里有一個出油閘口,閘口下有大量黑油污,桶內殘留少量橄欖油。白桶旁一張鐵桌上,擺滿包裝完好的500毫升裝橄欖油,多數油瓶底部有黑色沉淀物,甚至有褐色絮狀物。工人稱,他們將橄欖油倒入白桶沉淀,通過電泵吸出,經過濾注入到儲油桶內,通過閘口進行灌裝。
儲油桶附近存有上百箱無標簽的空瓶,每箱約24個。王先生說,空瓶來自山東一廠家,用于過濾后灌裝。倉庫內側有數十箱3升裝的橄欖油,部分紙箱滲出油跡,墻上則貼著一張白紙,上面寫“有問題產品”。部分橄欖油瓶身貼有中文標簽,上面顯示:生產期為2012年4月26日,保質期為2014年4月26日,部分紙箱上寫著“成都”、“重慶”等字樣。
22日下午,記者以采購人員身份來到廣州越秀區先烈中路76號中僑大廈22樓的伊麥斯公司辦公室。辦公室面積不大,近1/3區域用作展示芬卡橄欖油以及一些酒類產品。一名自稱為行政主管的西班牙女子負責接待,反復確認意圖,詢問何處得知信息。最后,她提供幾份宣稱芬卡橄欖油為西班牙原瓶原裝進口的資料,以老板、銷售人員不在為由要求記者回去等消息。記者向她確認芬卡橄欖油是否為“西班牙原瓶原裝進口”時,她很肯定地回答“是。”
23日上午,記者利用事先安置在倉庫內的拍攝器材,拍攝到工人過濾橄欖油的場景。視頻顯示,倉庫內共有5名工人,一名中年女子先將數十個未經清洗的空瓶擺在儲油桶旁的桌面上,往儲油桶出油口接上一根水管,用水管朝空瓶內灌注。灌注好的油瓶被年輕女子轉移到桌面上,年輕女子還搬來一筐木塞,準備對油瓶進行封口。三名男子在沉淀桶附近忙碌著,一名戴眼鏡的男子把一箱箱橄欖油搬到桌上,一人取出,用小型刀狀物將瓶塞打開,一人坐到沉淀桶上將打開的橄欖油倒入桶內。暗訪期間,記者在倉庫內未發現任何生產許可證。
“消失”的公司法人代表
23日下午,記者根據掌握資料向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舉報。下午4時,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廣州市公安局緊急調集人員,兵分三路對伊麥斯公司辦公室、存貨倉庫及銷售點突擊檢查。
在伊麥斯公司,各種類型芬卡品牌橄欖油隨處可見。工作人員坦言,“芬卡”是廣州伊麥斯貿易有限公司擁有的商標之一。營業資料顯示,該公司位于廣州越秀區先烈中路76號16樓C單元,實際地址卻在其他單元。
執法人員稱,未及時更改辦公地點可視為無證經營。起初,執法人員試圖查詢出貨單,進貨單及進口食品的衛生證書,該公司員工非常抵觸,直言此類單據被公司法人代表鎖進保險柜,無法提供。隨后,該公司員工數次撥打電話給法人PEDROLOPEZGONZALEZ,希望其返回處理,但遲遲未現身。
經過近1小時的僵持以及查找,該公司周姓員工交給執法人員一本數厘米厚的出貨單,以及7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衛生證書。翻查出貨單顯示,出貨地址覆蓋廣東、湖南、北京等。出入境檢驗檢疫衛生證書顯示,該公司2012年起共進貨16671箱,還有散裝橄欖油1000瓶。
有員工介紹,在公司工作至今并不了解“芬卡”這個牌子,只是公司宣傳時稱該品牌擁有150多年歷史,“這個牌子是為進入中國而注冊,很多人喜歡(外國的產品)。”
隨后,記者在西班牙政府商標網站上查詢到該商標,但信息不多,僅寫明兩點:一點是公司地址位于西班牙一個中南部省份,一點是公司分類為農業相關。調查發現該公司沒有西班牙文的官網,只有一個英文網站。
對于伊麥斯公司私自設立加工點,該公司的中國員工似乎并不知情。在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執法期間,有員工抱怨公司產品無問題,為何要被封存。但詢問該員工是否知道公司在白云馬務村倉庫內私自加工進口橄欖油時,他一臉詫異,連說不相信,“我們可以以員工價購買公司的橄欖油,我也買過,還有同事買給她約半歲大的孩子食用。”
一名自稱是西班牙籍的女負責人通過該公司員工試圖與記者溝通。但當記者詢問廣州伊麥斯貿易有限公司是否有加工資質,以及倉庫內是否存在加工行為時,該負責人匆匆走開,拒絕回答。
昨日發稿前,記者致電廣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名負責人。該負責人稱,伊麥斯公司法人代表仍未出現。
問題橄欖油遭查封
執法人員到伊麥斯公司辦公室調查的同時,另一路執法人員進到該公司設在廣州白云區馬務村的倉庫,打開虛掩著的卷簾門,5名工人正在進行過濾、包裝工作:三名男子往沉淀桶倒油,一中年女子灌裝,一年輕女子包裝,沉淀桶、儲油桶內均還存有約1/7的橄欖油。倉庫內環境惡劣,加工區地面全是油污,垃圾混雜其中。
記者觀察到,過濾裝置由10層濾紙組裝,使用過的濾紙明顯變黑。經查驗,正在進行過濾的橄欖油是500毫升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有上千箱尚未過濾。在這批產品油瓶中,超過半數有黑泥狀沉淀物。
