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聚焦廣州“十四五”規劃

黃埔區“十四五”規劃發布,力爭GDP年均增速8%

  • 聽全文
  • 2021-07-09 10:38:47
  • 來源: 南方日報
  • 分享到
  • -

未來五年的黃埔之變

  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黃埔的發展思路是什么?未來五年,黃埔將如何謀變?

  近日,廣州黃埔區發布《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規劃綱要》),上述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中探尋。

  作為描述黃埔“十四五”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份超過8.1萬字的《規劃綱要》涵蓋了黃埔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領域提出12項主要任務。

  具體來看,到2025年,黃埔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預計在8%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5%,上市企業數從2020年的63家增長到2025年100家,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達到8%左右,醫療機構床位數將由2020年的5000張增加到1萬張,將累計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數6.5萬個。

  謀劃之變

  《規劃綱要》開篇即提出了黃埔當前發展的痛點: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比較薄弱,新興產業梁柱作用不夠突出,城市建設國際化水平和城市運行智慧化程度還不夠高,民生保障存在結構性短板等。

  但危機對“闖將”來說是先機。上述問題是長期發展中逐步積累的,是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將在“十四五”期間大力解決。

  《規劃綱要》列出了28項發展指標,相比“十三五”時期減少了3項。其中有8項指標為該區推出的“新面孔”——省市均未設的指標,這些新面孔釋放了新的轉型發展信號。

  “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就是一個“新面孔”,它出現在經濟發展指標中。這一指標2020年完成的數值為5%,到2025年將完成的目標是7%。

  這一新設指標,令人想起黃埔區提出實施“萬億制造”計劃——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新材料、綠色能源、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健康食品七大支柱產業,著力打造一個三千億級、兩個兩千億級、四個千億級的“1+2+4”產業集群,形成具有發展新優勢的萬億級現代產業體系。

  在經濟發展類別中,另一個“新面孔”是新登記市場主體,2025年,黃埔區新登記市場主體將達到10萬戶,2020年完成的數字是6.3萬戶。

  青山常在,生機盎然。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同樣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

  數據顯示,黃埔市場主體的活力不減,企業數量實現正增長——2020年全年新增企業近5.6萬家,居全國高新區第一。企業盈利能力也在不斷優化,去年黃埔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73.51億元,同比增長4.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9.2%。

  但這不夠,增設這一指標,折射出的是“十四五”期間,黃埔將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的企業發展宏觀主線。

  而促進市場活力迸發的途徑之一就是優化營商環境。在《規劃綱要》中,黃埔提出要創建國家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對黃埔來說,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變優勢為勝勢,就要推動黃埔營商更優越、更靠“埔”。

  作為全省首個營商環境實驗區,廣州黃埔營商環境指數連續2年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十三五”期間,黃埔區引進優質項目700多個,年均實際利用外資水平從“十二五”的13.89億美元上升至22.68億美元,增幅超60%。

  2021年,歷經3次升級的黃埔營商環境改革迎來4.0版,黃埔出臺168條有力舉措,打造“黃埔Smile”營商品牌。

  4.0版更加重視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

  一方面充分發揮人工智能AI、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務領域的作用,率先探索企業鏈碼、全面推廣電子證照、建設“容e查”平臺,以數字化轉型倒逼服務方式重塑;另一方面著力提升政務服務質量,深化“新郵政+智政務”服務模式、增設政務服務智慧分中心、實行園區“首席聯絡員”等,多措并舉優化市場主體辦事便利度。

  能級之變

  還有一個重要的改變是能級之變。

  “十三五”時期,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提出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發展格局,而邁入“十四五”,該區提出“提升全域核心能級,打造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節點”,不難看出黃埔有了更為遠大的目標和定位。

  區域能級關乎城市輻射力和集聚力,要打通雙循環,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十四五’期間,我們提出鍛造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就是要通過提升全域核心能級和發展首位度,增強主動服務新發展格局能力,強化‘黃埔支撐’。”此前,黃埔區發展改革局黨組書記楊元師曾表示,其具體工作包括構筑“一岸雙軸三片”新型發展空間、打造廣州市主城一體化東部極核。

