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天下之時,度天下之勢。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重要戰略之舉,既順應時代潮流,又應對時代之變,是今后一個時期做好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遵循。
廣州,這座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始終將自身的發展放到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和全球視野中來觀察和謀劃,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勇擔國家重大使命,始終堅持以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重要抓手,堅定不移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奮力在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四梁八柱”硬核支撐
連綿珠江,水道如織、河海相連,三江匯流、八門入海的天然航道網,為城市的經久不衰注入了源源動力。
交通是經濟的脈絡,是現代城市的命脈。
廣州自古就是我國南方的重要交通樞紐,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廣州港是唯一逾兩千年長盛不衰的世界大港。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堅定執著的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拼搏奮斗,廣州逐步構建起覆蓋城鄉、連接珠三角、輻射全國、聯通世界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的“四梁八柱”,成為交通創新的前沿地,在全國全省交通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千年大計,交通先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賦予交通“先行官”的戰略定位,部署實施交通強國戰略;中央將廣東列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省份,賦予廣東重要試點責任;省委、省政府出臺一系列重要文件和規劃,對交通強省建設作出全面部署,賦予廣州新的發展機遇。
特別是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廣州將承接國家提出的構建“6軸7廊8通道”主骨架中“3軸1廊”的建設任務,并將廣州列入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內,肩負建設國際鐵路樞紐場站、國際樞紐海港、國際航空(貨運)樞紐三大任務。
《廣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也明確,在廣州境內布局“兩橫三縱”的主骨架,以及廣州作為“2+3+8+8”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體系的龍頭之一,規劃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并提出鞏固白云機場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推動廣州港建成世界一流港口、鞏固廣州全國性鐵路樞紐地位,推動廣州海陸空三港聯動發展等。
重任在肩,使命必達。
遵循中央頂層設計,按照交通強省工作要求,廣州積極統籌謀劃,白云國際機場、廣州港、廣州鐵路樞紐、公路集疏運網絡等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格局基本形成,空港旅客吞吐量、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穩居世界前列。
最新印發的《廣州市交通運輸“十四五”規劃》提出,至2025年,廣州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大幅增強,高標準建成暢通全市、貫通全省、聯通全國、融通全球的現代化交通網絡。這將為進一步促進廣州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消費引擎動力澎湃
縱觀世界歷史,紐約、首爾、東京等后起商業港口城市都是近五百年間才繁榮崛起,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成了商都中的傳奇。然而,當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給全球經貿帶來新的困難和挑戰。
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黨中央明確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經濟發展正在從以往過于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更多依靠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轉變”。
國際消費中心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強大的消費實現、引領和帶動作用。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今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包括廣州市在內的5個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廣州的深切關懷,也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賦予廣州的新功能定位,是重要政治責任,也是廣州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提升城市能級的重大歷史機遇。
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汽車平行進口試點、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建設中國(廣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和省賦予的系列試點任務為廣州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練兵場”。
回溯歷史,廣州因商而生、因商而興。著眼新時代城市發展新征程,廣州是國際商貿中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值達萬億規模,跨境電商總量連續五年全國第一,擁有單展規模世界第一的廣交會,在全國乃至世界消費市場都舉足輕重。
放眼未來,應對國際市場變化,廣州必須在把握大勢中主動作為,繼續打好“消費牌”,在全面促進消費、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讓千年商都煥發新的活力。
區域合作大有可為
港珠澳大橋,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大橋從建設伊始,就承載著三地對深度合作和共同發展的美好期盼。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再度賦予廣州重大使命: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粵港澳大灣區綱舉目張,廣州等不起慢不得。
近年來,廣州牢牢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之“綱”,核心引擎功能不斷提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共建,穗深港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廣州南沙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加快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掛牌運營,將與香港交易所攜手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
廣州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正不斷增強。
廣州竭盡全力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之“能”,廣深“雙城”效應進一步顯現。出臺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行動方案,制定學習借鑒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有關政策清單,聯合舉辦廣深“雙城聯動”論壇、廣深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簽署全面深化及重點領域合作協議,20余項重點合作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
廣州正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廣州牢牢把握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之“機”,協同聯動機制進一步強化。制定支持兩個合作區建設的行動方案,攜手澳門大學成立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等聯合實驗室,推動廣藥集團等在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產業基地,支持南沙與前海開展跨區域多式聯運、跨境電商等領域合作。
廣州持續增強“一核一帶一區”引領帶動之“力”,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深化。高標準規劃建設廣州都市圈,大力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和廣清深度一體化,加快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加強與東莞、中山等城市合作,推動與湛江深度協作,引領構建世界級沿海產業帶,高水平帶動北部生態發展區“入珠融灣”。
城鄉融合后勁十足
紅掌、國蘭、多肉……冬日的廣州,流溪河畔花開正艷。第一屆廣州國際(流溪)花卉博覽會的順利舉辦,再次讓從化區先聲奪人,搶占花卉產業制高點。而博覽會的舉辦地——西和村,也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如畫的風景,興旺的事業,幸福的笑容……從化區只是廣州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
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釋放巨大的農村消費和投資需求,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支撐。
廣州作為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過2200萬、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萬億元的超大城市,仍有78%的土地是農村,190多萬戶籍人口在農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推動高質量發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系到城市能級的成色。越是艱難險阻,越要眾志成城,越需改革創新。
近年來,廣州堅持統籌抓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不斷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全市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去年農業總產值增長11.3%、增速創26年來新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3%、增速連續13年高于城鎮居民,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扎實推進,從化區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首批試點,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連續兩年居珠三角片區第一。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
從珠江河畔到青藏高原,從嶺南水鄉到天山腳下……在推進對口幫扶、對口協作中,廣州不遺余力。
2016年至2020年,廣州承擔東西部扶貧協作、省內對口幫扶、省外對口支援全國8個市州44個縣(市、區)脫貧攻堅任務,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14.59億元,派駐扶貧干部1600多名,全力助推對口幫扶地區攻克最后堡壘,向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如今,納雍滾山雞、黔南火龍果、清遠走地雞、甘孜松茸等農特產品早已在“大灣區”市場家喻戶曉。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等平臺,廣州全力打通“農貨出山入灣”線上線下通道。2021年,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接續推進產業幫扶向產業振興轉變,廣州市全年銷售幫扶產品225億元。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時至今日,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城市競爭空前激烈,廣州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嚴峻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競爭和壓力,廣州將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始終保持戰略定力,集中精力厚植發展動能、積蓄發展后勁,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作出更多努力,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廣州將承接國家提出的構建“6軸7廊8通道”主骨架中“3軸1廊”的建設任務,并將廣州列入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內,肩負建設國際鐵路樞紐場站、國際樞紐海港、國際航空(貨運)樞紐三大任務。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今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包括廣州市在內的5個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廣州的深切關懷,也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賦予廣州的新功能定位,是重要政治責任,也是廣州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提升城市能級的重大歷史機遇。
灣區中心城市——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再度賦予廣州重大使命: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