在倉庫另一側,除記者之前暗訪發現的過期橄欖油,一堆兒童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箱子外面貼著一張寫有“3921支,變質”的字條,墻角上千箱各類橄欖油也貼有“問題產品”的字條。倉庫門口有數百瓶貼中文標簽的橄欖油,浸泡在加有洗潔精的水里。經查驗,這批貨均為2015年2月到期。經清點,倉庫內共有約4500箱芬卡橄欖油。
執法人員還查獲數千個用于換裝的空瓶以及大量尚未使用的中英文標簽。據了解,4名工人為臨時工,一名徐姓男子為伊麥斯公司的正式員工。其介紹,馬務倉庫的加工工作最近兩三周才開始,“我只是負責打雜,這邊是由一個外號叫‘小白’的西班牙男子負責,過濾、換濾紙、換標簽這些工作是他做的,今天已經下班了。”
一名王姓女子說,她與母親均是臨時工,上周開始到倉庫上班,母親負責灌裝,她負責包裝,“一天工資130元,我們不知道是非法生產”。
執法人員調查發現,1號倉庫旁未標明承租公司的2號倉庫、4號倉庫內,也存有大量芬卡橄欖油。2號倉庫內存有數個小堆、上千箱芬卡橄欖油,每個小堆上貼有不同字條,包括“未打日期”、“得打日期”、“日期模糊”等。
倉庫最深處有一張長條工作臺,上面有一臺電子打碼器以及大量中文標簽。工作臺上有一本記錄橄欖油進出口數量的記錄本,最近記錄顯示:6月20日有2300余瓶兒童特級初榨橄欖油被送往北京的一家嬰童店;7月4日有374盒禮盒送往瑞寶茶葉市場;7月11日有5箱橄欖油“有問題退回”……
而在4號倉庫,儲存的芬卡橄欖油量超過1號、2號倉庫總和,約6000箱,數百箱貼有中文標簽,但均已過保質期,其余產品無中文標簽。于是,執法人員臨時抽調增援人員,將三個倉庫內的上萬箱芬卡橄欖油全部封存。
當晚,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監管執法分局副局長陳光輝在查處現場接受采訪時說:“在加工現場沒發現生產許可證,初步確定存在無證生產,過期不合格的產品將會委托第三方銷毀,其他可能涉嫌的問題正在調查。”
(線索提供:佚名1000元)
官方通報
廣州食藥監管局聯合公安打掉食用橄欖油造假窩點
7月23日,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根據媒體記者提供關于白云區某倉庫存在非法灌裝食用橄欖油窩點的線索,高度重視,立即組織精干力量成立專案組進行深度摸查,迅速鎖定涉案企業廣州市伊麥斯貿易有限公司。經過周密部署,聯合市公安局食品藥品犯罪偵查支隊兵分三路,對廣州市伊麥斯貿易有限公司及其位于白云區的倉庫,以及相關食品經銷點進行突擊檢查。
執法人員趕赴位于白云區馬務東頭街7號一庫二樓東區1號倉庫,發現倉庫內存有大量貼有外文標簽的“芬卡”橄欖油,場內還放置有過濾、灌裝等造假設備及空瓶、瓶蓋、標簽、包裝材料等物品一批,經在場工人及倉庫出租方證實,倉庫使用者為廣州市伊麥斯貿易有限公司,現場未見有食品生產許可證明文件。執法人員馬上制止現場的違法行為,對相關場所及倉庫內的造假設備進行清點、查封,共封存涉案產品的“芬卡”橄欖油約11900箱,共計81500余瓶。
與此同時,另一組執法人員來到位于越秀區先烈中路中僑大廈22樓的廣州市伊麥斯貿易有限公司。在公司內發現各種規格“芬卡”橄欖油貨版一批。經調查,該公司未持有食品生產許可證,也無法提供有關食品的產品合格證明文件,執法人員就地封存17箱“芬卡”橄欖油,異地封存公司有關資料作進一步調查。執法人員還檢查了位于越秀區越秀北路的某食品經營店,發現其經營的“芬卡”橄欖油,與其余兩個小隊檢查發現的貨物外觀一致。執法人員向經營者調取有關貨物的進貨臺賬等資料,并要求其暫停銷售相關產品。
經初步調查核實,廣州市伊麥斯貿易有限公司因涉嫌食品造假行為,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已對其進行立案查處,正在核查涉案產品來源、流向,進一步查明違法事實與情節,并將嚴格依法依規從速查處違法行為;如發現涉嫌犯罪,將及時依法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業界提醒
變質橄欖油
會危害腸胃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橄欖油分級有很多種,最差的是橄欖果渣油。
伊麥斯公司提供的出入境檢驗檢疫衛生證書中,一份于2014年到達的貨物即為“芬卡混合油橄欖果渣油”。但在伊麥斯公司宣傳單上,寫著“特級”字樣,橄欖果渣油只字未提。該人士介紹,果渣油不可以食用,更不可以直接口服。橄欖油長時間出現絮狀物也不正常,因為溫度問題,偶然出現絮狀物是正常的,但在常溫下絮狀物很快會消失,極少長期存在。不當保存或變質的橄欖油酸度會提升,可能伴隨細菌超標,食用這樣的橄欖油會對人體腸胃系統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