  具體而言,構筑“一岸雙軸三片”新型發展空間,首先是全面提升“一岸”,構建沿江“最強最美十公里”產業岸線,以廣州第二中央商務區(黃埔片區)和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建設為戰略引擎,加強與主城核心區共融協同,牽引城市功能沿岸東進,打造廣州東部國際商貿服務軸。

  其次是全面崛起“雙軸”,筑強廣州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脊梁。“雙軸”即以創新大道和開放—開發大道,構筑串接全域、山海相連、通江達海的智造創新網和總部經濟帶,筑強廣州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脊梁。

  最后是全面聚合“三片”。從北到南推動知識城、科學城、黃埔港“三片區”互動發展,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特色經濟價值園協同聯動、優勢互補的黃埔經濟板塊坐標,牽引城鄉全面融合共生。

  廣州向東,黃埔也將打造“東部極核”。

  在打造廣州市主城一體化東部極核方面,該區將向西強化主城交融密度和深度,向東強化主城輻射力度與廣度。引領貫通廣州科技創新軸,建設廣州沿江、東南兩個重大產業帶。引領打造東部區域發展極,深度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帶動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現代新城。

  置于更大范圍的空間格局上看,黃埔還要“破圈”。黃埔將緊緊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綱,發揮推進“雙區”建設和“雙城”聯動的先導和樞紐作用,深化與港澳規則銜接,全面融入“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

  “破圈”需要便利的交通。黃埔提出要推動“高鐵城際入區”,廣深第二高鐵、廣河高鐵、廣汕高鐵、廣中珠澳高鐵等線路建設前期工作。打造黃埔高鐵站、知識城高鐵站等綜合軌道樞紐,提升黃埔在“一心五向”市域軌道樞紐體系中的能級地位。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空間格局的變化,經濟社會的發展,終究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在指標體系中的民生福祉類別,黃埔區新設了醫療機構床位數和三舊改造安置房建成面積數。根據《規劃綱要》,到2025年,黃埔醫療機構的床位數將由2020年的5000張增加到1萬張,這是生活在黃埔的市民最摸得著、看得見,評估獲得感的重要指標。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要看政府“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更在于人民群眾“獲得了什么”。

  創新之變

  在創新驅動類別中,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新設了三個指標,分別是國家和省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量,技術合同交易額和高層次人才數。

  國家和省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量是強調基礎研究和攻關核心技術;技術合同成交額是衡量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指標;高層次人才數則反映著區域對人才的吸引力。

  根據《規劃綱要》,2020年該區的國家和省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數量為1個,到2025年要增加到5個。

  國家實驗室是一個國家科技力量的“國家隊”“夢之隊”,它統籌全國優勢科技資源,重要性不言自明。在此方面,黃埔將創建廣州實驗室,支持生物島省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爭取張江國家實驗室等不少于2個國家實驗室入區設立廣州基地并順利建設,提升黃埔實驗室發展能級。

  與之對應的是,“十四五”期間,黃埔提出建設全國一流的硬科技創新先行區,著力打造以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引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各類高水平研究機構為協同的戰略創新平臺體系,高水平建設“1+1+3+N”戰略創新集群。

  人才是第一資源。《規劃綱要》提出2020年該區高層次人才數是1099人,2025年將達到1700人。

  “十四五”期間,黃埔還將加快建設國際人才自由港,高標準建設知識城科教創新區等綜合性科教園區,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產業,引進以戰略科學家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大力集聚“高精尖缺”和“卡脖子”技術骨干人才。培養精準適用、產業急需的復合型技能人才,鑄就一批支撐產業升級的“黃埔工匠”。

  無論是大刀闊斧的增減,還是于細微處的變化,它們都折射著,在重要戰略機遇期,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正奮力步入新發展階段,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牢牢把握面向未來、走在前列的主動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