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心聚力精耕“十四五”,賽龍奪錦爭創新輝煌
珠江潮涌,向海奔騰!
——在番禺小谷圍島上,聚集12所高校,培育了60多萬畢業生的廣州大學城,正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最強大腦、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高端產業要素集聚區和世界一流大學城。
——在番禺萬博商務區,這一旨在為建成“華南板塊CBD”的區域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圍繞總部經濟、快時尚和消費三個著力點,正著力打造廣州親海商務區核心區。
——在番禺蓮花灣畔,一排排廠房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臺臺機器轟鳴陣陣,集“整車生產+研究院+零部件配套+物流配套”等全產業鏈于一體的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正加速崛起。
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節點,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會議,給番禺這片生機勃勃的熱土,描繪了一幅全新的宏偉藍圖,明確了今后五年的發展方向。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廣州市番禺區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提出,要凝心聚力精耕“十四五”,賽龍奪錦爭創新輝煌,精心打造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親海智城,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番禺新篇章。
目標明確,路徑清晰!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肩負新的歷史使命,一幅波瀾壯闊的奮斗畫卷正在番禺徐徐展開。
擁抱珠江
打造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作為全世界唯一一座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廣州因水而起、因水而興,正所謂“六脈皆通海”,其發展離不開珠江這一大動脈。
過去,珠江前航道與廣州中軸交匯,新中軸的繁盛應運而生。珠江新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片區等城市CBD和現代產業承載區,以及廣州東塔和西塔、廣州塔、海心沙等地標性建筑和觀光點等,已經成為廣州最為重要的城市名片和發展引擎。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珠江西航道、后航道沿岸地區發展相對滯后,總體規劃缺位、景觀開發不足、經濟活力不夠、產業層次偏低等問題較為突出,與珠江前航道沿岸地區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進入新發展階段,廣州推進包括前航道、后航道、西航道在內的更大范圍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其時已至、勢在必行。
日前,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十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廣州市委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做好規劃設計,堅持國際標準、世界眼光、廣州特色,把珠江75公里的沿岸地區打造成世界一流濱水活力區和高質量發展典范。
珠江75公里的沿岸地區,番禺就有25公里。廣州這一戰略部署給番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番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樣必須全面認識珠江的價值。
在今年8月召開的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上,番禺區提出,要以系統觀念、全球視野推進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結合建設南大干線經濟帶,將沿岸地區建設成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生態魅力、經濟活力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名片。
在本次黨代會上,番禺區將這一戰略部署再度升級。番禺提出,要圍繞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雙區”建設、創新驅動為戰略牽引,全力打造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向海生長
打造大灣區現代化親海智城
番禺與海的緣分遠不止這25公里長的珠江岸線,番禺區擁抱珠江的戰略也不僅限于珠江后航道沿岸。在珠江口區域,番禺還有更廣闊、更遠大的發展空間。
位于番禺石樓鎮的蓮花灣片區自古便是廣州的出海門戶。今年以來,這一片區多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以珠江為脈絡,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會、南部濱海自然地理稟賦,優化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南部突出科創引領、灣區門戶功能。推動南沙與番禺蓮花灣片區聯動發展。
高品質規劃建設蓮花灣片區的重要性,被放在了與提升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深化與深圳西部及佛山、珠海、中山聯通發展,創建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范區等工作同等重要的高度,其最終的目標和定位是打造連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
番禺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蓮花灣片區規劃范圍在珠江口、粵港澳大灣區“灣頂”區域,是連接廣州南北發展的戰略支點、承接大學城科研成果轉化的承載區、縫合珠江口兩岸的重要節點。
展望未來,自北向南,由西向東,一個位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實驗區、南沙城市副中心、佛山順德、東莞濱海灣新區等區域中心位置的蓮花灣片區,其價值難以估量。
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海洋機遇,推進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本次黨代會上,番禺區提出,要精心打造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現代化親海智城,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番禺新篇章。
創新高地
打造引領大灣區智核夢工廠
為全力構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打造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現代化親海智城,番禺將科技創新放在了最為重要的位置。
位于番禺境內的廣州大學城被稱為“華南智核”,是番禺搶占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制高點,推動科研資源大區沖向科技創新強區的關鍵所在。
廣州大學城及南岸地區集聚12所高校,建成以來培養60多萬畢業生,在番禺工作生活院士60多名,眾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使這里成為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科創與人才資源最為集聚的“寶庫”之一。作為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片區組成部分,廣州大學城品質提升工作逐步開展,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加快建設,大學城這座“寶藏”正在被激活,創新成為番禺珠江兩岸最亮眼的色彩。
本次黨代會上,番禺區提出:要聚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最強大腦、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高端產業要素集聚區和世界一流大學城,加快完善廣州大學城配套建設,融合打造“教育城+創新城+生態城”,實現三體交融。
要大力實施科技創新苗床擴建行動,攜手大學院校升級改造創新苗圃,搭建活躍機制,匯聚政府、社會和市場創新資源,在苗床中育苗,在育苗中緩苗,在賽場中選苗,在市場中培育更多壯苗,培植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雙輪驅動,一體營造集聚創新創造創業的生態林,聯袂打造具有灣區影響力帶動力的創新創造創業一流苗床、一流平臺。
要立足用好華工國際校區資源,面向國際國內開展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一期項目招商,探索孵化校友經濟聯盟,建設校友產業園。加快推進村級工業園改造提升,建設一批智能工廠、綠色生態工廠、摩天工廠,為把青苗培植為大樹提供更多優質發展空間。
錨定高精尖缺打造高端人才強磁力,本次會議還提出,要把廣州大學城人口集聚地打造成人才高地和創新創業的福地,打造成引領大灣區的智核夢工廠。
產業路徑
產業引領打造廣州親海商務區
廣州大學城是番禺沖擊科技創新強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改革開放數十年奠定的“番禺制造”品牌,則成為了番禺區聚焦壯大實體經濟,奮力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底氣來源。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番禺區大力發展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31個制造業行業大類中除煙草制造業外,其他30個行業均有分布,逐步奠定了“番禺制造”在廣州、珠三角乃至全國發展最早、門類最全的先發優勢,形成了基礎扎實、行業聚集、品類齊全、產業鏈結構完整的產業格局。
番禺區提出,要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軌并進,統籌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番禺制造”邁進“番禺智造”。
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現代化產業體系,本次會議明確提出:通過快時尚產業引領打造廣州親海商務區。圍繞總部經濟、快時尚和消費三個著力點,打造以長隆萬博為核心的廣州親海商務區。
具體而言,番禺區將通過實施“五大提升”工程,精細化改造交通、綠化、夜景、環境綜合、商業氛圍,多措并舉發展樓宇經濟,從樓宇設施、樓宇運營、樓宇招商、社會經濟貢獻四個維度提升區域商務品質,引導新建樓宇特色化發展,提升產業園區、商務區和寫字樓的顯示度和產出率,推動超甲級和甲級寫字樓量質齊升。
長隆萬博是廣州親海商務區的核心,未來該商務區還將延伸到廣州南站地區。番禺區提出,將廣州南站及其周邊打造成高鐵新城,推動長隆“粵文化”、廣州南站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新業態總部經濟基地、陳頭崗綜合體等項目建成投產達產,打響南站高鐵CBD名氣,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客廳與門戶樞紐經濟區、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新極核。
在產業選擇上,番禺區將面向世界、面向年輕一族扶持壯大快時尚產業,總結推廣互聯網、柔性邊界、個性化、快時尚的全產業鏈樞紐型創新模式、商業模式、生產模式,助推新興企業高效整合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精準把握潮流變化趨勢,實現跨界創新、跨境發展、跨國布局,提高高效能產品開發速度,以高競爭力的制造效能打造新型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產業集群。
■謀篇布局
新藍圖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現代化親海智城
新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早日突破3000億元
●奮力沖擊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第一方陣
●全力打造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幸福、生態良好、生機無限的華南樞紐、嶺南水鄉、灣區門戶、高鐵新城
新思路
●把廣州大學城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最強大腦、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高端產業要素集聚區、世界一流大學城和引領大灣區的“智核”夢工廠
●大力實施科技創新苗床擴建行動,攜手大學院校升級改造創新苗圃
●聚焦“00后”新生代新創造,制定實施“00后啟航”計劃
●快時尚產業引領,打造以長隆萬博為核心的廣州親海商務區
●建設廣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主力區,充分發揮長隆萬博片區文商旅資源集聚優勢和粵港澳優質生活圈人文優勢
●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圍繞高端裝備、新一代通信技術、衛星導航、智能設備等新興產業,力爭未來滾動培育100家以上“國家、省級專精特新”“單打冠軍”“隱形冠軍”企業
●打造“整車生產+研究院+零部件配套+物流配套”的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
●打響廣州南站高鐵CBD名氣,打造大灣區的客廳與門戶樞紐經濟區、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新極核
●強化廣州南站樞紐地位,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地鐵多層次軌道一體成網,構建輻射灣區、聯通全國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
●樹立延續歷史文脈的文化自覺,大力宣傳大學書香、智造時尚、嶺南民俗、廣東音樂、廣州美食等“五大文化”品牌
成績單
●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由2016年的1697.9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278.28億元、年均增長5.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萬元、穩居全省第一
●先進制造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9.8%,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9.1%,萬博商務區核心區基本建成,進駐企業1萬多家
●高新技術企業達1826家,比2016年增長8倍多,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全區專利授權量超7萬件、位居全市第二,集體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量分別位居全市第一、第二
●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廣州大學城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節點,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項目揭牌運營
●成功創建全市唯一的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擁有A級景區9個
●地鐵7號線投入運營,地鐵18號線首通段建成通車,光明大橋、番海大橋等建成通車,南大干線、蓮花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